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细化视角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2017-02-23 21:08王永灿郭红明
关键词:精细化辅导员政治

王永灿,郭红明

(1.江苏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处 ,江苏 镇江 212003 ;2.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3. 江苏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镇江 212003)

基于精细化视角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王永灿1,2,郭红明3

(1.江苏科技大学 发展规划处 ,江苏 镇江 212003 ;2.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3. 江苏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镇江 212003)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与精细化理念存在本质、内涵和目标的契合。以此为视角反观微时代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内外因素,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环境、教育理论、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精心营造教育“软”环境、提升理论自足能力、重构教育主体身份、构建多维引领模式等角度,讨论了以精细化理念助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基本路径。

精细化视角;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微时代,新技术支撑的媒介环境与社会、教育、文化等因素共同参与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言行方式和思维意识的重塑,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上的“异化”。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型、社会公众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全球趋同与文化地域特色之间张力的逐步加大等的共同作用,使建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陷入“失语”和“无力”的尴尬境地。相对于快速变迁的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涵、话语体系、引导方式等还处在“前理论”时期。虽经多年改革完善,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失之于粗糙,精细化就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将精细化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1 精细化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精细化是指,为达到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将精确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引入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对目标、过程和各环节等要素管理和操控的细致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精细化不仅是管理领域的一种概念、观念和意识,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和理念。精细化理念和当前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有诸多内在契合点。

1.1 本质的契合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精细化概念的本质性内容,精细化管理要求充分体现对人的理解和尊重,重视人的利益和发展。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模式引入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校长林达西教授说:“学生和员工是奥塔哥最大的财富……我们则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过程中被贯彻得是否彻底。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部分教育者依然以布道者身份,采用灌输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机械地传递知识,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导致受教育者“身体在场而心不在场”,难以实现“人与精神相契合”的教育目标[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如果教育者不能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能始终秉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不能重视学生的利益和发展,未能精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多元化的需求,就难以精心制定个性化、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案,也就难以开展引导性、启发性、实践性的教育教学,那么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2 内涵的契合 ——精益求精

细节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系统意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这一内涵强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遵循“精”“准”“细”“严”四字原则[2]。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管理者对每个环节、过程和目标都有精准地把握和认知,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律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关键,同样也在于选择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时的精益求精,以及对精益求精理念的充分理解和精准贯彻。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正面引导方面,教育者要能在准确抓住现实问题的问题导向和精准把握教材的理论导向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细致备课,严谨教学;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教育者要在精准把握微时代教育对象成长规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价值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重视通过行为实践、情感体验、理性反思促进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以收到育人育心的效果。

1.3 目标的契合 ——效率提升

精细化的目标是促进效率提升。微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理论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其话语体系和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进而陷入信度和效度双重“走低”的境地。重建微时代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拥有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绝对话语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及其价值目标的信度和话语传播效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优化,是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总之,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大力改变以往单一、粗放、事务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科学化、人性化和高效化。

2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影响因素

2.1 教育环境——多元的时空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活动的成效[4]。

从时代背景看,在全球化的时空场域中,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兼容共生,社会变迁和流动日益频繁,利益主体分化、文化价值趋向多元。处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地位衰微、理论与实践断裂等问题,陷入感召力和实效性差的“现代性困境”中。

从社会基础看,首先,我国社会结构正从“乡土社会”过渡到“契约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扩展了公众社会交往的空间和范围,人的社会交往由“熟人、直接、现实”向“陌生、虚拟、间接”扩展,“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所依存的传统的、稳定的社会关系被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征。其次,在社会转型期,单一的单位组织逐步演化为多元的社会化组织,“单位空间”转向“社会布局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方法显然已无法适应这种空间转换。

2.2 教育自身——边缘化的学科发展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无人质疑,但其在现实中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反差巨大。文化多样性、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矛盾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教育价值之间产生了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地位与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反差巨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系统化水平不高,依然存在边界不清、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与现实生活脱节以及生命线地位弱化现象,在现实中被泛化、边缘化和悬置化。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精细化水平不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然处于特色不足、创新不够、风格未彰的阶段,未能与时俱进和融入新要素;相关研究者未能根据时空变化关注和探究掣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诸多细节问题和微观课题,也未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指导。

