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缘由及其价值探析

2017-02-23 00:22苗霞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价值

苗霞

摘    要: 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和美国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是核心素养的两个必备要素,追溯核心素养“4Cs”中的“2Cs”之源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本文分析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缘由和价值探析。

关键词: 问题能力培养    缘由    价值

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才能获得自身目标的实现。问题是创新之源、思维源于问题,有了问题的提出,进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通过活跃的思维过程完成一次问题的解决之旅,从而发掘新的创造产品。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和美国等国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构建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作为核心素养的两个必备要素。

基于此,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思维教育。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进入十三五规划之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但是我国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旧不尽如人意。这与中国教育重教学生“学答”轻学生“学问”的教育模式无不相关。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教问”的教学理念。本文旨在从以下三方面探析在我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缘由

(一)从社会发展看,问题是创新之源。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甚密,各国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已经从武力转向智力,从资本存量转移到知识存量,从生产能力转移到创新能力。实现改革创新,学校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古人重“德”,故曰:“先德后才说。”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定位更倾向于“才”,而在学校环境下,“才”又被具体量化为知识量。当分数被作为知识的唯一衡量标准而广为接受时,“才”就演变为各种考试的分数。当考试和分数被当做教师施展权威的利器和学生耀武扬威的法宝时,我们的教育怎能培养全面和谐的人,怎能培养有独立个性、能自主解决问题的人?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说:“拿走我的全部财富,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卡耐基深深懂得“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可是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状况令科学界担忧。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2]。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3]。

由此可见,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教学即教问,教会学生学会一种“问题能力”,一种可持续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教育现状看,学生问题能力薄弱。

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中国传统教育的成功标志是把爱问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有问题的学生;而西方教育成功的标志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4]因而美国学生随着年龄、年级的增加,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日趋增强。反思当下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没有把握就不举手的最多: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学生48.8%,高中生占42.8%。”[5]相当多的学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其提出问题的欲望和次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两者呈现一种倒U型。

(三)从课堂教学看,学生思维能力不强。

尽管新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学生学了知识不会思维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生中表现明显。

有这么一则案例:一个中学的老师,对中学生出了一道考题:“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几岁?抽样调查的结果,一个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75减32,船长43岁,75头牛减32只羊,船长43岁。一位美国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6]

以上案例说明,学生会计算,但不会思维。美国教育家贝斯特(Bester)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能力。”[7]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离不开主动积极的思考,传统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探究,思维不活跃,课堂模式化,教学呆板化现象日益突出。

二、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

(一)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创新能力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在于其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会“学问”,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在“学问”的过程中使人更富创造力。问题是创新之端倪,创新是强国之路,国家发展需要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永葆中国持续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自主制造变为自主创造的新型高科技强国。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

思维随着问题而发生发展。思考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问题的解决而告终。要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置于问题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教“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求异性。学生在“问”的过程中思维随之发展,会产生对问题越来越深刻、准确的认识,进而解决问题,心理学上普遍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完成创造的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批判、不断再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问”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其一,教“问”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不依附于教师,自己探索、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題进行分析、收集资料而后实施解决都依赖于学生自己,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独立品质。其二,教“问”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非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独立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3]http://blog.renren.com/share/261880906/3018510431.

[4]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5]朱小闯,胡亚兵.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J].新课程研究,2005(17).

[6]http://zhidao.baidu.com/link.

[7]姜继为,著.思维教育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7.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