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83例临床效果观察

2017-02-23 12:02韩宇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韩宇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组织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5例分娩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联合麻醉组和未麻醉组,联合麻醉组产妇83例,未麻醉组产妇82例,未麻醉组产妇在无麻醉的情况下进行自然分娩,联合麻醉组产妇则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组织麻醉帮助下进行自然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出血量、新生儿情况及镇痛效果。结果:联合麻醉组产妇镇痛效果达到100%。两组产妇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165.25±86.33)ml,未麻醉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165.89±85.35)ml,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0.84%,未麻醉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分娩产妇进行麻醉,镇痛效果极高,提高新生儿窒息发病率,在临床上需要注意。

【关键词】 分娩孕产妇;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产程对比; 新生儿窒息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113-02

分娩是每个育龄妇女都将经历的阶段,在分娩过程中,产妇会在不同的产程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这对一些产妇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1-2]。分娩镇痛是指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通过麻醉技术消除或缓解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消除负面情绪对胎儿和母体的影响[3]。当前我国较为常用的分娩方式是在产妇第一产程和活躍期时进行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产妇抵御一部分疼痛,但在潜伏期却无法做到镇痛分娩,对产妇的影响依旧巨大[4-5]。本文对所选165例产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5例分娩孕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联合麻醉组和未麻醉组,联合麻醉组产妇83例,未麻醉组产妇82例,其中联合麻醉组产妇年龄23~39岁,平均(35.22±3.28)岁;孕周36~43周,平均(39.32±0.58)周。未麻醉组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35.01±3.27)岁;孕周37~42周,平均(39.22±0.68)周。所有产妇均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孕检和产检,并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分娩,产妇均为单胎,且接受产前检查确认无异常症状,孕妇均无麻醉禁忌,且通过B超和骨盆检查确认可以进行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两组产妇均选择进行自然分娩,其中20例产妇由于产科指征改行剖宫产手术,12例行阴道助产术。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未麻醉组产妇在无麻醉的情况下进行自然分娩,联合麻醉组产妇则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镇痛的帮助下进行自然分娩。麻醉方式主要按照阶段进行,当产妇进入活跃期后,观察产妇的宫口打开情况,在产妇宫口开大2~3 cm时使产妇取左卧位,由麻醉医生在椎间隙的L2~3或L3~4位置进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麻醉药物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罗哌卡因用量为3 mg,芬太尼用量为2.5 μg,待麻醉药物全部注射完毕后,将蛛网膜下腔的麻醉针退出,向麻醉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置入长度为3 cm,将导管与微量电子镇痛泵连接,蛛网膜下腔麻醉的药物将在30 min左右失效,此时对患者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镇痛药物依旧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利用0.1%罗哌卡因+芬太尼1 μg/ml维持,药量保持在5~6 ml/h,以15 min为间隔进行麻醉,在产妇宫口开大8~9 cm的情况下关闭电子镇痛泵,并在胎儿分娩出后对产妇进行麻醉,如产妇接受助产术,则注射至会阴切口缝合完毕,在产妇分娩全部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镇痛效果及新生儿情况。镇痛效果按照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判定,分为0级、1级、2级和3级,0级:产妇无疼痛感;1级:产妇能感到轻微的腹部和腰部疼痛;2级:产妇感到明显的腰部和腹部疼痛;3级:产妇感到强烈的疼痛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联合麻醉组产妇镇痛效果达到100%。联合麻醉组第一产程时间为(392.29±121.57)min,活跃期时间为(139.88±58.33)min,第二产程时间为(78.35±26.85)min,第三产程时间为(7.35±3.39)min;未麻醉组的第一产程时间为(392.33±122.35)min,活跃期时间为(138.75±59.89)min,第二产程时间为(76.53±17.18)min,第三产程时间为(7.52±3.28)min,两组产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

联合麻醉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165.25±86.33)ml,未麻醉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165.89±85.3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出现新生儿窒息9例,发生率为10.84%,未麻醉组出现新生儿窒息3例,发生率为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经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产妇在第一产程过程中会经历宫颈扩张、子宫下段伸展、肌肉纤维拉长、子宫血管壁受到压迫等。这些生理现象都会使产妇感受到非常剧烈的疼痛,许多产妇无法接受,就会放弃自然分娩[6]。

临床上对于分娩镇痛的说法不一,一些观点认为不应对产妇进行潜伏期的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认为此时进行镇痛会影响产妇的宫缩,减慢产妇宫口扩张的速率,对产程有增加的影响,造成产妇产后出血量增加,导致产妇产后大出血机率提高,新生儿在出生后窒息几率增加等[7]。

临床上对产妇进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非常显著,所用药物为局部麻醉药物罗哌卡因及芬太尼进行麻醉,罗哌卡因浓度较低,使用后能够将感觉和运动分离的优势,能够有效避免产妇在接受麻醉后宫缩乏力的问题,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两种药物结合治疗的镇痛效果更加明显,对于产妇运动的阻滞也最小[8]。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方法进行助产,能够有效减少产婦的疼痛感,对产妇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均无明显的影响,在新生儿窒息率上虽有明显差异,但并无严重窒息新生儿出现[9]。

综上所述,无痛分娩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妇选择自然分娩的机率,对产妇成功分娩也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录平,张安生,刘孟江,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100例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2010,15(3):226-228.

[2]孙芳,连文静,祝倩.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6):76-77.

[3]李如霞,徐晓俊,柯善高,等.分娩镇痛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7):2050-2053.

[4]黄显芬.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105例分析[J].海峡药学,2011,23(8):142-143.

[5]杨原媛,孙少芳,张庆芳.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37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5):56-57.

[6]阳涛,龙振华,袁燕.全身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4):31-32.

[7]李正伟.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0):151-152.

[8]张丽.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对比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4):140-142.

[9]刘小波,林爱国,何程,等.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6):52-53.

(收稿日期:2016-09-06)

猜你喜欢
新生儿窒息
复合辅酶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疗效观察
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对专科医生基地学员培训的效果评价
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窒息早期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护理
新生儿窒息延迟断脐的临床探析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和复苏抢救的体会
窒息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临产前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观察
探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分析和处理对策
电子胎心监护在产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62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