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017-02-24 04:01景长军
关键词:科技创新主体研究

景长军

摘 要:现今我国已进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承担主导作用,而海南省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得到体现,还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本文对海南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作一个简要论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主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0-3

0 引言

截至2014年12月底,海南省企业法人单位数达33404个,2014年度新增1672个,减少1456个,其中中小企业企业法人单位数32330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7.36%。较2013年增长了14.3%,海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起步晚于内陆沿海地区,但建省30多年里,中小企业发展从最初的几千家,发展到今天的3万余家,海南省中小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在逐年增大,中小企业对全省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已经增大至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 海南省中小企业现状结构分析

依托本地资源发展,海南省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依托本地资源,如以热带水果、水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普遍缺乏高新技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制药领域。而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基本属于空白区。

传统服务行业占主体,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仍是海南省中小企业高度集聚的领域。海南省中小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占全部中小企业数量的33.6%,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占26.34%,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海南省中小企业的主体仍然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近80%以上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海口、三亚两市,海口市中小企业数量占全省的58.8%。海口、三亚两市的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远超过其他地区。

2 海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劣势分析

2.1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优势分析

海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海南背靠珠三角,与香港有定期航班,东临东南亚,是珠三角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圈、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战略支点,具有良好的战略区位优势;海南省还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农作物大省,热带物种丰富,旅游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与全国其它滨海城市相比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些资源为中小企业增加了发展机会。

①信息获取便利。海南靠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为邻,东临东南亚,对外获取产品、科技信息较为便利,珠江三角洲更是我国科技、经济、信息的桥头堡。

②体制机制灵活。海南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相对单一,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管理体系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中小企业为私营自办,还有一定的合伙制企业,获得产品、科技、经济信息后,可以迅速而准确地进行决策,因没有系统的管理机制制约,机制灵活的同时,决策上受管理者的约束较强,对产品、技术、机制的创新性也就不足。

③创新转换成本小。生产性企业的创新是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上的创新,而企业要上新产品,就要在产品的研发、产品的生产设备、产品生产工艺上投资,原有的产品生产就要停下来,海南中小企业普遍的固定资产较少、在技术产品换代过程中的代价就相对较小,这有利于海南中小企业利用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进入新的行业、新的产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④容易获得各方参与和支持。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经济特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了海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搭建了“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构架。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全程服务。

2.2 海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劣势分析

①创新型人才短缺。任何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海南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一是海南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基础产业作支撑,专业人员队伍就相对较少;二是海南建省较晚,以前是以农业为主,在体制上、经济上、认识上制约因素较多,虽先后出台了《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 试行)》等政策,但总体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与内地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三是现有的人才很难留住并且充分发挥作用。现在海南的许多中小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需求日益增強,制定出台了较为详细的人才引进计划,但是本企业的科技人员提出的科技创新建议和意见却很难得到落实,高端人才引进后,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科技人才的意识不能统一,企业管理者呼喊没有人才,科技人才说“我发挥不了作用”,导致科技人员“二次出走”,创新活动无法开展。

②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海南省中小企业一般较小,营业性收入较低,企业利润较少,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更新、经营销售拓展投入就相对较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又不是很正规,很难获得银企的授信,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没有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造成海南中小企业不仅很难得到银企业的信贷支持,也很难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

③自主创新的意识差。海南中小企业由于大部分为自主经营,带有“小富则满”的本土意识,创新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更主要的是除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资源优势和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采取的是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方式获取技术,自身技术人员短缺,没有研发机构,更没有研发能力,自主创新的意识较差。

④获取信息能力弱。目前海南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机构,以海口市为例2014年通过同方数据库上网查寻科技信息只有2162人次,参加国家中小企业年会的中小企业不过5家,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较少,目前没有一家可以承担中小企业同业竞争性分析的中介机构。

⑤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低。2014年海南省3万余家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不到3千件,这还是海南省实施“专利清零计划”的结果,企业不知道怎么去申请专利,更不知道应利用专利权保护自已的企业权益,专利代理机构,专业的专利交易市场等为企业提供专利服务的中介机构较少,关键的问题还是企业管理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低,受侵犯后,诉讼意识差。

3 海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

海南省中小企业面临三大发展新机遇。

一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海南将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支点,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农作物大省,热带物种丰富,旅游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与全国其它海滨城市相比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二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南将展开翅膀,全面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实现传统业态向现代化新业态的转变、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升级改造、创新发展。

三是2015年6月省政府印發《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互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实现超千亿元目标,互联网产业必将成为海南省“十三五”新的经济增长极。“互联网+”产业模式必对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科技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等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小企业走出海南、走向世界是一个有利的契机,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争取有利的发展机遇。

4 海南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4.1 引进风投机构,规范财务管理

4.1.1 引入风投机构,促进科技创新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很快,诸多金融服务机构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服务公司,但海南省的风险投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内地发达省份差距巨大,我省要在引进风险投资机构上下功夫、花力气,要借风险投资机构一臂之力,用风险投资机构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评估能力,促进我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走向成熟,让企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4.1.2 规范财务管理,提高信贷能力

