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7-02-23 07:59
关键词:护理员河北省养老

王 艳 霞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人力资源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王 艳 霞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人力资源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为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承接北京养老产业转移,河北省正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急剧增长。而目前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亟需健全政策法规制度,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加大养老专业扶持力度,加强京津冀校企合作,完善培训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破解养老事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培训体系

京津冀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京津冀就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已达成共识。北京将不再新建大型养老机构,京津养老产业外溢河北省已成为趋势。河北省正在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聚集地和北京异地养老首选地。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需要强大的专业人才支撑。然而,目前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尽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职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成为河北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京津冀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养老服务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

截止2015年底,京津冀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超过1 661万人,其中北京市约315万,天津市约230.37万,河北省约1 115.68万,分别占三地户籍人口的23.4%、22.43%和15.11%,人口老龄化程度北京为全国第一,天津为全国第三,河北省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①与此同时,三地人口老龄化增速不断加快,并呈现出老年人口高龄化、失能化趋势。高龄、失能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医疗护理人员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1]“十三五”期间是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较集中的阶段,家庭子女少、小型化以及子女异地工作等导致家庭养老困难重重,老年人只能寻求社会帮助,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依赖性逐步增强。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亦变得愈来愈差异化、个性化以及多样化,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求,北京将不再建大型养老中心。今后,北京老人到河北、天津异地养老已成为必然趋势。2016年,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根据协议,三地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共建特色养老服务片区,依托河北省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等市,打造京津冀休闲、养生、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区。“十三五”期间,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环京津县(市)都要建设至少1所医养结合型示范养老基地或养老服务设施,吸引京津老人到河北养老。目前,作为北京市养老外延试点,廊坊燕达国际健康城已入住1 500余人,入住老人98%来自北京;高碑店的嘉乐汇养生苑将于明年投入使用,迎接北京老人入住。这些北京老年群体均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必将对养老服务提出更高层面的需求,如文化娱乐、精神康复、心理需求、临终关怀等。这就需要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

据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2],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 405.6万人以上,按照每千名老人拥有4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以及河北省《养老机构日常照护规范》对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要求,届时全省养老床位将达到56.2张,需要养老护理人员5.6万~9.4万人,专业护士11 240~7 500人,医生11 240~7 030人。此外,“十三五”期间,承接北京籍老人的养老机构都将开始运营,随着到河北养老的京津老人的逐渐增多,养老服务人才的供给将面临严峻挑战。

(二)养老服务人才的供给状况

据调查统计,截至2015年,河北省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 520多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93万人。其中,公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1.93万人,民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近2万人。②近年来,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也随之增长。但总体看来,养老服务人员总量增幅不大,特别是养老护理员数量增长缓慢,到2015年,全省养老护理员只有2万人。

养老服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从专业结构看,养老服务人员大多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据调查统计,在公办养老机构在职人员中,拥有心理咨询、康复理疗及养老护理专业资质的有3 300多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17%。绝大多数在职人员不具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背景,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从文化结构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养老服务人才所占比例很低。对70所公办养老机构调查显示,在养老护理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占28.7%;中学、小学学历的分别占45.9%和25.4%;护理专业毕业或参加过护理培训的占38%。[3]从年龄结构看,约有70%的养老服务人员处于40~59岁,3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所占比例不到9%。整体而言,河北省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少、层次低,远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人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进一步强化对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河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1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民政厅出台的《关于对在岗养老护理员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对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出了目标要求。 201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行养老机构院长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2014年,我国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任务。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目前正在部分高校、职业学校、各级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养老机构等积极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高职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培养专业化人才

根据当前河北省省情及老年服务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政府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申报新增老年服务管理、日常护理以及心理咨询等多个专业。2016年,全省已开设的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点共75个,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3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10个,护理专业31个,医学营养专业4个,心理咨询专业13个,社会工作专业8个,针灸推拿专业5个。据统计,全省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社会工作、针灸推拿专业在校生共46 799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定规模。③

(二)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开展养老护理员、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

