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抑或民主:政党组织结构的属性定位论争

2017-02-23 09:18叶麒麟
关键词:寡头米歇尔领袖

○叶麒麟



寡头抑或民主:政党组织结构的属性定位论争

○叶麒麟

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行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政党组织结构的主轴。由于对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定位的差异,存在着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论争。社会整合是政党的基本功能,在此基本功能诉求下,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其实各有优缺点。而以政党组织的凝聚力、能力感和责任感为核心要素的内聚性,则是政党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定位,则可以超越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论争。

政党组织结构;社会整合;内聚性;寡头;民主

由于组织是政党行为的载体,因而几乎所有的政党都会建立起各自的组织,由此架构起特定的组织结构。然而,在政党组织结构的属性定位问题上,存在着寡头与民主的论争。那么,如何看待和解决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论争,就成为了政党组织结构乃至政党政治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诉求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一梳理和探讨。

一 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政党组织结构的主轴

由于各个政党的创立背景、使命任务以及生态环境等存在着差异,其组织结构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另外,政党的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也会随社会历史推移和政党政治的发展,经历不同形态的发展演变。尽管如此,作为政党组织自身的构成要素却是大体一致的。一般而言,各政党组织结构都具有如下四个基本要素:(1)政党规范。政党规范指涉的是规范政党内部各主体的政治行为,正确处理政党内部关系的问题。它包含政党意识形态、纲领与政策,政党规章制度和政党伦理三个方面。*刘红凛:《政党规范的形式与效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政党组织机构。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和任务,大多都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组织机构体系。从纵向维度上看,政党组织机构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等。而从横向维度上看,为了适应环境和任务的需要,有些政党组织会设置相关部门机构,用以整合资源和行动。其中,作为立法机构中政党组织机构的议会党团(ParliamentaryPartyGroups),则占据重要地位。(3)政党成员。政党成员是政党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细胞。(4)政党领袖。政党领袖是较为独特的政党成员,即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它在政党组织中占据领导核心地位,他是政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政党对外的代表,是政党内部事务的主导者。

应该说,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主要是就静态层面来对政党组织结构进行剖析的。而从动态层面来看,政党组织结构的运作其实就是上述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此意义上而言,政党组织结构的运作就是政党内部各组织机构、个体之间关系的实践状态,简言之,就是党内关系的实践状态。其中,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的关系,是政党组织结构的主轴,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行的核心影响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的分工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为了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而产生的。而组织之所以能够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凝聚人群力量,原因在于有组织的领导活动。而领导活动必然要求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分野,必然有领袖与组织成员大众的分工。就政党组织而言,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的分工实际上就是政党组织内部领导活动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就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必然要求。

其次,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的分工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行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一般而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客观存在着组织的领导活动。在国家产生之前,原始社会中就存在着领导活动。而随着阶级的产生,在国家产生后,才产生了国家组织的领导活动。综观现有的组织,几乎都存在着领导与成员大众之间的分工。在政党组织中,也客观存在着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的分工,存在着政党组织的领导活动。也正因为如此,政党领袖和党员也才成为政党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

最后,政党组织结构的其他基本要素都无法离开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关系,而独立存在、独立发挥作用的。例如,政党规范从根本上就是要造就、引导和规范约束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党意识形态、纲领和政策等所要体现的政党政治理念和价值诉求,离不开政党领袖对党员大众的号召和党员大众的认可,其要展现的是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关系实践的目标价值。政党规章制度则主要是对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关系实践的约束,以保证政党目标价值的实现。而政党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对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关系实践的一种伦理规范。又如,政党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结构,最终都要通过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关系实践来建构和呈现的。每一个政党组织机构是以领导活动和组织活动作为其存在状态的。纵向间的政党组织机构的关系结构,指涉的是政党的中央、地方以及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样式,反映的是该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的关系模式。横向间的政党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结构,反映的是该政党的一种横向组织、领导和整合样式,而这最终也是需要通过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的实践来呈现的。