2.3 教育者——多重角色的身份迷失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和思政专职辅导员。理论课教师通常只负责课堂内的理论传输,解决“知”的问题,辅导员要负责课堂之外学生的“行”并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转化和实践。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辅导员承担的工作是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兼具,内型外塑皆有。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服务者,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者、实施者,还属于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的一部分。身份的多重性凸显了其重要性,但也使得这一群体在当前境遇下易于遭遇自我身份迷失的危机。首先,管理者身份下的话语权失落。现代社会,大学教育对象主体性彰显,已具备较强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体构成越来越多元化,目标实现的政治动力对客体的吸引力越来越淡”[5],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互动模式从单一“被动式”(要我如何)变为多元“主动式”(我要如何),“被动式”接受的话语体系被教育对象抗拒甚至被解构。其次,作为服务者力不从心。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如奖勤助贷、学涯辅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常规的事务性工作遮蔽了辅导员“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6]的首要任务。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无形中延伸了辅导员的工作时空范围,使辅导员处在被时间异化的境地。再次,作为专任教师身份被淡化。高校辅导员的身份为专任教师,但由于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辅导员难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潜心学术、精心备课,导致其学术能力发展迟滞,影响教育效果。当然,辅导员还要面对职业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实践的挑战。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分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科为主,由此实现专业化的确存在学科壁垒;缺乏明晰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科学的晋升机制,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职业化建设有阻碍;机械重复工作的状态让辅导员承受着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焦虑和无奈,专家化发展的内源动力枯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作“人”的工作,而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对自身角色、价值、发展有清晰定位并充分认同的教育者。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工作状态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4 教育对象——难以把握的碎片化、多面化的人

环境的变迁必然导致教育对象多方面的变化,如网络化背景下教育对象的思维呈感性化、浅表化、视觉化倾向,判断和批判能力不足,理性思考能力弱化[7]等。具体而言,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日常生活摆脱了时空限制,流动的场景和随性的行为选择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呈现“移动”和“随时”化特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他们从被言说、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我呈现的主体,具有了个性化的、主动的自我表达方式和社会参与方式,同时受制于技术的“专制”,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又呈现畸形的依赖和盲从特点,陷于“被”与“我”的双重悖论中;既热衷私人空间,又关注公共空间,关注场景呈现“微”与“宏”的双重叠加;社会交往由“熟人社交”转变为“熟人和陌生人”社交的高度融合等。总体而言,微时代的教育对象已经从传统的宏观的话语体系下的群体转向了微观具象的碎片化的人。如果教育者对此不能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能与时俱进,再加之教育理念、内容、方式陈旧,势必会导致思想政治话语结构失衡、与生活世界和教育对象疏离,思想政治教育势必陷入信度和效度的双重危机。

3 基于精细化视角的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3.1 精心营造教育“软”环境

教育环境是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源性因素。在价值多元化、主体多样化、背景全球化的宏观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提升时空适应性,主动进入文化、网络等社会空间中发挥自身的“生命线”作用,努力克服主流意识形态的刚性危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5]。基于对社会大环境的把握和认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先从教育“软”环境着手,全力营造和谐、人文、公正的校园“软”环境。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润育作用,可以助推求真、尚美、向善等清正风气的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有效内化提供土壤和养分。具体而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注重内涵、以人为本、效率优先的政风建设。政风是指学校各级领导、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和后勤服务系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等形成的总体风气[8]。它能直接体现高校“以生为本”精细化理念贯彻和执行程度。在倡导精细化理念的今天,高校应主动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制度;理顺各部门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功能和地位,真正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一价值理念,创新“做精、做细、做实”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法;重视学生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不仅要树立精细化理念,追求精细化过程,更要追求精细化的成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人性化。首先,常规事务流程化。可将常规管理工作细分为若干个彼此联系的工序单位,实现常规工作流程化。如把新生报到、评优评先、发展党员等各项常规工作汇编成操作性强的“微”指南,借助微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使用,同时实现常规工作的公平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其次,简单事务快捷化。管理、教务、后勤等相关部门也要将各自的办公具体流程、职能责任、时间地点等予以公布,成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微”办公体系,便捷化处理简单的学生事务如心理咨询、就业咨询、各类活动比赛报名、奖勤助贷申请等各项事务,提高学生事务的办理效率。再次,复杂事务联动化。对于大学生管理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踢皮球问题以及单个部门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通过高效的联动机制,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各个部门协同办理,消除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壁垒,提高各管理服务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整体协同能力,以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注重实效的师风建设。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科研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树立求真务实、严谨敬业、服务学生的态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内涵素养。如借助微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和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氛围,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加强积极进取、创新求真、严于律己的学风建设。高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载体,营造符合精细化管理要求的积极有序的课堂风气、班级风气和校园风气,大力推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具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探索、创新、自律的学术风气和有情怀、有内涵、有新意的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为润育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沃土;高校还应把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诚信教育、就业教育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唤醒学生的内省力、自律性。

