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7-02-23 00:31王盈盈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困境

王盈盈

摘    要: 教师的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通过对师范生从业动力及实践技能的培养,师范生专业知识及从教技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同时改革创新教师职后培训方法及模式,通过校际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效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    困境    解决对策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教育经济。教育的国际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素质教育、网络教育……教育能否为新时代培养出理想的新人,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師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一、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仍需提高。

大学扩招为更多的学生带来深造的机会,同时让某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师范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某些学生上大学后失去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整天沉迷于电子产品玩乐或恋爱交友或兼职等繁忙事务中,这些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不大,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无法达到,虽然高校会要求一定比例的学生重修后再毕业,但迫于家长及学生对高校的希望、同时高校之间就业率的对比及大学生毕业后存在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还是会勉强毕业。

(二)师范生实践欠缺。

师范院校意识到师范生实习的重要性,从过去的六周实习延长到目前的十二周实习时间,但大四实习期间,恰逢学生毕业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实习实践。加之陕西省近年来对师范生需求量相对减少,学生被鼓励通过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方式缓解就业压力,而这恰好被许多学生当成不参加实习的借口。同时,学生实习点往往位于比较偏僻的县城或农村,大多独生子女无法适应那里艰苦和不便利的生活环境,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躲避实习,更谈不上实习效果。

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在师范生培养中,尽管教师教学效果不错,培养内容比较全面,但缺乏细致的指导;而在实习指导教师看来,师范生最易在教学细节中出错,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职后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模式。

教师普遍不喜欢假期教育局的培训活动。几百人挤在一起,由某位专家或名师在讲台讲解,教师参与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或者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教师只是打开电脑,在限定的时间内点击不让锁屏,根本没时间去看。还有人事部门的公需培训,教师反应基本都是空谈理论,细密繁琐。宣读式的培训,让老师感觉乏味,无效果。

(二)培训内容。

教育系统安排的培训内容有重复现象,培训机关也是应付差事,对每次培训内容缺乏培训计划,并未提前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或者一些具有演说才能的专家在做报告期间,的确能引起教师们的共鸣,点燃他们思想火花,但中小学教师听完以后,获得的只是一些人生或教育感悟,对教学帮助不大,很快他们会忘记这些内容。

(三)培训时间。

教师在职培训大多安排在周末或假期,基层教师一周繁重的工作量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休息日的学习自然会在心里产生抗拒,不愿意花费精力学习。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教师,他们教学任务极其繁重,几乎全天待在课堂里。加之周末要处理家务农活,他们对各式各样的培训甚至感到苦不堪言。

(四)教师的培训态度。

大多数教师认为职后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认为,从教时间长一些后,难免会滋生经验主义和惰性。区县教师由于工作的繁重,忽视自身的素质发展,特别是一些女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教书,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涉猎面少,以至于目光短浅,对于学科的知识延展和综合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而个别偏远地方的老师的教育理论来自个体经验,他们会用经验指导自己的行为,对外界信息产生排斥或过滤,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论,这一部分教师会排斥教师职业培训。

三、完善师范生职前培养机制

(一)学习及从教动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外在的推动力及内生力量。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投身教育事业的动力。教师的博学多才、爱岗敬业、儒雅大气、善于辨思、公平公正、积极主动、善良上进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楷模和榜样,学生把对教师的崇拜逐渐演变成对职业的崇拜,从内心深处愿意做一名好老师。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侧面宣扬中小学教师的优良品质,而不是过分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或考研等,歌颂自己往日中学恩师的事迹,使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同时宣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政策,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逐渐尊重。

师范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去县区或农村学校实践实习。这不同于大四的实习,从大一开始,以不超过十人为单位的学生去学校实习,让学生亲自接触小学生,学生之间年龄差距较小,师范生们年轻有朝气,他们很容易亲近,而师范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或特长帮助这些中学生。师范院校可以利用假期为县区学生举办夏令营、各种兴趣班,或让大学生带领中小学生参观大学校园图书馆等,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决定自己未来一定要成为好老师。

师范学校也应定期邀请县区的模范教师来学校与学生交流,用他们的关荣事迹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师德精神。面对面地回答学生的迷惑,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同时,师范院校应在校友榜上介绍一些扎根基层教育事业的校友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到做教师的光荣和社会的重视。