总而言之,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行的核心影响因素,从而成为政党组织结构的主轴。换言之,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是考察和理解政党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它是对政党组织结构进行属性定位的核心依据。而在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寡头与民主的争论,从而才出现了寡头与民主的政党组织结构属性定位论争。

二 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属性定位

在政党政治成为民主政治代名词的时代下,在政党组织结构承载着民主政治功能的普遍认知下,俄罗斯政治学者奥斯特罗果尔斯基(Ostrogorski)却注意到了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倾向。他在游历美国和英国,并对两国政党进行系统考察之后,于1902年发表了《民主政治与政党组织》一书。他在书中指出,英美两国的政党政治一开始就存在着弊病,例如,在政党领袖的控制下,党员、选民的自主性逐渐减弱,政党选择议会候选人和提供政治战略等等,长久下去,政党必会变得专断、集权乃至独裁。*转引自吴辉等:《西方政党学说史》,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年,第103页。他观察到,政党政治并非建立在任何道德准则至上,而是建立在党员大众对政党领袖的无可质疑的忠诚。政党组织要求权威必须赋予领袖一个人,只要他领导着政党走向胜利,那么其政策就不可质疑。*转引自吴辉等:《西方政党学说史》,第107页。因此,在奥斯特罗果尔斯基看来,“政党的寡头倾向损害了政党追求民主的初衷、削弱了政党作为民主政治工具的功能,使得政党有退化为只顾追求个人或小集团私利,损害大众利益的传统宗派的危险。”*转引自史志钦主编:《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39页。简言之,奥斯特罗果尔斯基已经发现了政党领袖具有脱离党员大众的普遍倾向,发现了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倾向。

毋庸置疑,德国政治社会学者罗伯特·米歇尔斯(RobertMichels)对政党寡头统治的阐述,最为经典。米歇尔斯首先指出,由于组织是集体意志形成的唯一途径,是弱者之于强者的对抗武器,因而无组织的民主是不可想象的。*[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峰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页。可是,他又指出,组织的不断发展,往往又会使组织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组织越发展和强大,民主反而越衰弱。*[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第28页。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寡头统治是一切政党组织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著名的“寡头统治铁律”。对于该“铁律”,米歇尔斯进一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论证:(1)代议制及政党组织的出现,相对地扩大和固化了组织领袖与组织成员大众之间的结构分化。由于大众直接民主无论在机制上还是技术上都是行不通的,因而代议制便应运而生,政党组织也由此成为现代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政党组织的发展,必然导致职业领导层的产生,致使组织决策的权力重心由普通党员转移至领袖手中,从而导致了等级体系的产生,出现了领袖与组织成员大众之间的结构分野。(2)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存在着智识鸿沟。政党领袖懂得如何把持自己的权力和职位,其拥有智识方面的优势。政党领袖的智识优势主要在于,他们从接受正规教育和实践中所积累来的领导技能,而党员大众则比较缺乏这些。(3)政党领袖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心理基础。一般而言,由于集体行动的“搭便车”困境,党员大众往往存在着对全权代表的需求和欲望,而这需求和欲望给予了政党领袖更多的荣誉和权力,这就使得政党领袖更加不可或缺。在此情况下,党员大众便产生了非理性的情感,对领袖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而就政党领袖而言,由于长期行使权力,使得自身的心理状态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权力的行使中所激发出来的权力意识,使得政党领袖往往不愿意放弃已经拥有的领袖地位。在米歇尔斯看来,正因为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在结构、智识和心理的上述分野,政党领袖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了正当性,政党的寡头统治倾向获得了必然性。正基于此,米歇尔斯得出结论:“任何政党组织都代表了一种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寡头化权力。……这一寡头结构窒息了民主的基本原则。”*[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第351页。