3.2 精细研究,提升理论自足能力,促进实践转型

如前所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充分糅合,并采用最合理、最有效、最科学、最智慧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精神境界并实现其自我发展的目标,就要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上实现转型。

从理论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多样性需求、受教育者主体性认知不足、重视不够以及对教育合力运用不足等。破解这些困境,应努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对微时代的社会特征以及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展开深入研究,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顺应时代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和需求,与时俱进、整合超越、吐故纳新;探索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增强理论渗透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网络和现实中的话语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足能力,减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以保证其思想启蒙、提供精神动力、思想灌输和保障、夯实思想基础等使命和责任的实现。

从实践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必须实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实践转型,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有计划地实施影响并致力于培养完美人格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师生双方相互学习和理解,形成对话并达成共识,不断推动教育对象意义世界的建构。因此,提升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精细化理念和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首先,强调人始终是主体[9]。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实效性的探索,教学方法和过程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最为关心,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现实性强的问题,将社会现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植入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与现实生活脱节以及在现实中被泛化、边缘化和悬置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模式要转变单一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考核,注重对理论内化效果的考核,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

其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水平。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考虑当前教育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的双重要求。单一化、粗放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特点的精确把握和精细教育,也未能细化并认真落实到每个学生,也就没有取得精细化的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果。因此,应努力提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水平。第一,树立精细化理念,强调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者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担当起大学生思想教育重任,将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贯穿在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的整个过程。第二,完成精细化过程。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各方面状况进行精准分析,并据此及时调整教育方法、策略和途径,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起来。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信息化,为师生相互了解和交流提供便捷渠道,同时为学生日常事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便捷载体;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化,推动大学生思想、人格和价值世界的建构和完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并升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认知等。第三,追求精细化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价值目标无外乎是通过精细化的教学教育过程,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影响力、渗透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螺旋式升华和深化,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的意义世界到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通路,加快学生从对信仰的感性认知到信仰理性确立的进程,真正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3.3 精确定位,重构教育主体身份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细化、提升实效性,离不开业务水平高、能力强的教育者。因此,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思政辅导员角色和身份进行精确定位和重塑。

首先,由“硬”的管理者向“软”的非强制性影响力的管理者转变。在强调个体存在感、尊重自由以及个性彰显的微时代,大学生更易于接纳对教育者的“软”影响力,更为排斥单向强硬的传统灌输教育方式。“软”影响力就是非权力影响力,不具有强制性和剥夺性,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比基于权力的影响力更为广泛、持久和深刻[10]。第一,高校思政辅导员应主动提升道德修养,用自身坚定的道德信仰、理想信念、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 发挥精神灯塔的作用,使学生从中获取正能量,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第二,思政辅导员应注重自身学识和能力的提升,能够以深厚的知识背景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崇敬,对学生产生强大的信服力。第三,辅导员还应提升自身情感的驾驭能力,能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反应,更好地实现沟通目的,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由“保姆式”服务者 向“陪伴式”服务者转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要素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教育过程从粗放转向精细,从整体划一走向系统协同。在此背景下,以生为本的理念极易使辅导员滑入保姆式包办的误区中。对此,辅导员应以系统、宏观的思维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职责,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充分满足学生合理物质需求的前提下,重点关注学生精神需求。如,做一名了解者,通过师生间平等、彼此尊重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状况,消除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忽视等;做一名倾听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精神的陪伴和鼓励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意识;做一名引导者,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和领路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问题,有效干预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波动,引导他们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

再次,由政策主导的“外生型”职业发展路向向学术提升的“内生型”职业发展路向转变。政策性安排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不应成为辅导员自身学术性和专业性发展的阻碍。辅导员运用抽象性专业知识较高校其他教师更多,因而更应该增强抽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开展自我评价的职业自主性。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辅导员要主动研究相关专业理论,提升学术素养和能力,形成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获得更高的职业自主性和话语能力,实现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

3.4 精准把握,构建多维引领模式

方法总是存在于对象之中。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效度,就必须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对对象的精确把握中寻找方法。总体而言,微时代的大学生呈现出多元特质:如价值观取向呈多元化、世俗化、个体化,在价值观认知上表现为对传统价值审美的颠覆、对价值虚无导向的推崇以及对主流价值认同的迷茫,在价值实践上表现为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标榜等[11];个性化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行为上自主、心理上自负,表现更为多面化等。因此,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应更为多元化、丰富化,载体应更为便捷化、大众化,内容应更为创新化、趣味化;应构建多维引领模式,将正面引导、深度沟通和实践深化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多角度提高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

