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2017-02-23 21:08郭少东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转型

郭少东

(1.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郭少东1,2

(1.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供给侧最突出问题是,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诉求。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主力军,影响和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努力推进立法进程、实施高校分类发展、建设应用性学科专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应用性科研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转型文化等,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可能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0 引言

2015年年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如何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等重大政策议题成为国家的宏观战略后,怎样抓住国家战略的机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革举措来助推学校转型和发展等,将是地方本科高校亟待思考的重大问题。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是经济学领域的术语。“供给侧”的思想,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9世纪初的“萨伊定理”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且以放任自流和不干预为主要特征;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引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萨伊定理”受到严重挑战。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信奉和推行的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压力的倒逼下,经济学家蒙代尔和拉弗的“供给学派”的观点重新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通过以上分析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源于西方国家,这种经济学思想旨在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助力需求端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为释放“教育红利”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提供条件,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维持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的[1]。虽然我国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和当年美国政府推行“里根经济学”有类似的出发点,但在“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手段方面存在根本的区别”[1]。我国话语体系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中国现阶段下经济社会发展国情的总结和理论创新,体现的是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智慧和思维创新。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目前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 85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3 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按照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已经开启了由高等教育大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从注重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尽快转入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同样存在和值得高度关注。2016年3月,时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需要指出,我们在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既要借鉴经济学分析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思路,更要明确高等教育领域问题的独特性和分析问题视角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诉求。多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就说明了,我国国民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求和向往。教育部网站公示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比2015年增加2.08万人。从求学的学历层次来看,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学位者占7成[3]。2016年8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余秀兰以“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为题目的演讲在网上激发热议。人们的激烈论争,折射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结构的失衡问题,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在为子女选择高等教育资源时的无奈、矛盾和纠结心态,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远未满足人们的诉求。为什么“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几乎到处蘑菇似的增长,成为高等教育政治日程上的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4]。那是因为高等教育关涉万千家庭的幸福,关涉建设创新国家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关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社会提供优质、多元、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当前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源性诉求,更是顺利实现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3 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5月30日,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236所。其中,地方本科高校1123所,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90.86%。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主力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与成效。

3.1 省级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依然严峻

从管理体制上的隶属关系来划分,可以把我国高校分为中央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的管理归口主要在地方政府。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有研究者曾得出结论,河南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河南的省情和中国的国情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同样,河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特殊性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分析我国省级高等教育问题时,将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河南省现有普通高校129所。其中,本科院校55所,占42.64%;高职高专院校74所,占57.36%;成人高等学校11所。2005年河南省的普通高校数量只有83所,经过10余年的发展,河南省高校的数量、层次和结构更加合理,但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相比,尤其从高等教育供给结构的合理性来分析的话,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首先,河南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极度稀缺。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没有“985”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仅有1所省部共建的“211”高校,长期缺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高。2016年河南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38.80%,与全国40.0%的整体毛入学率相比,还低1.2个百分点。第三,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偏小。虽然河南现有129所普通高校,但“每十万人均大学排名却是全国倒数第一”[5]。第四,河南本科高校的区域分布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郑州、新乡和洛阳3个主要城市,河南的东部、北部、西部和南部本科院校数量均偏少。除此之外,河南省高校的类型结构不尽合理。河南省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专科类院校比例偏高,本科院校比例偏低,民办院校比例基本与全国持平。”[6]当今,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省级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现状正是地方本科高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发展功能不匹配,与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形态不适应的情形,更会影响和阻滞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战略进程。

3.2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匹配

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面临的最难治疗的“毒瘤”,正因为如此,国家出台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发展。学科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其结构状况直接决定着高校的人才“供给”情况。高校办学同质化衍生的学科专业结构的雷同化,造成的最明显问题就是,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急需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短缺与某些专业人才供给过剩现象并存。由此产生了一个尴尬的悖论现象,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无效供给”过剩与满足企业“有效需求”的适用人才供应乏力现象长期并存。说明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不能与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有机契合,不能满足作为“需求侧”的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精准需求。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迅猛发展,我国顺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战略,各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区位优势,制定并实施了发展省域、区域经济的战略举措。根据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响应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深挖学校学科优势,及时调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主动承接和对接国家、地方、行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需求,为地方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智力保障,努力培养我国当下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和创新创业型高层次人才。