中小企业贷款难,难在难以获得银企的信贷额度,主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不足以够成低压贷款额度,更根本的原因是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银企无法判断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政府部门应定期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财务人员培训,邀请银企信贷评定部门专业人员对企业进行辅导,指导中小企业按照企业资金需求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融资和资金使用策略,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

①资金需求额度上力求合理性。筹来的资金要真正用在企业创新发展项目上,减少相关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的资金需求额度;

②资金使用上力求效益最大化。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对每笔资金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的避免决策失误;

③资金运作上优化结构,对能进行股东权益增加的,不要社会融资;对能获得风险投资的不要去贷款;对能获得政府信贷支持的不要走商业贷款,在资金运作结构上要优化。

4.2 建立技术联盟,强化竞争优势

4.2.1 依托技术联盟,解决自身资源不足问题

企业的科技创新必须有相应的资源等作保证,项目立项、原理设计、产品开发、生产、销售需要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市场信息、资金投入、实践经验、仪器设备、原材料等。中小企业个体比较弱小,只能通过建立技术联盟的方式,发挥群体效应,通过同行业的密切合作才能获得自身无法解决的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

4.2.2 依托技术联盟,降低开发成本

科技创新要经过市场信息捕捉、论证、技术路线设计、样品实验、技术验证、营销策划等诸多环节,由于存在技术风险,以及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间的综合实力差异,只有依托技术联盟中在各个环节中有优势的企业,才能缩短科技创新周期,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周期内达到最佳的效果,才能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4.3 实施人才战略,保持企业竞争力

4.3.1 确认适宜人才需求

中小企业急需人才,更需要高精尖人才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但高精尖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同一般的资源不同,具有特殊的专用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在任何的企业都能发挥高精尖人才应有的作用,有些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只是提高产量的问题,应在管理水平上、生产效率提高上寻求突破,而不是在研发上,如果“人不对题”,企业不能为引进的高精尖人才提供其施展才能的空间,只能是一种人才上的浪费,因此不要去过度的追求高、精、尖人才的引进,要树立企业最需要的才是企业最适宜的人才观。

4.3.2 发挥人才的能动性

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是主要因素,但也不要忽视客观的基础条件,人才问题是全社会都应注意的问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总体上处于劣势,基础条件、配套设施、工资待遇等都没有可比性,可以与大企业相比的就是能够给人才发挥他们才能的自由空间,用真诚感动人,用热情留住人,用信任去沟通人,切实做到“拴心留人”,为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各种创新思想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实事求是的支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尽力为他们创造新知识、新技术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其不受企业规模的局限,有足够的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余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4.3.3 培养对人才的信任感

中小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往往在对人才使用上表现出极大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人才是“求贤若渴”,不惜花大力气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对待引进到企业的人才上却又是“束之高阁”,希望他们“听招呼、好使唤”,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引进高精尖人才不信任,不敢放手,不敢让他们发挥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用管理者常说的话“听他们的,还是听我的”,管理者在一些事情上还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处理问题,而不是集思广益,这些习惯严重影响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是对人才的不信任。

4.4 塑造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动力

①塑造敢于创新的企业文化。降低市场风险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原则,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实行自我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经营者寻求生产、销售、利润稳步增长,对生产过程、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科技创新投入风险进行有意识的规避,如果没有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有意识地塑造企业人员的创新意识,企业的科技创新只能是“口头文章”,科技创新是一个存在风险、无法准确预测的活动,这就要塑造一个敢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②塑造创新求同的企业精神。企业的创新发展并不是要“独树一帜”,而是要“求大同。存小异”,科技创新活动不只要获得管理者的支持,更要获得企业从业人员的支持,才能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目标。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有想法,有意见,有建议的科技人员、工作人员去实现他们的想法、意见,让他们把想法意见在公众的时间、空间上展示出来,让企业的其它人员产生共识,塑造创新求同的企业精神。

③塑造勇于争先的企业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企业勇于创新争先的企业理念,长期保持下去必然形成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科技创新就是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个性突出,不易被他人接受,但他们有别于他人的意见、建议和想法,这样的人接受过多的集体约束,就会丧失他们的意见、建议和想法,因此要建立“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的企业理想,鼓励创新,勇于争先。

4.5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获得最大利润空间

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起作用的就是科技人员,对科技人员在企业的研究发明成果,中小企业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企业发明或个人发明的形式,积极申请国家专利授权,给科技人员股权、期权激励,甚至销售额比例分成的奖励,让他们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利润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实惠,企业产品适销对路,效益增长的同时要避免他人仿制,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和最好的效益,因此要拿起知识产品保护的武器,要善于应用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依法保护企业产品、技术、工艺、设计等的知识产权,使企业在一段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主体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