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影响论析
——基于河南大学的调查

2017-02-23 07:59
关键词:虚无主义爱国主义民族

王 丽 娟

(1.河南大学 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影响论析
——基于河南大学的调查

王 丽 娟1,2

(1.河南大学 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精神财富。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史观、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及自豪感等基本呈积极状态,但对中国近现代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模糊、错误认知。爱国主义教育应加强中华灿烂文化、传统美德、科学的历史教育并注重教育改革创新,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及理性爱国,党和国家德法共治是增强国家认同感的根本举措。

大学生;爱国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影响

爱国主义属于一种对特定目标的特殊依赖感,是一种对国家的爱[1](P328~347),它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赖情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P9),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每个执政党都把爱国主义作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2015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又一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爱国主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的主要内容。然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思潮[4](P61),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造成很大负面影响。[5](P38)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6](P22),历史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传统和必然选择。历史、现实和未来又是相通的,现实是历史的必然,又是未来的历史。古今中外历代王侯将相均注重学史用史,以史为鉴,治国安邦。虚无主义的哲学,就是否定、否认、反对现存的部分或全部思想理论。[7](P1~17)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借以挫伤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8],其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的创新和理性思考,违背历史研究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与方法。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与方法的运用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区别于旧哲学,“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9](P213)历史研究必须以历史实践、历史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与方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0](P109),而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打着“创新”、“理性思考”的旗号进行“范式转换”。其结果是不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是根据自身政治诉求,片面引用、夸大史料,以随意篡改历史,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得出违背事实的结论。[11](P13)

其二,历史虚无主义以片面的、臆想的、孤立的手法,违背全面、客观、联系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生成、发展、灭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历史研究要从历史事实出发,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客观地把握史料。要把历史事件和人物置于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正确地对待历史现象。而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有机体的有机联系和整体功能,忽视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用片面的、孤立的、碎片化的史料随意臆想、片面放大历史片段,甚至随意假设历史,得出完全有悖于客观事实的结论。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取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对有利于人民革命事件、英雄人物的舍弃,对反动者加以美化,以达到其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6](P22),历史虚无主义就是通过片面化、丑化、任意假设、戏谑化等手法,歪曲、贬低、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丑化和否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借以达到其把中国引向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一元化体系中的政治目的。[12](P120~123)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状况及历史虚无主义对其影响分析

学界对爱国主义的内涵、重要性及教育实施路径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其哲学来源、特点、本质、实施和影响途径等,国内学者也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13](P105),但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影响的具体分析尚不多见,且多为以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缺少具体的、定量的分析依据。本文以河南大学为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1 0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其中,文科学生632人,占总人数的58.41%,理工科学生450人,占总人数的41.59%),同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并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基本呈积极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状况基本上呈积极状态,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但在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爱国行为之间的关系方面,表现为易冲动、理性行为尚缺失的特点。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次调查中,在问题“对于爱国主义,你持的观点是”中,选择“有一颗爱国之心,我为此感到自豪”和“我们都是中国人,爱国是应该的”分别占65.96%和34.04%, 而选择“不以为然”的无一人。对于所列几类情感的排序,把“祖国之爱”排在首位的为51.06%,把“乡土之爱”和“民族之爱”放在首位的分别为5.32%、1.42%,也有42.20%的学生把“骨肉之爱”放在了首位。问题“钓鱼岛的主权应该属于哪个国家”的回答中,选择“毋庸置疑,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领土,我们要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者占97.52%,选择“应该是属于中国的吧,我也不是很清楚”仅2.48%,而选择“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我们不应该为此而纠缠不清”和“不知道,我对此一无所知”的无一人。对于另一问题“如果中国遭到外来侵略,是否愿意参军”的回答则是,“主动报名,志愿参军”的占68.44%,“不主动报名,但如果被征召就参军”的占29.08%,选择“害怕战争,尽量逃避”的仅占2.48%。这表明骨肉亲情、家庭观念等人性中的自然情感仍是维系国人情感的必然纽带,少数大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的担当意识。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把祖国大爱放在各种感情首位,具有强烈的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国家主权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爱国主义意识,在民族危急之时能舍弃小家而顾大家,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2.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一些严重丑化国民性格的言论,多数学生较为反感,如对于如何看待“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安于现状、逃避现实,没有任何美德”的回答为“太极端,扭曲事实”的占92.9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的回答中,有81.56%的学生选择“前途光明,充满信心”,但也有17.02%和1.42%的学生选择“走一走,看一看”和“说不清”。在对问题“目前,我们的国家飞速发展,国际声望越来越高,你是否感到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回答中,选择“非常自豪,为我们的国家的进步喝彩,中国,加油!”和“自豪,我们的国家慢慢步入大国的行列,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共有93.03%的学生。这些数据显示,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虽然有少数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或踌躇不定的态度,但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持认可态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对其发展前景持乐观自信的态度。

