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施工技术探讨

2017-02-24 04:56李希泉
关键词: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支撑体系

李希泉

摘 要:搭设高度8m及以上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其施工技术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到工程安全质量。本文结合贵州红华商贸物流园区工程项目的施工实例,就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施工技术进行探讨,阐述其要点,为类似结构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施工

中图分类号: X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15-2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上第5层(结构标高20.75~31.15)层高为10.4m,梁最大截面500×1000mm,最大跨度12.3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属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本层模板支撑系统,以第3、4层顶板(标高15.55m、20.75m)、梁及未拆除的两层结构支撑架为该支撑系统的基础。第3层顶板厚130mm,混凝土强度C35,第4层顶板厚130mm,混凝土强度为C35。为确保能足够承载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荷载要求,第3、4层钢管满堂支撑架不得拆除。

2 施工工艺技术

2.1 施工工艺流程

放线定位→搭设满堂架、梁底支架→安装梁底主龙骨支撑→梁板底模支撑→柱墙钢筋绑扎、柱墙模板安装→柱墙浇筑混凝土→铺设梁板底模→梁板钢筋绑扎→梁板钢筋隐蔽验收→梁侧模安装→模板支撑系统检查验收→梁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构件检查验收→模板及支撑系统拆除。

2.2 施工方法

①梁截面350×800mm、400×800mm、400×1000mm等:沿梁宽方向立杆离梁边为300mm, 顺梁方向为900mm,步距1.5m,梁底增加一道承重立杆@900mm。扫地杆距底板面200mm,立杆下端垫木采用50*200mm木脚手板,立杆顶端设一级钢管φ36×600可调托顶。梁底次楞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100mm,垂直于梁截面布置。主楞平行于梁截面放置,采用48.3mm×3.1mm单钢管与梁两侧立杆双扣件连接。梁侧模主楞采用48.3mm×3.1mm双钢管@450,梁侧次愣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300mm。梁侧模采用Φ14(外套φ16的PVC管)对拉螺杆拉结,首排距离梁底250, 竖向及水平向间距均为450mm。梁侧模底部加设步步紧@450mm。梁净跨大于4米时按全跨长度2‰进行梁底模起拱,起拱从支模开始进行。②梁截面500×1000:沿梁宽方向立杆离梁边为300mm,顺梁方向为900mm,步距1.5m,梁底增加二道承重立杆。扫地杆距底板面200mm,立杆下端垫木采用50*200木脚手板,立杆顶端设一级钢管φ36×600可调托顶。梁底次楞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100mm,垂直于梁截面布置。主楞平行于梁截面放置,采用48.3mm×3.1mm单钢管与梁两侧立杆双扣件连接。梁侧模主楞采用48.3mm×3.1mm双钢管@450,梁侧次愣采用50×100mm木枋,间距不大于300mm。梁侧模采用Φ14(外套φ16的PVC管)对拉螺杆拉结,首排距离梁底250,竖向及水平向间距均为450mm。梁侧模底部加设步步紧@450mm。梁净跨大于4米时按全跨长度2‰进行梁底模起拱,起拱从支模开始进行。③柱高支模施工:柱模分两次安装,每次安装高度5.2m。柱模板采用15mm厚木胶合板为面板,50mm×100mm木枋为次龙骨,间距200mm,竖向布置;柱箍采用Φ48.3×3.1双钢管横向布置,间距为400mm,第一道柱箍离地200mm,柱箍采用φ14的对拉螺杆固定,并使用双蝴蝶卡双螺帽;加钢管斜撑,支撑在满堂架上。

2.3 支撑架构造要求

模板支撑采用扣件式满堂钢管脚手架,架体钢管全部采用Φ48×3.1钢管,梁底立杆横向间距为梁宽B+2×300mm,纵向间距为1200mm,当梁高≥1000mm时,在梁底增加一道立杆,梁下立杆设置顶托,顶托伸出长度不得大于200mm,对于H≤900mm的梁可采用双扣件防滑的措施。板底立杆纵横间距均设为1.2m,搭设过程中应根据柱距控制立杆间距1.2m以下,纵横向均需设置扫地杆,距地面200mm,按纵上横下设置;纵横向水平杆步距设置为1.5m;立杆对接扣件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应至少错开500mm;各接头中心与主节点的距离要保持在500mm以上;竖向连续式剪刀撑由下至上布置在支架立杆外侧周圈;支架中间在纵横向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间距10m,寬度5m,水平剪刀撑设置在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剪刀撑杆件的底端以45°~ 60°角度与地面顶紧;在立杆周圈外侧或者有结构柱的部位与建筑结构设置一个固结点,水平间距6~9m,竖向间距2~3m;立杆要与临近的已浇筑柱、墙体进行有效连接,保证支架体系稳定性。