3.4.1 主渠道正面引导——强化理论认同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同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蕴含的意义、精髓、实质等讲透彻,促进教育对象实现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转变。

重视理论课课堂教育。理论课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并根据时代特征等将思想教育重点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近代史、形式政策课等理论内容的传授过程。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就必须抓住微时代教育对象的需求和特质,为大学生私人定制一份有趣、有料、有意义的精神大餐。努力把生硬、枯燥的理论变得更为鲜活和易于接受,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让形式单一的理论课变得有趣、有料。形式上,教育者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党史,让学生对党和信仰有更深刻的认知; 载体上,可使用表现力更强的微视频,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等,使教学过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等。总之,就是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高大上的教育内容,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和育人力量。

重视课堂外的引导和濡化。课外理论引导和濡化主要依托高校学工部门、团委、院系组织的各类理论宣讲、团学党建活动、班团主题会议、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如,精心设计常规性的年级大会,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期末考试诚信教育、学风建设教育、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等会议,尽量使年级大会常态化、精细化;精心组织以宏大叙事为背景的班团主题会议,切合国家、学校层面的政策和动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正面、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

3.4.2 非正式的深度沟通——强化情感认同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精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上,细在对教育细节的落实。非正式的深度沟通是对主渠道教育的有效补充,能更好地解决在正面教育、训导中未能覆盖全面或缺乏有效传导机制而遗留的个案问题,能促进教育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内化。首先,明确沟通导向。教育双方应始终围绕明确的沟通目标展开沟通,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惑。这种沟通越深入和及时,个案问题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就会越小。其次,明确适用范围。非正式深度沟通方式特别适合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网瘾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解决这种问题更适于在有限的范围和私密的环境进行。对教育者的重点关注和交流,学生更能产生信任感,更能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和建议。再次,做到真诚平等、积极倾听、及时反馈和跟踪。教育者要提高共情能力,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避免居高临下的训导教育,要像亲密朋友一样去尊重学生;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意见,真诚表达对学生所述内容和情绪的高度关注和理解;态度立场要明确,表达内容要清晰,以建议的形式对学生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注意教育的持续性,及时了解沟通的效果和成效,必要时可进行后续引导,以促进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对教育者观点的接纳和认同。

3.4.3 面向实践,促进知行合一——促进实践认同

实践是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教育对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并促进实践塑型的有效途径。教育者应多途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实践认同。

首先,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强化认知。高校应利用新媒体创新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构建课内、课外和校外多层面相结合的实践教育平台。如,通过诸如以学生为主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展演、微宣讲、案例解析、课堂主题微讨论等促进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自主研究、课堂实践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组织学生定期参与校外的爱国教育实践活动以及调研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国情民情和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知行合一。

其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优化认知。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新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植入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世界。如,利用新媒体开展有趣味、有内容、有深意的网络文化节庆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充分利用特殊节日和时间节点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榜样教育和机会教育,如开展对社会各行各业优秀代表、校内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真实、有说服力的鲜活的事实说话;用“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有内涵”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校园微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微文化教育,强化利用微场域传递青春正能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结构,由滞后的被动适应转变为前瞻性的主动引领,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目标。

[1] OTAGE U. Annual Report Financials 2005[R/OL].(sjne die )[2016-12-16].http://www.otage.ac.nz/about/official_documents.html.

[2] 刘靖君.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价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29-33.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刑晓红.系统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动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9):30-34.

[5]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6]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7] 罗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4):80-84.

[8] 程立军,赵海燕.创新高校校风建设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3(2):83-84.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孟新丹.大学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与管理效能[J].教育科学,2008(8):78-81. [11]王永灿,吴磊.自媒体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嬗变及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55.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REFINED PERSPECTIVE OF THE MICRO-ERA

WANG Yong-can1,2, GUO Hong-ming3

(1.Dept. of Development & Reform,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2.School of Philosophy,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3.Editorial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In micro era,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 accord with the concept of refinement in terms of essence, connotation and orientation. With this as a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 er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and self-deficiencies faced by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heory, educational subject and educational object.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path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boosted by the concept of refinement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elaborately creating a "soft"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oretical self-sufficiency, reconstructing the subject identity of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leading model.

refined perspective; micro era;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ness

2017-03-13

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路径研究”(2015SJB861)

王永灿(1976-),男,河南永城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1673-1751(2017)04-0091-07

G641

A

猜你喜欢
精细化辅导员政治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