3.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的关系需进一步协调

本问卷在设置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问题的考察基础上,进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之间关系的调查。在对“你如何评价当代大学生的爱国行为”的调查中,51.42%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意识表现不明显,较少的将爱国思想付诸行动”;21.99%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但是存在一些偏激的爱国行为”;只有26.60%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利益,并理性地实践爱国行为”。观前文所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基本呈乐观样态。但本组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基本具有较好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爱国意识基本属于思想自觉,但和行为表现的关系出现不协调状态。爱国行为较少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出现不正当引导或突发事件时,易出现偏激的爱国主义行为,理性爱国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以一种极端的面貌出现,他们声称,现存的一切都如此糟糕,只有彻底摧毁才能纠正[14](P82~89),而一切现状的根源在历史选择的错误。大学生处在增长知识、积累社会经验的阶段,往往易冲动、缺乏理性思考,缺乏辨别能力,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历史虚无主义已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对中国近现代史革命道路的必然选择存在模糊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者鼓吹,鸦片战争为中国打开了“文明的大门”,为中国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提供了“机遇”,当时的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而不应该走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之后更不应该走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并任意假设若走国民党的“民主”的资本主义道路,当今的中国会发展得更好等。这是借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乃至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调查表明,这些言论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对问题“有人说,琦善、李鸿章是明智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是真正的爱国,而林则徐等人则成了不负责任的蛮干”的回答中,有3.55%的学生选择“同意”,21.63%的学生选择“不好说”。而以下两个的回答更是不容乐观:对“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最终必然导致军阀混战’”,仅33.69%的人“不同意”,而7.45%的人“同意”,“不太同意”和“不好说”的分别为45.74%和13.12%;问题“如果是国民党当政,走的资本主义路线,中国现在或许发展得更好”,选择“赞同,资本主义是比社会主义好”占1.42%,“不能确定,按现在的发展状况来说,资本主义表现的是比社会主义好”占26.95%,“不好说,没什么想法”的占14.18%。这表明不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缺乏明晰的认知,为历史虚无主义鼓吹的资本主义改良、走资本主义“民主”道路思想所迷惑,对中国近现代历次“改良”走不通、“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认识模糊。

2.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引使少数大学生对党存在误解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中国革命,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用断章取义的、片面夸大碎片化的历史手法,污蔑、丑化党的领袖,以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目的。[15](P72~77)调查显示,有关言论在大学生中稍有影响,个别学生对中国革命和党的领袖存在误解。历史虚无主义者宣扬,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是在战争的边缘打游击,从未正式参加过抗日,调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是,“同意”占2.13%,“不太同意”的为15.25%,选择“不好说”的为3.19%,三种回答超过总人数的20%。在对问题“你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功过是如何评价的”的回答中,8.87% 的认为“功过相当”,0.71%的认为“过大于功”,还有0.71%的学生“不清楚”,三种认识超过总人数的10%。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及历史真相了解较少,存在知识空缺,从而给历史虚无主义造成了侵入空隙。

