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需要看西娅的自我实现

2017-02-23 23:19王娜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凯瑟

王娜

摘    要: 薇拉·凯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更是书写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生活的旗手。《云雀之歌》是凯瑟的第三部小说,确立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依据克雷顿·奥德弗的ERG理论(生存、关系和成长需要),从生存需要方面分析拓荒女性西娅·克朗伯格自我实现的历程。现代女性应该更多地了解拓荒女性争取实现自我的精神,并在自我实现的历程中学习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

关键词: 薇拉·凯瑟    《云雀之歌》    ERG理论    拓荒女性    自我实现

1.引言

薇拉·凯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更是书写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生活的旗手。她是一位富有成效的女作家,一生共出版了两本诗集,六十二篇短篇故事和十二部长篇小说。凯瑟荣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全国文学艺术学院金质奖章,许多评论家把她与亨利·詹姆斯及海明威这些文学大师相提并论。《云雀之歌》是凯瑟的第三部小说并确立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所描述的女主人公西娅·克朗伯格是十九世纪晚期美国西部拓荒女性的代表,自出版以来该书获得了众多好评。

至今,众多评论家和学者已就《云雀之歌》的主题、写作风格、生态思想、女性主义思想及多元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依据克雷顿·奥德弗的ERG理论(生存、关系和成长需要),从生存需要方面分析拓荒女性西娅·克朗伯格自我实现的历程。凯瑟描述了许多传统女性,她们依附于丈夫和孩子。然而,拓荒女性西娅在自然中获得新生,既依恋土地又开拓自己的生活。这是生存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作为拓荒女性的代表,西娅冲破种种阻挠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了自我。现代女性应该更多地了解拓荒女性争取实现自我的精神,并在自我实现的历程中学习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

2.ERG理论概述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

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即所有形式的物质和生理需要,不仅包括衣、食、性等方面的需要,还包括为人们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生存和工作环境,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并且尽最大努力要满足的最基本需要,关系到人的存在或生存,生存需要优先于其他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奥德弗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即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这种需求通过创造性地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完成挑战性的工作得到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而相反的是,“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三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3.生存需要

3.1传统妇女的生活

19世纪的传统女性被认为应具备如下美德:纯洁、温柔顺从和专心持家。在这一完美典范的要求下,妻子与母亲则需要奉献无私的爱与时间给他人。传统妇女的生活范围仅仅是家庭、情感、奉献和牺牲。她们的任务便是让家里成为一个可以供孩子和男人共享安乐的平静港湾。她们崇拜孩子,崇拜丈夫,并且认为服侍孩子和丈夫是一种神圣的特权。

对女性而言,与丈夫相比,她们的需要很容易成为次要的东西。如科勒太太,很少跨过那条河到月石镇上,除非圣诞节期间她不得不去买礼物和圣诞卡寄给她的老朋友。由于不上教堂,她就沒有礼帽之类的东西。“年复一年,她冬天戴同一顶红色兜帽,夏天则戴一顶黑色阔边遮阳帽。她自己做自己的短裙,那些长裙都刚刚长及脚背,而且裙带以下都尽可能地打满了折。她更喜欢男人的鞋子,通常都穿她某个儿子丢下的旧鞋。她没有学会多少英语,她的花草树木就是她的伙伴”。她为丈夫、儿子和庭院活着。科勒太太把生活和活动范围局限在了家里。在开阔平原强烈的阳光下,她就像猫头鹰一样茫然不知所措。

西娅的母亲——克朗伯格太太,操持着一个大家庭。她是一位聪明、坚毅并且值得尊重的女性。作为七个孩子的母亲,她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事物的着眼点异常公正。克朗伯格太太的任务便是让孩子们保持身体健康、衣着整洁和品行端正,而这项任务她一直完成得非常出色,以致她的邻居们都惊叹不已。她经常会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并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她相信西娅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此尽最大努力为西娅实现音乐梦想创造好的环境。由于妈妈的细心与体贴,西娅自幼在家里从未感觉到孤单。作为妻子与母亲,克朗伯格太太把一生与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家庭。

大多数传统女性都是软弱、逆来顺受的。如特拉曼特斯太太,一个极其被动的墨西哥女人,她总是能容忍丈夫——西班牙人约翰尼周期性地发疯,对于任何不幸都逆来顺受。她唯一的动作就是在家流着眼泪等候并梳理她的长发。等到她的丈夫精疲力竭,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他总会回到她身边让她照顾。公众的情绪对约翰尼非常宽容,但人人都厌恶特拉曼特斯太太对丈夫的姑息。人们说她应该管好他,她应该离开他,她没有自尊心。总之,特拉曼特斯太太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指责,连西娅也认为她太贱。“今晚当她背朝月亮看着那些曼陀罗花和特拉曼特斯太太那张忧郁的脸时,她想到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那种容忍和顺从。那比约翰尼的疯狂还更糟糕。她甚至想知道是否正是那种依顺促使约翰尼发疯。人们没有权利如此服服帖帖、逆来顺受。她真想在沙地上打几个滚并冲着特拉曼特斯太太大喊大叫”。