2016年,全省已建立河北民政总医院、河北省老年产业协会培训中心、河北省优抚医院、邢台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安社区老年公寓、衡水友力托老康复中心、青县中心敬老园等7家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培训基地每年举办养老护理员、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培训班。2015年,在河北民政总院举办省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班,经考试鉴定254人获得初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参与民政部远程培训800多人。

(三)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开展养老服务相关培训

各市、县依托有资质的护理培训学校,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对社会失业求职人员、在职人员开展专项养老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推动养老服务尽快实现社会化。例如,2014年唐山福星培训学校共举办4期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培训护理员213名,通过职业技能鉴定202人。衡水友立培训学校培训养老护理员240名,张家口春雷培训学校培训60多人,全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三、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支撑乏力

目前,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河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北省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等多项关于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些市县也相继制定了关于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政府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法规却很不健全,仅有的关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规定是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民政厅2011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在岗养老护理员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2年底,对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在岗的养老护理员进行分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关于养老服务人员的其他相关规定只是散落在政策文件的某一条款里,而且多数只是概括性地提出一些总则,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详细方案和实施细则。关于养老服务人才的立法还很滞后,对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薪资福利、工作环境以及职业晋升等有关问题还未充分明确,所以,还不能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以及经济福利待遇等进行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资助帮扶力度小

一是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小。老年服务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无疑是强大的财政支持者。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然而,政府对高、中职院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并没有提供资金支持。首先,该专业学生在学费上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并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其次,该专业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等机构实习期间,享受不到奖、助学金,甚至连实习工资都没有,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去企业实习还有实习工资。因而,专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近年来频频出现生源危机,招生陷入困境。

二是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待遇差,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据调查统计,在公办养老机构中,合同聘用制养老服务人员占44%,他们的基本工资收入每月只有1 650~1 380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另外41%的临时工工资更低,从业人员中收入较高的也仅有3 000多元。而大部分月嫂的工资都在4 000左右,金牌月嫂甚至高达8 000~10 000元。②公办养老机构只能为合同制人员提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临时工提供养老保险。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多是临时工,底薪约在1 000元左右,大多没有三险一金,福利待遇较差,其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全面保障。调研中发现,一个养老护理员往往要照顾6~7个失能、半失能老人,每天工作时间均在10小时以上,其工作强度与劳动收入严重失衡。目前各地都出台了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政策,如省民政厅等出台的《关于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奖补的意见》规定,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最高4 000元的建设奖补;连续运营的,按实际入住老人数量,每月每床奖补100元。但是关于养老服务人员的薪资福利、资助等政策仍未出台。养老服务机构获得的补贴大都用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不会用于提高服务人员薪酬待遇上。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导致社会认可度低,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对口工作,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

(三)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少

养老服务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目前全国有60余所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中,河北省只有3所,分别是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较早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2014年开始招生。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均在2016开始招生。目前,3所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共计180多人。面对就业难与招生难的双重压力,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逐年递减招生计划, 2014年招生49人, 2015年减少到41人, 2016年仅招收30人,这与快速增长的养老社会需求相去甚远。

护理专业人才是养老机构的技术支撑,2016年河北省开设护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有31所,但其中涉及老年护理的却微乎其微,目前仅有河北省中医学院开办了老年人护理实验班,实验班2015年开始招生,至2016年已招生60人,这些学生将成为河北省首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在其他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没有老年护理服务方面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为各级医院、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养老服务机构尚未纳入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四)专业教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

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省内3所院校都是在护理专业基础上增设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失规范,特别是关于核心课程的设置,严重缺乏统一规范。在教学方面,专业教材严重匮乏。调查中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涵盖了20余门专业课程,但配套的专业教材却很少。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使用相近专业教材,或自编讲义。缺乏统一教材,大量使用替代教材,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大,学生在听课时很难把握重点。师资不足是3所院校面临的又一困境。养老服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产业,涉及医学、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4],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教授护理专业的,缺乏涉老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因此,亟需充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老年心理学、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专业教师。

