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研结合,体现科学性

2017-02-23 06:31李红梅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部编本课型新教材

李红梅

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和中学语文编辑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和原来人教版相比,“部编本”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1、选编课文更合理

★课文数量减少了。

一年级上册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一下的课文也是如此,原来39篇,现在也减少到29篇。

数量的减少不要简单理解为“减负”,也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和旧教材比,“部编本”的教学类型增加了。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了。也更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课文的变化很大。

选文几乎换了三分之二的课文。原来温教授认为,换40%就好。为什么会换三分之二的课文,课文的选篇强调4个标准:一是经典性,二是文质兼美,三是适宜教学,四是兼顾时代性。翻阅教材,大家会发现中华传统经典的内容回来了,现在的时文减少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

2、识字教学更科学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注意体现课程标准的原则——认写分流,多认少写,为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设条件。

认识字和学会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左右字会写。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不要加码。

不要回到过去“四会”的要求。认、讲、用、写不能齐头并进,同步发展。

“识字写字基本字表”

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角度来确定的。这300字应当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

★多元认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识字”内容,拼音认字只是其中的一种,还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偏旁去认字。

如果单纯的过多的依赖拼音识字,反而可能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要重视反复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

一年级就要尽量照顾到多元识字,到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识字方法了,那时就不光会拼音识字,还会根据上下文猜读、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等。

也许有老师问,要求会写的字,会认的字是怎么来的?是为了課文要认识这些字吗?不是的。它是根据小学生的字频研究,必须先认识这些字,才可以独立阅读。前面讲过,这是北师大王宁教授的团队,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调查、根据字频研究来做的。以前我们的字频研究没有做到这么细。我们是根据大人的读物来做的。比如,蝴蝶两个字,孩子一定会认,会写。为什么?因为他们喜欢,他们碰到过。以前,朱镕基的镕字,很多人是不认识的。但是他在大人的字频里也是很容易认的。

总之,小学语文界,方法很多,模式很多,具体到你的教学,你不一定要生搬硬套。多元认字这是普遍的,大家都要试试。

3、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将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泛读。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一自读一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以教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我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总之,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部编本课型新教材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坚守与建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