传统女性的目标就是找一个好丈夫,获得稳定的生活以便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很多女性都是遵守传统习俗的女人,从不坚持个人主义。正如弗雷德·奥滕贝格所说:“你难道不知道这世上大多数人压根儿就不是个体的人?他们从来没有自己的思想或个人经历。许多姑娘一起上寄宿学校,在同一时期走出校门,在同样的舞会上跳舞,成群结队地嫁人,差不多同时生孩子,再一块送孩子去念书,芸芸众生就这样更新换代。”通过对这些传统女性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把19世纪的女性概括为:懦弱、从属且依附于男人。她们不是养家糊口的人,只是家庭妇女,在经济上依靠丈夫,对于她们来说,实现梦想和自我实现是相当困难的。

3.2拓荒女性西娅的生活

ERG理论认为所有人在特定的时期和地点都有需要,这些需要来得如此急切以至于人们必须快速地转动大脑开发所有潜在的智能满足。在需要未被满足之前,人们会感到不自在、失意甚至绝望。他们会尽力从那种要么能实现需要,要么摧毁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凯瑟让西娅在西部这片土地上培养能力,并且把西娅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事物:为女性提供使她们的潜质能充分发挥的空间,即与土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西娅竭尽全力改善生活。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一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劳动和职业知识让西娅变得更加独立和强大,因此她在月石镇教一些学生学习钢琴。当挣到第一笔钱时,她慷慨地花掉了所有的收入,给家里和兄弟姐妹们买了很多东西。她很享受这种能为家里增添财富的感觉,决定十一月初不再去学校了。西娅在月石镇不会学到足够的音乐知识,尽管在那里她生活得很开心。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并实现作艺术家的梦想,西娅不得不离开月石镇去冒险,去那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外部世界。

西娅在芝加哥的第一个音乐老师豪沙尼说:“他从未曾教过与西娅·克朗伯格有丝毫相同之处的学生。从未曾有过比她更聪颖的学生,也从未曾有过如此无知的学生。”她有太多需要克服并且奋斗得很辛苦。她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指导,她的激情尚没有被唤起,她还从来没有听过交响乐队的演奏。这个小姑娘有时甚至会怨恨温施,怨恨自己的家庭,怨恨一个让她在愚昧无知中长大的世界。有时候她真希望能马上死去,然后再生,重新开始。

在从芝加哥回月石镇度假的路上,西娅觉得自己正在回到自己的土地。“她觉得正在重返一片友好的土地,它的友谊无论如何都将赋予她力量,正如它给予人们那些平凡而艳丽的野花,这片天真而慷慨的土地也给予人们欢乐的力量、宽阔的胸怀和像孩子一样爱的能力”。然而,她的回来并没有如期望中那么受欢迎。她不愿为教堂吟诵却很乐意同墨西哥人整夜歌唱,所以受到兄弟姐妹的攻击。西娅渐渐意识到她在家里是不受欢迎的,房子里充满了敌意。她再一次决然地、孤独地离开了月石镇。

从科罗拉多到芝加哥再到原始的西南部,西娅发现她的命运不是一段罗曼史,而是作为一个能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唱的女高音。她不必像西部的那些人一样辛勤劳作,但对那片土地还是感到很惊奇。西娅喜欢到那片荒芜的土地上欣赏它优美的风景。她喜欢沙岗因为沙岗之行可以给她无限的自由。峡谷之行是西娅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使得她重新思考人生。她开始懂得,嗓音首先是生命力,它是体内的一团光亮,是血液流淌的动力。

西娅终于决定去德国学习并且争取尽快动身。她完全明白了一个人的生活全凭盲目的机遇摆布,她最好用自己的手抓住机遇,哪怕失去一切也不在父母的指挥棍下温顺地拉犁。通过对这只鹰的描述能够看出西娅对行动的渴望:“突然,一只巨大的褐色鹰飞临了她躺于其中的深谷上方,穿过那线呈弓形的天空。有一小会儿它降到了峡谷的两壁之间,接着又扶摇直上,直到它的羽毛完全浸入了阳光,以致它看上去宛如一只金鸟。它顺着峡谷继续飞了一阵,然后隐入谷顶后面。西娅一跃而起,好像是被火山喷发从岩石上抛起来似的。她呆呆地站在那块突出的岩石边上,极目遥望那只褐色的雄鹰!啊,鹰中之鹰!啊,人类艺术之努力、成就、愿望和壮丽的追求!”像这只雄鹰一样,西娅要从月石镇和芝加哥那些无聊、自满的人们所过的如燕子般胆小、平庸的生活中走出来,去过一种能通过努力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生活。

4.结语

西娅成功后,她告诉弗雷德黑豹峡谷胜过于她去过的所有地方。对西娅而言,土地给她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她个人生涯的新视角。靠近土地,丧失信心的她会找到回来的路。在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凯瑟笔下拓荒女性的能力和潜质都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小说的结尾,西娅有了自己的事业。不同于传统女性,她不用担心困扰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正是这片土地把主人公西娅·克朗伯格塑造成了一位伟大的拓荒女性。

参考文献:

[1]Cather,Willa. Willa Cather on Writing: Critical Studies on Writing as an Art[M].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8.

[2]Cather,Willa. The Song of the Lark[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2007.

[3]Maslow,Abraham.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New York: Haper&Row,1954.

[4]曹明倫,译.云雀之歌[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5]范景艳.追寻和谐的乐章——《云雀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6]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7]朱炯强.论薇拉·凯瑟及其创作[M].浙江大学学报,2003.

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从ERG理论看西娅的自我实现”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GY2014162。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凯瑟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关于“自我实现”的刚性需求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从《驯悍记》看凯瑟丽娜的“悍妇”形象
薇拉·凯瑟研究现状述评
笑容源于生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