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井上靖对日本文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2017-02-23 06:31李笑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物哀孔子

李笑

摘 要:通过井上靖晚年的长篇历史小说《孔子》的叙事风格,可以窥出作品所体现的日本文学理念。另一方面,作家对孔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孔子思想的独特见解,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独树一帜的看法。本文试图以井上靖长篇小说《孔子》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初探井上靖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日本固有文学思想影响,例举出作品对日本主流文学理念的继承。

关键词:井上靖 孔子 物哀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1907-1991)一生在诗歌、小说等多个领域有大量优质作品呈现于世,小说中尤以中国题材历史小说被中国读者所熟知。作家晚年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完成其封山之作——长篇历史小说《孔子》(1989)。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以平实流畅的写作手法,其故事性、文学性与易读性深得读者喜爱。

《孔子》大量引用史料中所记载的典故、《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借“蔫薑”这位出生于已亡之国蔡国的主人公之口,以与学者们进行座谈式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对孔子思想的个人理解,并对部分历史事件及地域风情作了生动描绘,添加了人物情感等文学要素。全书共五个章节,第一、二章节讲述蔫薑与孔子相遇之后一行人的大致经历,并围绕《论语》中所记载孔子一行的言论进行零散的片段式回忆,第三章节主人公对孔子的几位高足弟子进行了评论,第四、五章节则通过座谈会问答的方式着重叙述了主人公对孔子及其弟子部分经典言论的独特见解。

一、對浪漫物哀文学理念的继承

日本传统文学长期受儒佛思想的影响与渗透,逐渐形成特有的物哀审美情趣。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知物哀”学说,认为文学的本意是传达认清的真实,以感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因此,文学不是表现一般日常生活,而必须是切实地表现出受到感动的深层情感。井上靖在作品《孔子》中,有如下几个场景的描写。如孔子一行被困于陈国边境的一个小村庄,弹尽粮绝,饱受饥饿与疲劳的折磨。于是子路向孔子抱怨:“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注释1)作者围绕此情此景,对在场的人物都作了生动的描写:“子路感到高兴——不如说他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子贡也一定兴奋得想又唱又跳,但他看到子路已经在那里手舞足蹈,只好低着头,拼命抑制住心头翻涌的激动情绪。找不到颜回,他的心情一样十分激动。原来他没有站起来,而是蜷成一团,以为这样子就能置生死与度外,什么饥饿、死亡,都可等闲视之了。”(注释2)作者通过对情景的合理想象,为历史人物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且可以说,作者必定深受感动,才描绘出一行人的——虽然只是想象中——深层的情感,以此来震撼读者的心。

另一处如孔子一行为谋求与楚昭王的一面之缘停驻楚国负函三年,等来的却是昭王病逝的噩耗,最后他们只能在远处用目光与昭王的灵柩告别。当夜“他(指孔子)仰望着苍茫的夜空,似乎在寻找最恰当的语言,说道:‘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注释3)井上靖曾在《读卖新闻》上这样写道:“我最关心的,是孔子为了实现天下太平克己复礼的政治抱负而周游诸国,是他一次一次希望落空之际的对待‘天命的心态。”作家对于孔子的遭遇是同情的,由于种种现实原因也是感同身受的。作家切身体会孔子的喜怒哀乐,并将孔子这一历史人物赋予现实中普通人的情感,这正体现出作家本人写作风格与意识里蕴藏的物哀文学思想。作品中以主情为基调的场景描写并不少见,一幕幕灵动的场景重叠,构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二、从悲观中探索乐观的无常思想

日本中世时期象征古代浪漫的物哀文学思想的贵族文学已呈现衰退之势,由古代物哀思想逐渐演变而成的无常观,带有盛极必衰、世事无常的悲观色彩。作品中孔子一行滞留负函三年,却以目睹昭王灵柩的悲惨结局宣告这一处心积虑、运筹帷幄的计划失败。这时的孔子终于下定决心归国,并将毕生精力致力于《诗》《书》的编写与古代文献的整理。这一决定或许像作者在作品中写到的那样:“三年以后的今天,孔子一直等待被昭王接见,最后未能如愿,这恐怕也是‘命中注定的吧。”(注释4)但在“认命”的同时,孔子又找到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这恰恰是作家所理解的孔子“天命观”。作家在作品中论述孔子“天命观”时作了如下总结:“人生是短暂的。人的一生瞬间即逝,如同流水。所以,在这短暂的一生里,必须学习、工作、奋勉,不可片刻怠懈自我修养。”(注释5)一言以蔽之,井上靖基于日本幽玄思想的无常观,在此之上对天命的理解在“认清自己的道路,然后安于宿命”之后,又赋予了“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积极意义。

为此,作家以两件与真实经历相类似的故事举例,述说自己“天命观”的形成过程。一是主人公一直受其照顾的一对夫妇,他们两岁的幼女在第一次向他人表示好意的时候,就不幸遭受了残酷无情的天罚——不治之症而夭折。二是村里善良的志愿者们为收容其他国家的难民,不辞辛苦、舍己为人地工作了整个夏天,却在最后一天遇雷雨天气在广场惨遭雷劈。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两件事过后开始重新思考并参透了“天命”的意义。作品中写道:“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坚持下去。说这就是天命,未免难以理解。首先自己要正直,以正直坦荡之心从事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业。是成功与否,无法预料。即使经过千辛万苦而失败,亦有所得。因为从事的是正确的事业。”(注释6)总的来说,作者对“天命观”的理解最初建立在无常思想的感伤基调之上,但又为其加入了崭新的积极意义。

文学中人物形象的产生,很难说单纯是由脱离社会坏境的作家个人的主观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作家通过日本人的眼光来塑造中国历史人物,必然潜移默化地受到其所处社会的历史坏境、思想意识等因素影响。这也造成作家井上靖笔下的中国历史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印象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差异。日本文学中特有的写实、浪漫的主流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又体现出各自的文学特色与侧重。这些文学理念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文中体现为既有糅杂在一起的各个理念同时存在的部分,也有某单一文学理念独立存在的部分,其表现方式也变得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注释1.2.3.4.5.6:[日]井上靖.孔子[M].郑民钦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物哀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孔子在哪儿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