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及对策

2017-02-23 00:56闫珊珊
文教资料 2016年28期
关键词:成因大学英语对策

闫珊珊

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运用流利的外语沟通交流,但是遇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概念或表达,不少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出现词不达意、混淆概念、蹩脚生硬等问题,这些问题被统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研究尤为重视,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更可行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中国文化失语症    成因    对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沟通交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人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大热情,但是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尚未形成成熟的英语表达方式,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在国际语言表达中的缺失,进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

(一)过分强调英语的学习,教学方法不科学。

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较为笼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制约作用。虽然英语教学已经与学生社会能力、文化感知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仍缺少不同文化的形象对比,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表达中有所缺失。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侧重于对词汇量、语法、句型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母语与英语的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则有所忽视,进而成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

(二)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正、负迁移的不均衡性。

奥苏伯尔在其“认知结构理论”中提出: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迁移作用,这种迁移包含了正负两种作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其正迁移作用体现在英汉文化的融合、利用英语对本土文化进行表达等。例如中国成语“一箭双雕”则对应“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这些寓意丰富的词汇翻译,往往被教师忽略,进而使负迁移作用更加明显,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后续学习造成的消极影响较多。教师过于强调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虽然这样的强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英汉文化的更多差异性,但是容易造成教学当中语境缺失、不连贯等问题,难以产生融合与共鸣作用。对于英语教学正迁移作用的忽视,使学生忽略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共通之处,加重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三)大学英语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客所占比例较低。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引入、介绍等资源较少,虽然英语教材不断改革完善,其中的内容更加丰富,教材设计也更加新颖,但是教材内涉及的内容多数以西方文化为主,对其宗教、民俗、生活、文化等介绍较多,而系统的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介绍的知识相对较少,尤其是以中国文化为主的英语教学更是少之又少。在当前英语教学中,仍以传播西方文化为主,无形中造成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忽视,形成中国文化与英语表述间的鸿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应对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完善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中,需要明确教学任务、知识范围、教学深度、课程结构、教育模式等。为了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教学当中需要明确中国文化教育对于促进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沟通能力,而中国文化的表达也是跨国交流内容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理念,对中西文化平等、客观、理性地对待,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能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保持尊重。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更生动、更形象的文化表达方式,能够在英语交流当中熟练地介绍中国文化,以此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的困扰。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中西方文化价值。

培养正确的中西方文化价值有利于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具有独立而完善的文化人格,认识到文化的平等性。中国文化走向国际需要英语这座语言的桥梁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心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以此实现中西方语言的平等交流,在鼓励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本土文化修养。大学生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建立必须有教师作引导,坚持理解、平等、尊重原则,在语言交流中需要体现出文化包容特色,在语言沟通上要善于换位思考、客观评价。如果仅以务实为原则进行中外语言沟通,则会造成表述生硬,甚至产生歧义。这就需要双方能够相互理解,深入了解语言沟通内涵,在充分了解并尊重的基础上实现更顺利、更深入的交流,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当中突出语言的中立性,而不是过于强调英语的优越性。

此外,在英语教学当中,教师还需要将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只有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才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语言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利于实现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学生在日常英语表达中才能主动探究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途径,从而主动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

(三)优化教材,提升教师英语教学水平。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中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教材的优化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最为有效的切入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有中国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例如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听力素材,在英語阅读教材中可以选择一些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文或者译文。英语教材的优化不仅仅是英语教师的责任,更是英语教育领域共同的职责所在。英语教材的优化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需要在学生的复习预习当中起到应用作用。例如在学生预习任务的布置中,可以重点安排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做一些文化分享、调查报告等活动,从而建立起本土文化融合与英语沟通的桥梁。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其首先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文化立场,在英语教学当中尽可能多地模拟中西方文化冲突场景,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能力和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能够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进行解释,以文化立场的不同解释冲突现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协调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强化自身跨文化语言表达能力,主动参与学术研讨,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侧重于案例分析,并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自我评估,从而实现从教材到教学能力的协调优化,为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不断探索实践。

三、结语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使国际文化活动更加频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以英语进行表达,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面对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英语教师需要积极应对,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在教学当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化价值观,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的英语人才,以此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参考文献:

[1]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2]朱丽华.应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

[3]罗苏秦,李璇.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本论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040517。

猜你喜欢
成因大学英语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