(二)职业技能的培养。

师范生的培养不但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于师范学生来说,知识技能可以通过从教过程不断完善提高,但大学教师严格的要求对师范学生终身学习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知识的细化及归纳总结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要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不但需要对知识的熟能生巧,更需要有一定的表达技能及语言组织能力,特别是对学生反应的应变能力,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等,这些都是一个合格师范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

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教好一门课?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这些不是大学课堂上每人一两次试讲或微格教学能解决的问题。就中小学课本中的某方面内容,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备课,然后试讲互评,同时邀请地方教学能手就这一课题进行讲解,学生参加听课,然后自评。同时实习地基达成“岗位置换”。说服领导鼓励教师让实习生大胆上讲台,并在每次上课后得到实习教师的点评和建议及改进措施,使师范生在实习的十二周内能真正学到从教技能。另外,由于大学教师对中学教材及大纲把握不到位,师范院校应通过财政支持聘请若干位中学优秀教师来学校指导学生试讲工作,这些老师可以不用固定下来,每年有变换,以确保展现不同教师的职业魅力,这些来自一线的教师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有效的指导。

四、教师职后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了解教师需求,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工作。

根据笔者的调查,90%的教师希望得到定期的职后培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对口培训。参加高水平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培训,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掌握本专业新教法、新思路、新技能,拓展教师知识面,对教师自我创新具有突破性和提高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师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培训中提出解决教学或专业发展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启发帮助性的解决方法。同时就如何撰写论文,如何搞课题研究、校本研修、高校课堂模式,如何送教下乡等方面的提高。

2.应用现代科技技术水平的能力提升。在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特别是县区及农村地区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真切地盼望得到这方面的培训。例如:如何把网络资源应用在教学之中?如何利用软件制作微课?如何用新技术批改学生作业,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加大知识量的传播?如何把传统教学与新技术有效地结合?等等是每个被调查教师提出的要求。

3.培训模式急需改变。首先,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网络远程培训收益不大,教师们每天手头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不仅要备课写教案、讲课,而且有大批作业要批改,更有早自习晚自习辅导,每周一次的考练,陪学生上操、午休、晚上就寝检查,学校例会,教研活动等,加之市县检查多,教师疲于应付,所以网上培训大都走过场,教师打开网页后,就开始忙着批改作业等其他事物,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学习。其次,教师非常反感利用节假日进行的培训。教师首先是人,他们也有家庭,子女要照顾,父母要孝敬,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中年教师往往是家里的顶梁柱,经济的唯一来源,他们以校为家,难得的假期还要干农活,所以利用假期培训是对教师权利的剥夺,效果可想而知。被调查的教师建议:区县教师可以分批分科进行培训,每个教师应享受一学期或一年时间外出培训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科内调整课程,教师接受外出培训一到三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二)教师教育中的校际之间协同发展。

1.高师院校与区县教师合作。高师院校与区县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如高师院校的实习基地一直建立在区县学校,但这种合作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在以下方面还可以进行协同合作:首先,高师院校可以聘请区县中优秀学科教师给予师范生教师基本功培训。在高校,负责教学法的教师工作量大,大多教师没有在中学教学的经历,所以每个师范生得到试讲或微格教学执导的机会特别有限,高师院校可以聘请一线教师为学生做最直观最有效的指导。其次,高校教师就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技术与区县教师交流。高校教师相对掌握本专业较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本专业的发展动向,还有一定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并且有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等,而区县教师正需要这方面的提高。最后,区县教师与高校教师研究方面的合作。区县教师为高校教师研究提供最有力的实证,而高校教师为区县教师提供理论基础,这种合作必然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2.校際间的合作。校际间的合作空间很大,合作模式为: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合作,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合作,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合作,社会办学与义务教学学校之间合作,同一地区学校之间的合作,不同地区校际间的合作,特长生培养学校之间的合作,高师院校与区县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师进修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等等。校际之间的合作潜力很大,需要教育人用智慧挖掘。

综上所述,只有实事求是地调查教师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开展校际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师的教育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辉,柯玲,罗哲.城县一体融合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7-19.

[2]彭虹斌,袁慧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困境、原因与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11,(4):60-64.

[3]肖其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5):81-85.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2015年度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陕西高师院校与区县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KRM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