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叙述主观化

2017-02-23 23:16李平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现实主义

李平

摘    要: 叙述主观化是篇章修辞学的重要范畴,是文学篇章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现实主义经典著作《安娜·卡列宁娜》为语料,结合视角理论,对叙述主观化的概念、叙述方式和主观化手段进行了阐释。叙述主观化角度对于解读文学作品、丰富文学作品的研究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叙述主观化    叙述视角    现实主义

1.叙述主观化的概念

叙述主观化是篇章修辞学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作者形象这一核心概念紧密相连。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作者、讲述人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理解作者形象这一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十分关键。叙述主观化问题作为篇章修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解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新角度。篇章的叙事结构对文学篇章的独特性起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叙事效果,叙述视角常常在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转移。叙述主观化的本质就在于叙述视角的转变,正确分析作者、叙述者及人物的相互关系,是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环节。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叙述主观化的手法十分普遍。托尔斯泰的小说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叙述主观化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生动再现19世纪末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1.1В.В.维诺格拉多夫

叙述主观化现象最早是由В.В.维诺格拉多夫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这一概念是对维诺格拉多夫提出的另一概念——“作者形象”的延伸。作者形象是把所有语体手段联结为具有整体性的语言文学系统的整合力量。作者形象、叙述者形象与叙述视角及叙述主观化密不可分。维诺格拉多夫论述了主观化叙述及其与作者形象的关系,但尚未系统地研究叙述主观化的表现形式及手段。

1.2В.В.奥金佐夫

В.В.奥金佐夫在著作《篇章修辞学》中对叙述主观化做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主体域之间会形成一种复杂而动态的关系,就是作者、讲述人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奥金佐夫提出了叙述主观化表达的两类形式:言语形式和结构形式。言语形式主要分为直接引语、准直接引语和内心言语;结构形式包括想象的形式、描写的形式、剪辑形式。

1.3А.И.戈尔什科夫

А.И.戈尔什科夫进一步发展了叙述主观化理论。他认为,“全知”、“客观性”是与作者形象相关的两个重要的复合概念。作者视角向人物视角的转移就是作者叙述的主观化。由作家呈现的主观化描写,比作者视角下的客观描写更加准确,更能使读者信服。

2.叙述主观化与视角理论

在由叙述者,或者人物进行叙述时,叙述可以被主观化。此外,作者的叙述主观化还可以通过叙述视角在作者和人物之间的适当转移实现。正是视角确定了故事展开的结构特征,确定了构成上述语言领域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语言序列的组成。

А.И.戈尔什科夫对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叙述方式进行了

分析:

一是全知全能的作者叙述方式:以第三人称的作者叙述展开的客观叙述。戈尔什科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视角处于被描写的现象和事件之外,且高于它们的视角。戈尔什科夫把作者叙述主观化的手段分为语言手段:直接引语、准直接引语、内心话语和结构手段:想象、描写手段、剪辑手段。

二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以第一人称、从以内部视角展示文学现实和事件,这种叙述方式降低了全知全能性。人物的言语按照叙述者的品位爱好被转达,体现出叙述主观化的特点。

第三人称的作者叙述与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叙述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当叙述者形象与作者形象接近时,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同样可以表现出全知全能性。

上述两种叙述方式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应用广泛。通过全知全能的视角与内部视角的成功结合,塑造了安娜饱满而动人的形象,同时展现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从人物的视角,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勾勒安娜的形象。如初遇时伏伦斯基所震撼的是安娜脸上现出的“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深深吸引着伏伦斯基。另一方面,从内部视角展示安娜情感历程,从生活安定到陷入爱河,到被感情所折磨及内心的羞惭,最后到爱情的痛苦直至绝望。这种人物深刻的自我心理剖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大特色,对于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丰满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叙述主观化的手法是最合适的途径。

3.主观化的手段

奥金佐夫提出了叙述主观化的两种形式——言语形式和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戈尔什科夫将称其为语言手段和布局手段,主张应当采用语文学的研究途径分析问题。

3.1主观化的语言手段

3.1.1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主观化最明显的表达手段,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作者叙述”的主观化手段。直接引语最常见形式是谈话描写。在表达手段向人物及其視角转变时,直接引语要求具有与主体相符的语言手段。

