小组合作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路径

2017-02-22 20:21曹立春
文教资料 2016年26期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有效路径小组合作

曹立春

摘    要: 文章提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运用的有效路径主要有科学组建异质合作小组、构建小组合作的多元评价体系、制定完善的小组合作的班规与考核量化细则等。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初中班级管理    有效路径

中学新课改强调合作、探究式管理及学习形态与方法。在此背景下,班主任须更新管理理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为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运用于班级管理中。然个别班级管理者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念领会不够深刻,在实际操作中急于求成,重形式轻内容,致使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条小组合作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组建异质合作小组

小组是小组合作的基本活动单元,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对象。因此小组成员的构成、小组长的选拔、小组成员分工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成效。

1.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

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是提高合作效率与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根据班级总人数,组规模五至六人的标准,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个性特点、思维方式、能力倾向等因素,将学生平时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划分好、中、差三个等级,把三个等级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这样各组之间的实力水平基本持平,且组内成员间具有相互合作的个性基础,有利于鼓励组员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促进人人进步。

2.精挑细选小组长。

优秀的小组长,是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有力保证。作为管理者,小组长最好是由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都相对突出的同学担任。然在初中生中,这样较为全面的人才毕竟少数,因此,在推选时,小组成员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选出最能带领自己成长的人,或许只有一个突出优点,或许各方面比较均衡。这样推选出的小组长,易得到组内成员的信任与支持,便于组长树立威信,有利于管理小组,在组内形成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的团队精神,在与他组展开竞争时更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启动集体的智慧,使小组立于不败之地。

3.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角色定位清晰。

小组成员明确的分工,清晰的角色定位是小组成功开展合作的必备条件。小组合作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此,要在小组内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氛围,每位成员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承担不同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调动全体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本着“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角色定位。小组内部可以设组长、学习指导员、纪律委员、各学科组长等岗位,每位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与实际需要身兼几职,但每位成员至少担任一项职务。因而每位成员既清晰工作任务,又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有利于成员间的相互配合。组内成员人人管事,人人被管,互相协作,共同成长。

二、构建小组合作的多元评价体系

公正合理地评价可以促进班级小组合作的积极开展、良性运作,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为適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变革单纯依据学习成绩与纪律表现评价体系,构建小组合作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评价内容多元化。

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因此,评价要强调内容多元化,既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又包括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学科学习目标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评价要依据本学科的《标准》,要涵盖学科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化。

小组合作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小组合作的评价方式应该追求多元化,将学生自评、组长评价、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多角度鼓励督促帮助每位同学,使其主动展示自我、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3.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程评价改革强调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评价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状况,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在扩展评价主体的同时,重视评价的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看法,在平等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

4.评价过程动态化,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发展性,意味着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心学生成长能够达到的水平与等级,更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的表现,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评价时,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强调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且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形成过程的监控评价。因此,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

5.评价结果人性化、发展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小组与成员的评价结果,如果再像以前那样采用严格的分数或评判式评语,将严重束缚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可以将学生的表现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实行等级制度,且在一定期间内给综合评价待合格的同学复评的机会。在给学生打评语时,必须坚持正向引导、肯定学生的优势与特长,提倡个性化和鼓励性评语,进行发展性评价。

三、制定完善的小组合作的班规与考核量化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小组合作的班规与考核量化细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学生参与合作与自主学习的热情,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真正实现全班同学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

1.发挥集体智慧,制定班级公约。

初中生,心理上渴望独立。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制定班级公约时,充分放权给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让班规在思想的碰撞中诞生。班规的制定,要求全体学生集体讨论,且要符合全体学生的意愿。这样既能挖掘班级每位同学的自我管理潜能,又能有效地提高其遵守班级公约的自觉性。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结合小组实际,围绕班级公约制定相应的小组条约,约束小组成员自觉遵守。于是,在班级管理方面,就构成了一张“法”中有“规”,“规”中有“约”,相互约束的“法”网。因此,在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中,做到了有“法”可依,做到了“公正、公平、合理、信服”地处理问题。这样班内的违纪现象才会明显减少,有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2.制定考核内容与量化细则。

为保障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有序性,在班级公约的基础上,必须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内容与量化细则。在学生的学习、纪律、劳动、卫生、活动等方面确定考核内容,但一定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考核内容制定考核细则,细则要全面、细致,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小组各岗位上的負责人才会按照考核内容与细则对成员进行督促,使其努力做到最好,力争小组的整体成绩在班内名列第一。考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此,我们可以一节一评比、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评出本节课、本周、本月表现优秀与不够优秀的小组,激励优秀小组更努力,鼓励不够优秀的小组积极查找原因努力追赶,力争本组在下次评比中有所进步。

在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应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成长。但在实践中,对班主任来讲,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个重大课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付红.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21-24.

[2]黄冬元.小组合作让班级管理柳暗花明[J].中学教学参考,2015,(8):103-104.

[3]吴克红.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10):27-28.

猜你喜欢
初中班级管理有效路径小组合作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初中班级管理中应处处彰显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