不难看出,上述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折射出的是一种精英主义思想。众所周知,精英主义者对传统民主理论提出了批评和质疑,认为多数人统治的民主仅仅是个神话,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才是现实的政治。因此,许多精英主义阵营的学者成为了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的支持者。例如,意大利学者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Mosca)和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Pareto)就指出,“所有的民主政党都有一层伪装,实际只有少数精英在实行统治;即使那些为所谓的民主趋势或进步倾向大声鼓噪的人,也只是想组织新的精英来掌握政权。”*[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3页。其中,帕累托更明确指出,“事实上,普选权有没有都是一样的,最后都是寡头统治,因为这些政治寡头知道如何去迎合‘大众的意志’。”*转引自[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另外,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MauriceDuverger)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一些政党尤其是欧洲的共产党递补和培养新的领导人的途径。通过分析,迪韦尔热仍然证明了米歇尔斯的政党组织结构寡头倾向论断。他指出,“选举原则理论上应该阻止寡头政治集团的形成,但实际上并非这样,因为保守是民众的天性,民众留恋老的领导人,怀疑新的领导人。”*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trans.By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New York:John Wiley﹠Sons Lnc,1963:135.据此,他认为,即使实行民主管理的政党也会出现寡头政治的领导。此外,美国学者卡西奈里(C.W.Cassinelli)指出,虽然米歇尔斯对“寡头统治铁律”的论证有其不充分之处,但这并未折损该“铁律”的成立。*C.W. Cassinelli,The Law of Oligarch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47,NO.3,1953:773—784.

三 政党组织结构的民主属性定位

前文所述的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虽然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但是也引来的一些诘难。一些学者认为,政党组织的寡头倾向结论过于主观和武断,达不到“铁律”地位。例如,美国学者达尔就指出,米歇尔斯将一个政党的寡头统治现象推及至整个高度党争的政治体系中,这是一种低级错误。在他看来,由于非精英实际上可凭借组织竞争的手段对政治精英的行为产生影响,因而具有竞争性的党派并不必然产生寡头政治体系。*[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7—389页。德国学者安德鲁·邦尼尔(AndrewG.Bonnell)也指出,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仅仅基于他自己参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马堡大学城的实践中得出的,并不能反映德国政党活动的全貌,因而不具有普适性。*Andrew G.Bonnell,Oligarchy in Miniature? Robert Michels and the Marburg of the 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German History,Vol.29,No.1,2011:23—35.美国学者达西·里奇(DarcyK.Leach)则发现,“寡头统治”的概念未能得到明确界定。*Darcy K.Leach,The Iron Law of What Again.Sociological Theory,Vol.23,No.3,2005:312-317.美国学者罗伯特·罗尔施耐德(RobertRohrschneider)也指出,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的心理学依据早已改变了,因而该铁律也无法成立了。*Robert Rohrschneider,How Iron is the Iron Law of Oligarchy?:Robert Michels and National Party Delegates in Eleven West European Democracie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25,No.2,1994:207-238.对于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的缺陷,美国学者詹姆斯·佩妮(JamesPayne)则概括了如下三点:未能厘清“寡头政治”及“精英统治”的含义;“寡头统治”的概念缺乏可操作性的关照;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寡头统治”论断。在佩妮看来,因为存在上述三个缺陷,致使“寡头统治铁律”难以令人信服。*James Payne,The Oligarchy Muddle.World Politics.Vol.20,No.3,1968:439-453.

在揭示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缺陷的同时,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的可能性。例如,萨托利就指出,米歇尔斯只是从某个静止的结构讨论政党的民主属性问题,而不是从政党组织主体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结果中去讨论。具体而言,米歇尔斯只注意到了以选票竞争取得政治权力的民主输入,而忽视了民主输出。在萨托利看来,由于组织成员的选举权的反馈式制约,当选的组织领袖的决策会受组织成员的制约,就此意义而言,选举同时在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保证了政治过程的民主性以及组织民主的实现。*转引自倪春纳:《民主与寡头——国外政党民主的理论研究及其启示》,《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5期。另外,针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对政党组织民主属性的否定问题,美国学者莱斯利·里普森(LeslieLipson)指出,民主统治出现在除了军队和文官系统这两类等级组织之外的组织中。在他看来,权力倾向于少数人,以及少数人掌握权威的事实,并无法否定民主制的可能。权威的获得方式、使用情形和失去方式,则是自由与独裁之间最本质的差别所在。*[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第214页。