2.4 施工注意事项

①立杆与水平杆必须用扣件纵横连接,以防失稳现象发生;②板下立杆高度不够时必须加顶托作为支撑,顶托伸出长度不大于200mm,对超大梁处的立杆顶托伸出悬臂长度控制在150mm以内;③边梁加固不可利用外架杆;④对于H≤900mm的梁,梁下横杆必须用双扣件固定,确保不滑移;⑤剪刀撑必须采用搭接长度不小于1000mm的搭接方式接长。

2.5 检查和验收

①必须复核检查进场的承重杆件、扣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等,并对其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材料进行验收、抽检合格之后才投入工程中使用。②抽查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梁底扣件检查率必须达到100%。拧紧度在40kN·m~ 65kN·m范围之内。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率达到搭设用量的30%以上,对于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情况严重的杆件进行100%的复检。③板缝要求:为防止板缝大量漏浆,应用海绵条填补,或用镀锌铁皮封口宽度大于1mm的模板接缝;对于板缝宽度小于1mm的,可以不采取措施处理。

3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3.1 混凝土浇筑管理措施

①严格注意荷载的过分集中:在浇注混凝土时,应分点布料,混凝土不得集中堆放。施工人员、施工机具分块作业,以防施工荷载集中导致支撑体系失稳坍塌。②模板安全专人监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至少安排两人轮流检查支撑体系,重点加强对杆件的设置和连接、扫地杆、支撑、底座、剪刀撑等进行安全检查。当出现小范围倒枋、爆模等小问题时,应立即停止上部作业,经加固处理后方可复工;当出现大范围塌陷、整体位移严重等重大安全隐患时,作业人员必须立即撤离作业区域,待排除险情并进行现场加固复查后,方可继续施工。③浇筑时,严格执行先浇筑柱墙混凝土,再浇筑梁板的施工顺序,由中间向四周延伸的原则进行施工作业。分层均衡浇筑,分层浇筑厚度不大于400mm。

3.2 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

①高支模支撑体系拆除,需待混凝土达100%强度,龄期28天方可拆除,从最低层开始依次拆除。模板拆除前,确认混凝土已达到拆模强度时,方可拆模。卸料时各构件严禁抛掷至地面。② 拆模应遵循先安装后拆除,后安装先拆除的原则。安装高度在2m及以上的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穿软底子鞋、踩踏面铺脚手板。在支撑架体离地面4m位置拦设水平安全尼龙兜网。拆除有洞口模板时,应采取防止作业人员坠落的措施。③为防止模板掉落、倒塌伤人,拆模间歇期间,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杆件、扣件等固定牢固,严禁出现大范围活动的模板、杆件、扣件等;为防止出现操作人员因扶空、踏空坠落等事故,必须及时运走或妥善堆放已拆除的模板、杆件、扣件等;严禁在拆除模板作业区域下方站人。④对于边长50cm以内的洞口,用比实际洞口略大的木盖板覆盖;对于边长为50~150cm的洞口,用钢筋防护网进行封闭;对于边长大于150cm的洞口除用钢筋防护网封闭外还应设有防护拉杆。

4 监测监控

4.1 监测项目

重点监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满堂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梁、墙柱受力变形状况、沉降变形情况等。

4.2 监测方案

①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查力度,制定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全程安排专人对支撑系统稳定性、梁、柱、墙体模板受力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当检查中发现支撑系统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及时进行加固整改,必要时停止作业,撤离作业人员;③为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受控,必须安排专人用水准仪在已浇筑楼面顶部监测模板变形情况,至少30min监测一次;混凝土堆料高度严格控制在40cm以内,施工机具分区域作业,避免超载。

4.3 观测方法

①监测工具:垂直监测点采用水准仪进行监测,水平监测点采用经纬仪进行监测。②监测点布置:沉降、侧向监测点布置在主次梁交接处或者边立杆上。③监测频率:30min/次,每次监测完均需做好记录,监测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核查支撑体系稳定性、梁、墙柱受力变形状况、沉降变形情况等。④监测控制值: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其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其最大变形值不得超过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支架的压缩变形或弹性挠度,其最大變形值为其结构计算跨度的1/1000。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施工工艺技术、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监测监控三个方面探讨了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施工技术的要点,以期对今后类似结构施工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支撑体系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在结构施工期内所受荷载统计分析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