(五)养老护理员培训规模小,层次低

像我这样突然过起“苦日子”的朋友还有不少,有朋友戏称它为“新生活运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提倡过“新生活运动”,想塑造更现代的“国民”来对抗日本的侵略。那时的“新生活运动”是一种宏大叙事,而我们的“新生活”则是个体的甚至是私密的,我们想通过锻造新的身体,来找回某种已经失去的青春状态。

河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应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养老机构院长以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实施。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建立分级培训鉴定机制。然而,目前全省仅有7家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其中3家为省级培训机构, 其余4家分别为石家庄、邢台、衡水、沧州的市级培训机构,没有培训基地的各市只能依托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各市对养老机构在岗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虽已展开,但培训规模较小,省级每年只组织一两次不定期培训,培训人数仅200多人,各市每年培训人数也不超过300人,县级民政部门每年仅能分配到几个培训指标。政府培训计划主要针对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得到的培训名额很少,除规模较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外,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很难得到培训机会。不论省级还是市级组织的培训,都以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为主,培训层次较低。《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需要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才能参加中级养老护理员培训鉴定。目前符合中级培训鉴定条件的人员有限,取得中级及以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更是凤毛麟角。统计显示,目前全省有职称的技师等级养老护理员仅为5人。②

四、加强河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项法律法规维护和保障养老服务人员的权益。尽管颁布实施了《劳动法》,但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实施力度较小,很多养老服务人员社保、公基金缺失,工资收入无保障,导致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一线服务人员严重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尽快制定保障养老服务人员权益的专项法律规范。日本在这方面的法律比较完善,可供学习借鉴。日本颁布的《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和《福利人才确保法》,对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做了规定,推出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及其经济和社会地位。我国目前出台了两个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相关的文件,即《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两个文件均明确规定要为社会工作者创建并完善培训体系、薪资保障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我国应在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上述两个文件,抓紧制定实施专门针对养老服务工作者的保障性政策,继而上升到法律层面,依靠法律武器实现对养老服务工作者合法权益以及经济、社会地位的有效维护,促使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保证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

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根据河北省养老服务人员当前发展状况,基于养老产业未来发展规划,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分别对服务人才的数量规模、专业要求、培训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并将养老护理人才纳入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其次,要进一步落实《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在河北省养老院中,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约占五分之四,五分之一没有上岗证书。即使是持证上岗人员,所持上岗证也只是由当地民政部门发放的岗前培训上岗证,真正具备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人数极少。所以应抓紧实施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严格落实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确保从业者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取得职业资格证后再上岗。再次,要制定并实施《养老护理员培训制度》,现在河北省所开展的养老护理员培训主要集中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把养老护理员的职前教育、继续教育、岗前和在岗培训等纳入培训制度范畴,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提高养老护理员队伍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二)提高养老服务人才待遇,增强行业吸引力

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应参照当地当年度护理人员职位工资指导价位确定,保证工作人员的待遇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并有上升的空间。可根据养老服务人员取得的职业资格等级,合理设定薪酬标准,保证综合素养高、职业经验丰富的服务人员能够得到与其相符的薪酬回报。希望政府尽快制订实施河北省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持有不同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数额不等的岗位补贴。各地政府要把养老护理员岗位,优先列入社会公益岗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企业,对入职的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除岗位补贴之外,还需要把他们的薪酬、医保、福利等相关待遇和当地医疗卫生部门的护理工作者相联系,争取相同学历的护理工作者拥有同等待遇。要建立“入职奖补”制度,对入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一定年限的大中专毕业生,由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

其次,政府和养老机构要把养老服务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社会待遇。养老机构应根据国家规定为养老服务人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另外,政府应积极倡导养老机构为服务人员购买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其社会保障制度。