在坚信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可以实现的同时,一些学者特别强调了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的重要性。例如,奥地利学者阿尼卡·戈雅(AnikaGauja)认为,政党组织结构的民主属性是提升政治参与和政治意识,以及强化政党作为议会和选民之间链接的合法性的有效方式。*转引自张丹:《当代西方关于党内民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11年第3期。又如,国内学者祁刚利认为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具有如下的功能:(1)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调动党员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政党生命力;(2)培养和选用党的人才;(3)实现科学、民主、正确的党内决策,制定出最符合政党所代表阶级利益的政策;(4)对权力进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遏制官僚主义,消除腐败;(5)推动社会其他领域的民主;(6)可以使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祁刚利:《政党民主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50—70页。

四 政党组织结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论争的超越

如前文所述,在政党组织结构的属性定位问题上,存在着寡头与民主的论争。对此,我们需要客观公正地来评判每一种定位,才能有助于政党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定位。当然,这里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即评判的标准问题。对此,本文认为,应该从政党的基本功能角度来寻找评判标准。而政党的基本功能则需要从现代政党的由来进行理解和定位。众所周知,现代政党是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代性变迁,为了顺应“社会决定国家”的现代政治逻辑,为了顺应国家必须在维护、实现社会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基础上才能实现对社会整合的需要,才作为社会愿望、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组织渠道,才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中介,而超脱了“派系”这一臭名,从而获得现代性的意蕴。就此而言,政党必须遵循服务社会、以社会为归宿的社会本位逻辑,而进行社会整合,正是政党的基本功能所在。既然社会整合是政党的基本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此基本功能诉求下对政党组织结构属性的现有定位论争进行评判,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以超越现有的论争。

首先,在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属性定位者看来,寡头统治是所有欲进行集体行动的组织的必然产物。所有政党,包括信奉民主意识形态的政党在内,也难逃寡头走向寡头统治的命运。由于寡头统治意味着,在政党组织中,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集中于政党领袖手中,政党领袖日益脱离于党员大众,形成了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的专制者。而这会使政党领袖越来越可能置政党组织的整体利益于不顾,执着于私利,从而使政党组织陷入“组织民主成长的寡头宿命”的窘境。正因为政党寡头统治存在着如此弊病,除了一些学者批判政党组织结构寡头属性定位的缺陷不足之外,还有许多学者纷纷提出如何避免政党组织的寡头统治倾向。就连米歇尔斯本人也在指出政党组织的寡头统治倾向的同时,也探讨了预防寡头统治的路径措施。在米歇尔斯看来,可以考虑采取复决投票的程序、以政党领袖过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前提条件、施行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等路径措施来限制领袖影响力、防止寡头化倾向。当然必须提及的是,在米歇尔斯看来,上述路径措施并不能够完全实现对“寡头统治铁律”的克服。并且他认为,若没有一个统治阶级,社会便很难持续下去。*[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第339页。大多数人注定要服从于少数人的统治,心甘情愿地助力寡头统治。*[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第340页。

虽然政党寡头统治存在着上述的弊病,并且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和诘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定位一无是处。因为如前文所述,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的分工,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领导活动,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作、实现社会整合的前提条件,也是政党组织运作过程中的客观存在。而正如前文所述,作为政党组织结构寡头属性定位的代表,米歇尔斯就指出,在现代政党组织中,要通过党员大众普遍直接参与的方式讨论和解决政党组织内部的所有议题,在技术和机制上都是不大可能的。加之智识方面的鸿沟,以及心理方面的因素,使得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之间存在着分工,存在着政党组织的领导活动。而这些正是政党组织结构寡头属性定位的合理之处,也正是较之于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定位的优势所在。

另外,正因为政党组织寡头存在着政党领袖脱离党员大众、假公济私等弊病,如何防止政党寡头统治,成为了民主理论家们和政党政治研究者们的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党内民主是避免政党寡头统治的最主要方式。这一共识因德国纳粹党和意大利法西斯党的出现及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这一共识也就造就了政党组织结构的民主属性定位。如前文所述,在揭示政党组织结构寡头属性定位的缺陷的同时,一大批学者提出了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的可能性,对政党组织结构进行民主属性定位。概括而言,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定位的核心要义在于,党内民主是民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政党组织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党内民主的核心价值在于党员大众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主体地位的平等以及对党员民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王绍兴:《政党政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8页。党内民主的具体实践包括党员大众的公决、党内的竞争性选举等。