托尔斯泰在展开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这一条线索之外,还侧重叙述了列文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列文的形象塑造带有浓重的自画像色彩。列文同作者一样探索俄国农村改革,是地主阶层中的异类,然而实验与改革的失败和迷茫造成了他的精神危机。列文常常会问:“要是我不知道我这个人是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就无法活下去。”作者采用这种直接引语的方式,更能宣泄主人公的强烈情绪,也是托尔斯泰当时的精神状态与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3.1.2准直接引语。准直接引语则是作者叙述的主观化手段,是俄罗斯叙事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话语方式。人物的视角是构成准直接引语的必备条件,他人言语既可以借助于引导词和句子结构插入作者语言,又可以不借助任何过渡方式直接插入①。

小说中伏伦斯基在安娜产后病危的床前与卡列宁和解后,突然感受到卡列宁的宽宏大量,相较之下自己的罪恶感陡升,这里准直接引语深刻地体现了伏伦斯基激烈的内心斗争,这种罪恶感的折磨加上内心的彷徨与胆怯,将人物心理刻画得十分鲜活;从侧面重新丰满了卡列宁的形象,有自我反省的良心闪现的时刻。托尔斯泰对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有极深的见解,在塑造人物时反对简单化和模式化。这里,准直接引语的使用是作者叙述主观化的体现。

3.1.3内部话语。这一手段有时把它归入内心独白,即直接引语。有时这种间接引语的形式属于自我心理剖析,在它的背后更能体会到主人公鲜活生动的感情脉动。

在《安娜·卡列宁娜》小说的结尾之处列文的精神探索暂告一段落,获得了暂时的平静快乐:“我依旧会对车夫伊万发脾气,依旧会同人吵架……不过,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它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②这里的“善”正是契合了托尔斯泰主义中不以暴力抗恶、宽恕一切、博爱的思想内涵,善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3.2主观化的结构手段

3.2.1想象。在人物意识层面由于视角的平移,事物、现象、事件不按照实际状况而是按所被想象的样子描述,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运动。通过两种主要手段表达:

3.2.1.1使用不定代词,或具有不确定意义的词语;在伏伦斯基初遇安娜的场景中,伏伦斯基眼中的安娜“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不定代词与两个“仿佛”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安娜带给伏伦斯基内心的难以言传的印象与震荡,为后文两人内心情感的进一步蜕变埋下伏笔。

3.2.1.2根据人物的视角动态地描写对客体的观察。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表示怀疑、不确定的插入语和不完全无人称句,形成主观化的不确定性,在安娜同初识的伏伦斯基及母亲谈话的尾声部分多次使用“好像”表现出安娜内心的逃避与不平静,想尽快礼貌地结束谈话的倾向。

3.2.2描写手段。与想象的手法类似,特点是补充运用了艺术形象性的手段和人物的感受。在安娜为逃避萌发的爱情而逃离莫斯科,而在火车站与追随而来的伏伦斯基再次相遇的时候,以暴风雪天气的描写渲染当时安娜内心渴望与恐惧的斗争。

3.2.3剪辑手段。剪辑的手法的本质不仅在于与人物的视点完全相符,还在于处于动态之中。奥金佐夫认为,叙述的情感的增强和主观化不仅出现在连续的蒙太奇场景中,更体现在重复和运动变化镜头中。作品起初在安娜初遇伏伦斯基的火车站发生了看道工被火车压死的事故,为悲剧的结尾埋下了伏笔。结尾时安娜在卧轨自杀前脑海里又闪过这一场景,促使她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主人公所处的场景的变换、对童年及少女时代的追忆、内心的情绪爆发都是在重复和运动变化镜头中一幕幕变换,最终以蜡烛熄灭预示生命的终结与爱情的毁灭。

小说中包含了各种主观化手段的应用。主观化手段的使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4.结语

文艺理论的发展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托尔斯泰等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家虽未总结出叙述主观化的概念,但其作品确实是应用的典范。叙述主观化对于正确分析作者、叙述者及人物的相互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通过语言表达方式与内容层面深刻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叙述主观化是篇章修辞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有助于我们为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另一种解读思路和方法,对于丰富文学作品的研究路径有着重要意義。

注释:

①王加兴.试论俄语准直接引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②托尔斯泰.草婴,译.安娜·卡列宁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参考文献:

[1]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托尔斯泰.草婴,译.安娜·卡列宁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娟.试论戈尔什科夫的俄语修辞观[J].中国俄语教学,2011(8).

[5]王加兴.试论俄语准直接引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