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微

2017-02-24 05:11戴晖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戴晖

摘 要:如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更多的是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各高等院校而言,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其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模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工作室作为一个新兴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得到了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认可与采用。本文对创新工作室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47-2

0 引言

随着社会各界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日渐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考虑当前高等院校所具备的人力、物力资源,还需要对当前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学生的自身特色,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或培养模式。同时,该培养方案或模式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面化的培养。创新工作室正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研究其在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創新工作室的建设

1.1 创新工作室定位

高校创新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室通过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工作室,就是完善学生、教师、创新环境和创新组织与管理这四个层面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各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组织管理和创新环境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

1.2 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结构

创新工作室是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实践平台,在在工作室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想法,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际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增强了其实践能力,还可以使其学习过程更加轻松自由。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学生自身的兴趣为主,贯穿其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创新工作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但工作室的新成员主要是一年级第二个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熟悉,已经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并且也能够在创新工作室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工作室的新成员在实习一年之后需要进行考核,以获取真正加入工作室的资格。

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结构是:学院领导的重视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总负责人,对外发挥宣传作用,对内制定年度计划与预算,并负责专业组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教师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负责学生创新课题(产品)的理论或专业指导工作;学生由各年级优秀学生组成。

创新工作室的支持资金由学校、当地政府以及企业等提供,其内部环境设施良好,每位工作室的正式成员都拥有独立的办公位置和办公用具。另外,创新工作室还会定期对成员进行培训,并鼓励成员参加各类高水平的讲座活动或竞赛活动。

2 创新工作室模式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若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高校的教学内容。创新工作室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升专业素质为主,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夯实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增加各类创新实践类型的高水平竞赛和科研项目,实现校企合作,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与内容,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2.2 采用情景实践教育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情景实践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并将其重新运用到实践当中,巩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工作室采用情景实践教育模式,可以将传统的理论传输式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自由实践课堂,改善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教学,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3 强调学科交叉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推动他们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索。设立若干综合性的集成项目,强调学科交叉,能够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集成项目不同于常规的按学科划分的,而是一个个“系统”。集成项目以“实践为主、学生自立、立足前沿、鼓励竞争”,因而能够长期系统地开展,而且取得标志性成果。

2.4 开展高水平的科技竞赛

对高校学生而言,其参加科技竞赛的赛前准备一般是在创新工作室中进行的,创新工作室拥有高素质的专业指导老师,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指导和赛前培训,帮助其进行作品的构思与准备,因此,可以说创新工作室是各类高水平科技竞赛的承办基地和孵化箱。创新工作室模式下,开展一系列的科技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运用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

2.5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更注重对所教授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相应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与锻炼。在创新工作室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二者之间原本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在学生的创新实践过程中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辅助教师完成其科研项目,二者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进步。为了增强工作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其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还能够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提升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创新工作室的管理机制

3.1 学生自主管理

创新工作室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行分组,并通过推举或自荐的方式选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同时在所有成员中选定一名作为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带领各小组长,与工作室的负责老师一起制定科学的管理细则,对工作室进行日常的设备、安全管理。另外,工作室的成员出现问题或其他需要时,总负责人要及时联系指导老师为成员提供帮助。

3.2 建立稳定的教师指导团队

创新工作室是创新实践平台,需要的是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并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到位、通俗易懂的指导与培训的教师。学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为工作室教师队伍储备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人才,同时还要对教师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整,实现教师配置的最优化。

3.3 定期组织评估

评估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创新工作室的培养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估,才能发现其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时改进,进而提高创新工作室的创新实践培养能力。另外,定期考核评估创新工作室的学生与教师,对表现出色的学生或教师进行奖励,也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推动工作室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创新工作室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团队之间的默契程度。同时,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引入创新工作室模式,并对工作室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实现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11-12+16.

[2] 宋俊锋,林素仙,计佳燚,吴琼.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6(17):328+330.

[3] 李智.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6(07):100.

[4] 徐超,杨词慧,张文仙.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5] 高振国,王丽君,于力.基于教师工作室的大學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15(24).

[6] 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7] 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03).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