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动物的人文反思

2017-02-23 19:20郭耕
中国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鸥鸟动物人类

人与动物的关系,由来已久,我们对动物的态度,时而为神、时而为敌、时而为友、时而为役、时而为靶、时而为需、时而为师、时而为侣……恩恩怨怨,莫衷一是。从师法自然角度,本文大胆提出“学习动物好榜样”的口号,将国际通行的动物福利和动物保育,从我们特有的人文现象结合生命共同体的观点,娓娓道来,最后在无为的思考中结束。

明朝叶子奇在其《草木子·观物》中对动植物的认识:“动物本诸天,所以头顺天而呼吸以气;植物本诸地,所以根顺地而升降以津。”人与动物共存于这个星球已达上百万年,二者关系根深蒂固、千丝万缕。首先,人类本身就属于动物,我们与黑猩猩的差异只有1%;其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象离不开水和空气一样,始终离不开动物。在饥寒交迫的岁月,原始人是通过逐渐学会利用动物,才得以果腹和御寒的,由此说,动物改变了人类生活。反思:到底人是一种猿,还是,猿乃另一种幸存于世的人?

但是,随着人类在自然世界的地位的自我提升,我们似乎越来越不屑于与动物为伍,甚至生杀予夺,为所欲为,六亲不认,以怨报德。使地球上大量的同样需要生存空间的、同样是血肉有情之物的鸟兽野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工业革命以来,已有上千个动物物种灭绝,每年,还有上百亿只动物惨遭杀戮,这一切,皆由一个物种——人类所为。

渡渡鸟、大海雀、白令海牛……随着人类足迹的扩展而一一灭绝;1867年,挪威人发明了捕鲸的飞叉,20世纪又装配了捕鲸炮,如今,作为后起之秀的日本人正以科学的名义及手段,对这些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开杀戒,使一处处蓝色的海洋被点染成红色;北极世界,血红雪白,一年约有30万只竖琴海豹(多为白色的还在喝母奶的幼子)被人用棍棒活活击杀;

中国西部的藏羚羊因西方时装市场的畸形需求(披肩)而尸横遍野;森林砍伐,鸟兽丧家,我们正使“树倒猢狲散”之语成为生活中的一幕现实。一切野生动物均是我们的先人传承给我们,我们也有责任把自然财富再传承给后人,故唐代诗人杜牧有这样的诗句:“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杀象取牙、杀犀取角、杀羚取绒、与虎谋皮、敲骨吸髓、见血娱乐、饕餮野味……野生动物随着人类文明的提升,竟是处境每况愈下,面临灭顶之灾。如果说狩猎运动尚且算是一种原始人渔猎蛮性的遗留,那些谋财害命、暴殄天物行为,则是人类道德水准的滑坡。

2002年初发生在北京的伤熊事件,还令人难以忘记,遗憾的是,今天仍有一万余只活生生的黑熊、棕熊在约200个养熊场中身陷囹圄,活熊取胆之广告还在一些媒体上大行其道,甚至要上市。

动物的欲望是生存,可是人类却为了可有可无的欲望而毁灭生存,如今,人类竟然真要成为所有动物的天敌、成为万恶之首吗?难怪西方有句谚语:人类是唯一会脸红,也是应该脸红的动物。在此,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认识到动物是活的、有感受力的生命个体,理应得到我们特别的关心与尊重。

认识到人类同其他的物种以及其他形式的生命共享这个星球,所有形式的生命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里共存。

认识到尽管人类的各个社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每个社会都应该在一个人道的和可持续的基础上发展。

承认许多国家已经有了一个保护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法律体系。

谋求保证这些体系持续有效,并且发展更好、更全面的动物福利条款。”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宣布这个《世界动物福利宣言》作为所有民族和国家达到的共同标准,不论国内还是国际,通过任何适当的、先进手段的努力,来推动这些原则的遵守,获得人们共同有效的认同与评价。在此也呼唤我们的动物保护法!

人与动物可否成为朋友,我曾十分疑惑,以为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毕竟我们长期以来对动物的态度是不够朋友的,咀嚼之、勞役之、射杀之、亵玩之……

在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血火洗礼、善恶荣辱之后,我们终于安静地坐下来,回望天人关系,期待绿色和平,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了,其实,人与动物的理想境界,既要保持敬而远之,又有“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古人尚且知道“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我们对我们的朋友为什么不能善待之、亲近之、欣赏之、敬重之……

从关鸟到观鸟;从枪射到拍摄;从人对动物是否友善的态度上,便可以衡量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在这里,我们隆重推出一位与动物“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小女孩蒂皮,她是野生动物的真正朋友,她为我们展现了人与动物化敌为友的动人场面。

这里,还有我为孩子们编写的一首《动物保护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爱国爱家爱自然;你拍四,我拍四,争当绿色小卫士;你拍五,我拍五,美丽中国靠你我;你拍六,我拍六,多吃青菜少吃肉;你拍七,我拍七,飞禽走兽要爱惜;你拍八,我拍八,迫害生灵害自家;你拍九,我拍九,青山常绿水长流;你拍十,我拍十,生态文明千秋事。

从生物对人类生存的作用,按价值估算……据1997年的估算,全球生态系统每年产生的总价为16万亿~54万亿美元,这是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8倍。2000年对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价值为77834亿元,为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3倍。

这些价值是根据生态系统在以下方面的功能计算出的: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环节干扰、调节水量、提供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形成土壤、循环营养、减少污染、授粉和传播种子、控制生物危害、避难所、提供食物、原材料、遗传资源、娱乐、文化等。例如:肯尼亚野生动物园的一头狮子,如果杀掉吃肉,也许能为经营者带来几十美元收入;如果卖皮等产品,顶多带来几百美元收入;如果开展生态旅游,则每年带来几千、甚至几万美元的收入,而且狮子还活着。一个象群可创收61万美元;卢旺达的大猩猩旅游已经成为该国的第三大创汇产业。观鸟、观鲸、观海豚……成为时尚之旅。据研究,卧龙大熊猫保护区在管理良好下开展生态旅游,可达每年2900~4200万美元的收入。

授粉播种功能:75%以上的农作物和80%的开花植物都依赖于动物传粉,其中15%是由家养蜜蜂授粉,但至少80%是由野生蜜蜂和其他野生动物授粉。约73%的栽培作物由蜜蜂授粉,19%由苍蝇授粉,6.5%由蝙蝠、55%由黄蜂、5%由甲虫、4%由鸟类、4%由蝴蝶和蛾子授粉。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

通过分析一首唐诗《山中》(高蟾)“凡鸟爱喧人静处,闲云似妒月明时。世间万事非吾事,只愧秋来未有诗。”得到一种启迪:诗人先是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做了白描般的交代,以情带景;然后,升华为大千世界与一己个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纯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什么关系?不求所有,但求感受。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不是人一定要胜过天,这也是不可能的。无为,即是有为!人定(入定),方能胜天(心性之胜)。

人与动物关系,善则轻松亲近,恶则紧张疏远。有一句成语叫鸥鹭忘机,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今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该典故出自《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不存机心,顺其自然,经典古训,道破玄机。

郭耕,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高级经济师。北京市科协委员;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曾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已有二十余本动物保护著述出版。

猜你喜欢
鸥鸟动物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临高记
闲亭观海
游遗爱湖
谁变成了人类?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