3.少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缺乏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近现代史、否定中国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否定现实,否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颠覆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纳入西方一元化的资本主义体系。他们以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观”,指责中国现行制度缺乏“民主”、“人权”、“自由”,中国“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错误就是社会主义的这些缺陷造成的等言论。[16](P8~12)本次调查中,对“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曲折”的回答,0.35% 的人认为“曲折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选择“不清楚”的为1.6%。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更不容乐观:对“爱中国,应当指社会主义中国”的说法,选择“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分别为33.33%和39.01%,“不太同意”的为23.40%,“不知道”的为3.19%,还有1.06%的人“完全不同意”;而对问题“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则高达17.02%的人选择“走一走,看一看”,1.42%的人“说不清”。这些数据表明,少数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在国际地位的提高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对其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4.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缺乏了解和自信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7]反观历史虚无主义者,用全盘西化的思想,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否定其当代作用和意义,甚至以所谓的西方文明中心论挫败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精神。调查显示,大学生受这些言论干扰虽不多,但对少数学生有了一定影响。在对“你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如何”,选择“非常了解,我以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感到自豪”“比较了解”的为29.43% 和43.26%,但仍有29.95%和0.35%选择“了解一点点”、“基本不了解”,其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强。而对于极端说法“我们的民族安于现状、逃避现实,没有任何美德”仍有2.84%的学生认为“说得很对”,4.26%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回应状况更是令人堪忧,“你认为现在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如何”的回答,仅有31.56%的学生认为“民族主义高涨”,48.58%和19.86%的学生认为“民族精神低下,需要重点培养”、“民族精神淡化,民族自信心减弱”。这些数据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中找到缺口和可乘之机,一些贬低中华优秀传统的偏激言论已经对少部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精神产生了一定影响。

问卷还以问答的形式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教育模式、评价形式等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但不少学生对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不太满意,尤其是说教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及形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很难体现和激发学生真正的爱国情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采取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形式。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历史虚无主义干扰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

我们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经济全球化、网络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个别与主流意识形态截然对立的思想理论悄然流散。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片面理解纠正极“左”错误,片面理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渐走向经济上获取利益为目标,思想上不问政治,把各种思潮的出现看作思想自由的表现、各种思想和言论全盘接受的极端。[18](P60~62)在高校,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多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源于西方的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宪政、民主社会主义等,以新思想、讲民主的姿态出现在高校校园,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和隐蔽性。[19](P29~30)同时,一些高校多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级别,更重视国际刊物,片面理解学术自由,认为凡是西方思想都是新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被视为政治而非学术。在这种思想氛围中,一些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教师也堂而皇之的在课堂中宣讲其偏激思想。这些现实境况都对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彷徨与混乱,使其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二)大学生思想可塑性强,缺乏理性辨别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和社会经验积累阶段,人生阅历单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思想不成熟,可塑性强。[18](P60~63)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富有激情,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又易冲动、对事物缺乏理性思考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和成就,中国国情的认识缺乏全面、系统、连贯的理解和整体性认知,对所谓的新的思想理论、新的历史资料往往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判断是非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由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多数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没有系统地、整体地把握与理解,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在实质缺乏理解与认知。大学生中国历史知识的缺失以及对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模糊认识,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可利用的思想空间。加之大学生具有可塑性、多感性的心理特征,部分学生不加辨别地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新理论、新史料,对中国革命、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的、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其爱国主义情怀。

(三)种种社会现实问题和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为历史虚无主义所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中国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社会问题,如三农问题、资源环境危机、贫富差距、医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贪污腐败等,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有时甚至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诸多矛盾的出现,与党的理论主张、高校学生所受的思想理论教育有明显出入。市场经济的今天,高校学生普遍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民主意识,对党和国家有较高的期望,对党的理论主张的“应然”与现实社会的“实然”存在思想迷惑。[19](P29~30)这些正为历史虚无主义所利用,用一些片面的、碎片化的、被扭曲的历史片段宣扬这些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借以攻击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使部分大学生对党、对社会主义产生质疑。同时,开放性的校园、倡导学术自由的氛围,使各种交流平台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迷惑性、隐蔽性的特点,常借助于学术研究、通俗历史读物、网络作品、影视文学作品进行传播。高校的课堂、学术交流、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便捷的微信、QQ等网络交流都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途径和平台。