3.3 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

《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接受调查的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两个月后的失业率为17.6%,按此测算,2014年全国有127万的大学生毕业不久就失业[7]。这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就业领域有一个持续多年的“怪圈”:用人单位“用工荒”与“最难大学生就业季”相伴共存。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和“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不足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供给过剩问题。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从加快高等教育供给改革入手。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5年开展的全国第七次高校结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学历层次上来看,我国专科生的就业率为87.4%;硕士生的就业率为84.5%,本科生的就业率为81.5%;从学校的类型看,高职高专的就业率达到了89.4%,“211”及 “985”高校的就业率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就业率为86.5%,普通本科高校的就业率为77.7%;从高校所在的区域看,东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校[8]。从这3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毕业大学生群体中,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供给与需求的割裂和脱节,是造成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所在。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面向市场需求,及时和灵活应对需求侧对供给侧的要求和反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对需求侧的满足度。地方本科高校只有提高人才的供给水平,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4 地方本科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4.1 推进立法进程,提供法律保障

欧洲国家在大力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时,尤其注重通过立法确保地方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对应本研究中的地方本科高校),在全球享有盛誉,政府立法是推动其发展的秘诀之一。早在1985年,德国便通过修订《高等学校总纲》,将发展应用科技大学的使命明确赋予各联邦州的地方本科高校。芬兰在国家层面通过大学法案和多科技术学院法案两部法案,来明细区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外相比,我国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提供的法律保障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要“尽快完成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明确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和体系框架等关键问题”[9],同时也要跟进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促进法等相关法律,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立法系统,给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确保转型工作有法可依。

4.2 建立省级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实现错位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进入注重结构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后,高教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认识到了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的重要性,很多省份结合省情出台了省内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比如,2015年底,上海市从高校人才培养主体的功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层次出发,将市属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4种类型。2015年7月,河南省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省域内部的高校分类发展制度。该意见结合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将省内的高校划分为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和高职高专4种类型。其中,高水平大学在区域内处于领头羊地位,拥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在某些学科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大的影响力,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潜力;处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前端,位居地方创新战略体系的顶端,在区域内部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地方特色骨干大学是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校,一般具有行业办学的传统和背景,大部分是省级政府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共建高校;这类高校的部分院校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区域和行业内部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建本科高校一般是指2000年以后由高职高专升格或合并组建的地方本科高校,这些院校办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提供者,处于地方高校系统的末端,主要培养区域和行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我国不同的区域和省份都应尽快根据实际,构建区域内相对明晰的地方本科高校分类发展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进行精准的政策安排,更有利于深入推进区域内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

4.3 瞄准产业链创新链,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核心。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要通过专业建设来体现,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要靠学科建设的支撑来达成。地方本科高校的根在地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生长点只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2015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要“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教育部高教司相关人员指出,转型高校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把专业设置作为引导高校转型发展的切入点,打造地方急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10]。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是着眼于“把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及技术问题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11]。地方本科高校在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中,要深挖内部优势,深刻分析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了解行业人才需求方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区域、行业发展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围绕这些产业链和创新链安排和部署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从供给的角度,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达到高校、地方、行业等多个主体间的深度互动和协同创新,才能有力促进和推动各主体间的共赢发展。