(三)加大对高校养老服务专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河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鼓励在省内院校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及课程,进一步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如何保障政策的执行力,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要调动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积极性,必须增强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解决招生难问题。在政策鼓励方面可参考德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在德国,学习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学费主要由当地政府以及劳动部门负责。学校安排学生与养老机构签订实习劳动合同,养老机构给予实习生生活补贴。日本政府则向学习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专业的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在学生毕业工作之后可分期还贷。凡是成功考取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资格证,且在东京福利机构工作时间超过5年的学生均可免除所有贷款。针对当前河北养老服务专业出现的生源危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增强专业吸引力方面下功夫。一是把养老服务专业列入职业教育重点目录,让学生享受到和师范生相同的待遇,或者直接免除学生的学费。二是为养老服务专业学生设立专项助学金、奖学金。高职院校应争取与教育部门、用工企业等多方合作,积极募集社会资金,设立养老服务专业专项助学金、奖学金,为在校期间去养老机构实习、参加公益活动的学生提供补助和奖励,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三是给予报考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降低录取分数、优先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等优惠政策。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专业的好声誉,增加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实习、就业方面,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和学院三方参与,共同建立养老服务实习培训基地,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使其享受到实习补贴政策。参照“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计划,由政府招募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业,并给予相关待遇。另外,参照社会养老机构床位补贴的做法,按学校招生人数,对学院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根据向养老服务企业输送实习生的人数,给予院校奖补。通过增设专业点、实行单独(自主)招生、增加招生计划人数等形式,使中、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点及招生规模逐年翻番,逐步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四)加强与京津协作,推进养老服务专业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人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成立了中国老年服务教育联盟,并于2012年举办了关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研讨会,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明确。现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 16门核心课程、9 门生理健康服务类课程和3 门老年服务管理类课程。为解决教材不足问题,老年服务教育联盟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制,目前已出版多套教材。京津高校的养老教育开展较早,特别是北京聚集着多所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河北学习借鉴。河北相关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京津的联系,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强协作。可选派骨干教师到北京相关高校进修学习,聘请京津高校专业教师来河北授课,进行教学指导。要充分借力京津养老教育资源,为河北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2015年,京津冀三地在天津举办了“现代职业教育和养老服务业产教对接论坛”,成立了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河北政府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积极推动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开展工作。针对当前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尽快研究制定三地统一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建立京津冀养老服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加强三地院际交流和校企合作,实现院校、企业在人才、智力、技术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加大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建设,推进培训制度化。河北省养老服务培训基地是省政府扶持建立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机构,在培训在职养老护理员和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全省只有7家,唐山、邯郸等7个市还是空白,这极大地影响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养老培训机构、医疗机构建立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现有培训机构的作用,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次数和人数,培训名额要适当向民办养老机构倾斜,逐步推进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

其次,要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与课程,增加具备养老护理员培训资质的院校数量,面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待业人员,进行养老护理员资职培训,为养老机构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养老护理员的培训经费应整合农民工培训经费、扶贫经费、彩票公益金等,加大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补贴。

第三,推行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政府要支持和引导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鉴定,使毕业生能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已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人员可免试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考试合格后获取相应学历证书。

第四,开展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组织,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组织有教育培训能力的培训机构和老年大学等,通过统一培训、远程培训、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养老护理员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对有需要的老人家庭成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人员以及养老服务志愿者等传授基本的养老服务知识技能,促进公众养老护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注 释:

①根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②数据来源:对全省11个设区市民政部门及养老机构调查统计得出。

③数据来源:对全省118所高校调查统计得出。

[1]成 希.重庆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1~55.

[2]史文通.谁来照护失能老人[N].河北日报,2016-01-14(009).

[3]胡雅萍,朱玉芳,等.“三院一体”养老服务对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的实证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2):92~94.

[4]王丹丹.山东省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1):121.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in Cultivating Pension Service Talents of Hebei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G Yan-xia

(Human Resources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to undertake the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transferred from Beijing, Hebei Province is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with rapid growing demand in pension service talents. But the cultivation of pension service talents faces many problems at present, one of which is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and can't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It is in urgent need of a sound system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improve the personnel salary, increase endowment professional support,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in the reg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o perfect train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talents' training benefits and to crack the bottleneck of tal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dowment enterpris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ebei Province; pension service talents; cultivating mechanism; training system

1671-1653(2017)01-0092-07

2016-12-19

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603120102)

王艳霞(1963-),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学研究。

D669.6

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7.01.016

猜你喜欢
护理员河北省养老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