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定位对党内民主的上述价值诉求,顺应了民主时代潮流,成为了政党组织结构寡头属性定位的致命缺陷,成为了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定位相对于寡头定位的优势所在。然而,党内民主的具体实践与其价值诉求并不是往往一致的,党内民主实践有时反而会损害到党内民主价值。例如,党内竞争性选举常常演化为党内派系之间的恶斗,致使党内生活充斥着派系政治。派系政治往往威胁到党员大众权利的实现,威胁到政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得政党组织处于无序状态,从而无法发挥好社会整合功能,最终影响到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的实现。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熊彼特才认为,应该要缩小党内民主范围,才不会影响到政党的内聚力。政党本身不是民主的,它只是国家民主制的主要工具而已。*转引自王长江:《政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由此可以看出,政党组织结构民主属性定位也有其实践的劣势。

综上所述,就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诉求而言,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各有优缺点。因此,对政党组织结构的属性定位,应该依据政党组织结构是否有助于政党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作用这一标准,应该超越现有的寡头与民主属性论争。具体而言,如前文所述,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是政党组织存在和运行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政党组织结构的主轴。因而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关系,必须围绕着上述标准进行考察和把握。政党领袖领导与党员大众民主参与之间的均衡,必须以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诉求为依据。正基于此,前文所述的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双方各有局限。他们各自从强调自身出发弱化对方,它们的共同点是有意无意地使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双方处于不平衡状态,要么偏执于政党领袖的领导作用,要么偏执于党员大众的民主参与。这样的偏执要么陷入政党领袖的个人专制独裁,要么陷入党内派系的恶斗。而这些必将严重影响到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党组织不能被包括领袖在内的党员个体、党内派系集团所绑架,其自身应有相对于政党领袖与党员大众的自主性,应具有充足的凝聚力,以及较强的社会整合的能力感和责任感。而政党组织的凝聚力、能力感和责任感,指涉的是政党组织结构的团结程度、系统性程度,简言之,就是内聚性。因此,内聚性也就成为了社会整合诉求下政党组织结构属性的科学、合理定位,是对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论争的一种超越。

当然,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政党组织结构的内聚性,关注的是政党内部的团结,而这团结必须以政党组织发挥社会整合功能作用为依归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政党内聚性,才可以避免在政党领袖的领导与党员大众的民主参与之间的简单取舍,避免个人的专制独裁和派系恶斗,做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从而达至政党领导与党内民主之间的均衡。只有这样的政党内聚性,才能够成为处理党内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指导原则,才能成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文化建设以及党内法制建设的指导原则。此外,有待补充说明的是,本文旨在梳理和呈现现有关于政党组织结构的寡头与民主属性定位论争,并试图用以政党组织的凝聚力、能力感和责任感为核心要素的内聚性来摆脱现有论争,更加科学合理地定位政党组织结构属性,至于如何获得政党组织结构的内聚性,不是本文的研究任务。当然,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有待后续的进一步探讨。

【责任编辑 龚桂明】

Oligarchy or Democracy: The Controversy over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roperty of Party

YE Qi-l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 and mass in parties is the key factor for survival and opera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 and the core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arty.However,there is a controversy between oligarchy and democracy over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roperty of part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ader and mass.Virtual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party,there ar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oligarchy and democracy abou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arty.And the cohesion,whose key elements are coherence,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should b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roperty of party and beyond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oligarchy and democracy over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arty.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party;social integration;cohesion;oligarchy;democracy

2017-04-22

叶麒麟,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学(福建 泉州 362021)。

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研究”(14SKBS204)

D

A

1006-1398(2017)03-0112-07

猜你喜欢
寡头米歇尔领袖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短视频四寡头
不要说话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领袖哲学
从“仇敌”到同盟互联网同业寡头的并购潮
平民领袖
寡头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