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措施

(一)倡导以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强化民族自尊心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近千年文明创造的精神财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界人民的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中华传统美德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基本精神诉求,是一个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价值系统,主要包括:明德修身,志存高远,慎独内省,谦虚向学,躬行实践,注重人格之个人美德;重孝悌,夫妇和,勤持家, 亲邻里,慈爱子女,注重家教之家庭美德;“敬业乐群”、“尊师重道”、“为人师表”、“诚实守信”,义重于利的行业美德;“民为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精忠报国、协和万邦的国家民族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推崇和践行的价值旨归,塑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进、宽厚、务实的精神和心理特质。[20](1~7)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传统美德更是为市场经济所推崇的内在行为准则,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宝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伟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其凝练与升华。新世纪的中华民族精神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尚和贵中”、“孝悌”、“仁”、“克明俊德”、“新民”等积极思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的感召力和当代价值,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21](P14~16),增强民族自尊心。

(二)加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灿烂文化五千年延绵不绝,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并以其强劲的凝聚力一脉相承、自成体系,成为世界文化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互相融合,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国哲学的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为代表,其天、道、性、命、阴阳哲学概念,发展辩证逻辑,有机宇宙的哲学,关于人的理论,以及得象忘形的“境界说”,帮助人们达到精神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并提供一种审美式的人生态度,是西方的思辨理性、脱离感性世界的“绝对精神”无法比拟的。从甲骨文、钟鼎文、竹简木牍到丝绸、青铜、炼铁、陶瓷,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再到恒星表、圆周率、浑天仪、地动仪、航海术,以及中医中药、建筑学,无不以高超的智慧领先于世界,并为人类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形式多样、奇峰迭现的文学形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媲美的,至今为世人所推崇。而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成为引领和影响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与西方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22]如此丰厚灿烂的中华文化不应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而应该不断发扬、走向世界,这也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当代大学生不但应该了解、熟悉、掌握这些文化资源,同时肩负着把中华灿烂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加强中华灿烂文化教育,必然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基础,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纳入高校通识教育,其中的个别门类如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史等作为选修课开设。

(三)以科学的历史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历史教学所独有的内容生动具体、故事性强、可信度高,有较强的感染力,历史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特点,使其更能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育,对于唤起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激发其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从客观史实中认清历史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自信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3](P47~54)历史教育须把唯物史观作为贯穿始终的指导红线。

近现代史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国情、国史,系统、整体地把握历史全貌和发展脉络[24](P137~145),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前,尽管唯心主义哲学已发展到巅峰时期,但历史观上仍没有认识到人类实践的作用,无法摆脱以“绝对精神”、宗教的“爱”的怪圈,因此无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探究现实社会中人及其实践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探讨社会存在与发展规律和动力,创立了唯物史观。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揭开了人类认识社会历史的迷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一切社会科学提供了普遍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教条,而是方法”。[25](P742~743)在现有的《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要通过中国近代国情、世情、历史事件、社会矛盾的分析,使学生在历史事实中认识到农民战争、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中华民族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自主性。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应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通过这门课,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政府后期的腐朽统治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在历史现实中提升民族自信心。要正确面对、客观阐释失败与教训,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的历史过程中,领悟到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国家和民族才能走出历史的沼泽。高校要通过以上连贯、系统的近现代史教育,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本质、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从而深刻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自信心。