4.4 增强教师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意识,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任何教育活动场域中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对象。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学校教师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识、意愿和行动。然而,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对全国430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师生比达到办学要求的院校不足30%,双师型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比例依然偏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12]。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要从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术导向转变为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和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9]。要以职称评定、人事改革、绩效考核等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专职和兼职并举、培养和引进并行、企业挂职和行业定岗实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下大力气补足、补齐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短板,尽快建设一支满足应用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要高度重视校内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针对教师的培训诉求,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定向培训,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5 重视科研定位,大力发展应用性科研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整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各个层面的变革和发展。科学研究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转型发展时同样面临着转型变革的压力和挑战。地方本科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学院研究?到底应该怎么确定学校的科研定位?这两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是制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科研实力的了解和对欧洲多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科学研究定位经验的分析看,应用性科研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不二选择。地方本科高校只能致力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做应用型的学术,否则就面临逐渐被淘汰的危险[13]。地方本科高校要能够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区域的创新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建立校内的应用性科研发展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引导教师重视和积极参与应用性科研项目。要通过应用性科研体制和机制的转型建设,逐渐形塑学校的应用性科研氛围,带动学校整体的改革和发展。

4.6 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促进校内科技成果转化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科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一直被理论界和产业界所诟病。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大概产生6000—8000 项科技成果,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达不到 1/10[14]。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已经成为困扰高校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主体,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直存在着“缺乏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成果供需脱节、成果转化管理不成熟、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15]。2015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不仅为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机遇和制度、法律保障,而且将更有效地激发高校和科研人员从事科技转化工作的积极性。

地方本科高校在大力发展应用性科研的同时,应紧抓国家政策红利赋予的机遇,加快校内应用性科研成果转化。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学科交叉融合、重大平台建设、校企知识协同、风险投资机制”[16]等多个方面完善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积极为科研成果转化找方法、谋路子。从长远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仅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和引领高校深度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地方本科高校在区域和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4.7 重视文化定位,营造转型文化

人们在探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时,往往高度重视转型发展需要的外在制度约束和条件,不断呼吁政府对高校赋权增能,扩大办学自主权,要求高校的管理者以改革的气魄、勇气和决心,破除学校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等等。这些诉求反映了全社会对高校发展的严重关切和高度重视,也客观放映了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和转型任务的艰巨性。为此,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营造转型氛围工作。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众多方面。大学文化建设除了重视校园建筑、地域特征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区别性之外,更应该不断丰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诸方面独具魅力的核心文化内涵。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厘清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质,重视对学校转型文化的宣传和营造,重视应用型学科群的规划和建设,重视应用性专业文化的创设,重视培养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发掘和弘扬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多层面、多角度开展学校的应用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转型文化在高校转型变革过程中的浸润和滋养作用,助力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1]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7.

[2] 袁贵仁: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 (2016-3-10)[2017-04-08].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0/content_37990226.htm.

[3] 教育部.2016留学人数超54万,七成读本科以上学历 [EB/OL].(2017-03-09)[2017-04-10]. http://learning.sohu.com/20170309/n482802996.shtml.

[4] 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 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任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构建河南省分类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1):16-19.

[6] 赵观石.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63-68.

[7] 陈志文.我们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N].中国青年报.2015-08-17(9).

[8]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N].光明日报,2016-01-19(13).

[9] 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实践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19-24.

[10]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11]吴仁华.论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基本特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84-188.

[1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检测报告(2014年度)[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13]王洪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挑战与回应[J].江苏高教,2016(3):8-12.

[14]刘瑞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J].中国科技产业,2016(9):30-31.

[15]王欣悦,李晓虹.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构[G]//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沈阳: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

[16]梁梓萱,何海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08-110.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PATH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 UNIVERSITIESIN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GUO Shao-dong

(1.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lead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is that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can not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public for higher-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local colleges & universities affect and determine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e of local colleges & universities, the feasibl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local colleges & universities lies in efforts to promote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to implement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applied disciplines, to build a teachers team with double qualities, to construct a research system of applied scienc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on culture, etc..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2017-04-20

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研究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2016B211);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SJZZ16_0006);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台湾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研究(2017-ZZJH-079)

郭少东(1982-),男,河南渑池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

1673-1751(2017)04-0098-07

G640

A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