(四)完善党的执政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魅力和党的领导力,必然会增强大学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执政制度不够完善所导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是大学生为历史虚无主义迷惑的现实原因之一。市场经济的今天,处在开放型、重实践的校园的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乐于了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对现实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心。[19](P29~30)历史虚无主义则乘机借题发挥、刻意误引,把种种现实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的领导的合法性上,用假设、夸大、扭曲、碎片化历史事实的手法,歪曲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领导,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隐蔽性,大学生很容易被其迷惑。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6](P75~76),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民族自信心。尤其要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认同感。一方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统筹国内建设、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引领世界的能力,以增强党的执政魅力。[27](P4~10)另一方面,要加强以提高党性修养为核心的思想建党与完善执政制度的制度建党相结合的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建党,既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的党性教育,又要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浩然正气、民本意识、报国情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德性教育。[28](P21~22)制度建党主要包括:完善党的纲领章程,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健全组织制度,保障党的领导的稳定性和凝聚力;[29](P13)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保持党的生命力;反腐败制度法制化,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可信性;构建科学执政体制,和谐党政关系;健全党内外监督机制,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等,在创新、完善党的执政制度的过程中提高其科学性。[30](P64~65)

(五)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创新,注重理性爱国主义行为的引导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传承传统教育优势,又要结合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当代新素材和现代教育途径,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多采用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同时注重理性爱国的引导。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发挥好其它各门专业性学科的间接爱国主义教育,又要充分利用好课外教育机会,发挥党、团支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学习活动。第二,历史教育与现实国情教育相结合,要做好以中国近现代史为重点的历史教育,利用好国情教育资料,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第三,校内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建设点点滴滴包含爱国主义因素、体现爱国情怀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举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升国旗、爱国艺术作品展、红歌比赛以及参观革命纪念地遗址、游览名胜古迹、开展社会调查等,在庄严的氛围和实地考察中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第四,革命人物与当代典型示范教育相结合。要注重宣传革命英雄人物,又要注重宣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科技人员等,以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感召力感染学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怀。第五,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既要讲清讲透理论、史实,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等,优化、多样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爱国网站、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微博、QQ、飞信、微信等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平。

[1]Michael Hand.Should We Promote Patriotism in Schools?[J]. Political Studies, 2011, (59).

[2]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 高校理论战线,2011,(10).

[3]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115053093. html,2015-11-25.

[4]梁 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

[5]陆 攀.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大社会思潮剖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12).

[6]龚自珍全集(上)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Nitzan Lebovic.The History of Nihilism and the Limits of Political Critique[J]. Rethinking History,2015,(1).

[8]马永真,刘蒙林.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N].内蒙古日报(汉), 2015-05-08(00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梁 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 2009,(9).

[12]梁 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13]程馨莹,卢黎歌.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14] JOHN J. Mitchell. Nihilism: Belief Crisis of Youth[J]. Counseling and Values, 1979,(2).

[15]李方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16]李殿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J].红旗文稿,2014,(20).

[17]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 htm, 2015-01-12.

[18]杨 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19]马小又,朗 捷.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5,(7).

[20]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1]王丽娟.论民族精神的重塑与提升[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22]吴建民.要足够估计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N].北京日报,2010-03-29(017).

[23]张海鹏.《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J].史学月刊,2014,(6).

[24]龚 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与尹保云、马龙闪等学者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6]王 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理论坐标与原则尺度[J].求实,2013,(1).

[27]包心鉴.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与现代化,2005,(1).

[28]肖贵清,杨万山.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意义及基本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5,(7).

[29]肖 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30]伍兴阶.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on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Based on a Survey from Henan University

WANG Li-juan1,2

(1.Minshe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2.Graduate School,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Peking 102488, China)

Patriotism is the core of national spirit and is a great spiritual wealth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kind of historical idealism and anti-Marxist thought, historical nihilism has influenced the patriotism conce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including patriotic feeling,national self-confidence,national self-pride and national self-esteem is generally positive, whereas 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vague incorrect cognitive to China's modern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y historical nihilism. There ar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for these, including ideological diversity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used by someone. The education of China's splendid culture,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virtue and scientific histo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more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should be done to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deepen students' national self-esteem, national self-prid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rational patriotism. To rule the Party and country with virtue and law together is a basic way to enhanc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historical nihilism; influence

1671-1653(2017)01-0105-08

2016-11-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MZD048);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PX-1216195)

王丽娟(1976-),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级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

G641

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7.01.018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爱国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多元民族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