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

2017-02-25 08:02海问
上海工运 2017年1期
关键词:肖恩职业工作

◎海问

走出舒适区

◎海问

引子

舒适区,ComfortZone。此概念并不首发于中文的语境中,所以乍一听,似有陌生感。但只要略略地顾名思义一番,即能明白个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好比,他热爱蹦跶,她惯于安逸。处于职业舒适区中的人,往往是日复一日地面对熟悉的人,做着熟悉的事。低压的工作,让自己得心应手。但很可能危机也正在其分外享受的舒适区里,慢慢滋长。因为太阳总在自顾地转着,外部的环境一直在变化,而我们需要具备在改变中依然能稳行高处的能力。所以,适逢新年伊始,想不想来动一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呢?

肖恩:飞利浦大中华区原市场总监及业务发展总监,现为上海维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战略合伙人。

过分地活在当下

海问:什么是人的舒适区?它往往会出现在职场人的哪个阶段?

肖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这个“区”不是地理的概念,它可以是指一种心理的状态,也可以指人的某些习惯、行为方式,比较宽泛。总之,当人处于这个区域时,会感觉很舒服、放松,特别有安全感。反之,就会觉得别扭、紧张、不习惯。同样,当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工作技能、任务承担、社交人群都处于一个相对固定不变的状态,且自我的感觉非常良好,主观上也不愿意改变时,即可以说他正处于自己职业的舒适区了。

这样一解释,可能大家会认为,这种状态只有工作资历较长的人才会“享受”得到,其实不然。舒适区并不会集中出现在人职业的某个阶段。举个例子,一些消费品企业中的质检与生产管理岗位,其对员工的技术要求不高,竞争又相对不那么激烈。事实上,只需2至3年的时间,员工即可达到自己的舒适区了。

当然,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仍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我觉得,35岁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拐点。此时,一般人的工作时长已10年有余;而同步于立业的这段过程,也完成了置产与成家。这两方面会奇妙地影响人进入舒适区,因为当他实现了重大基础性财力的投入之后,生存压力便会减轻不少,而对于更多人来说,经济要素对于职业目标的刺激动力就有所下降了;同样在客观上,人的职业状态多少会在这10年中趋于稳定,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加之内心的需要,人会自觉地倾向于舒适工作,具体表现为喜欢按部就班,拒绝创新,过分地活在当下。

激发向上的动力

海问:你认为,职场人需要走出舒适区的意义在哪里?

肖恩:从人的本性来讲,都希望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因为这种更为“静止”的工作状态,个体只需动用小部分的能力与智慧,即能轻松应对,毫无压力可言。而且公允地说,虽然都是处于舒适区,人与人也会不同。有人是周而复始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圆圈式的人生;但也有人正因为处在熟悉的领域,和熟悉的伙伴做着熟悉的事情,绩效表现可圈可点,这也不在少数。

但我们谈论“走出舒适区”,无论将它视为一种思路,还是可被执行的建议,其实都基于两个重要的前提。第一,你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在乎外人看你已经多好,青春年华尚有一大把,为什么不更多维度地认识自我并发展自我呢?“好”是不断进步的敌人,真正的“好”需要无止境地追寻;第二,若抽离个体俯视外部环境,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实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微观环境是你所在的组织单位,中观层面是从事的行业,宏观上从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政经格局,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毋庸置疑,人依赖的舒适区都基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如果一旦改变,即可能分崩离析。好比,所在的部门突然撤销了,你需要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当整个行业的风向转变时,你所从事的岗位或许正逐渐被机器人所取代,那你就将面对如何转型的严峻课题了;若再说得远一点,曾看过一个大局观的测试题,英国脱欧对你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这个问题看似很远,其实真的远吗?所以,且不说没有永远的舒适区,在当下的中国上海,与其等到舒适区被打破后,才如梦初醒般地被动应对,还不如未雨绸缪,无论环境如何改变,自己总能游刃有余地处于有利地位。

前面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谈意义,当然从公司管理者的层面,就更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促使员工走出舒适区,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比如阶段性轮岗即是一个好方法,可避免员工长期在单一岗位上容易产生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惰性。

不打无准备之仗

海问:那么,对于那些跃跃欲试正想走出自我舒适区的人,你会有哪些建议?

肖恩:我想,对于走出舒适区,行动力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以智慧为内核,很可能依然过不好职业人生。就像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的那句经典名句,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哪怕你走出了舒适区,保不准又后悔了,再想回来呢。所以,谋定而后动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优势。在一个环境待久了,谈及离开,人多少都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好比那句极富感召力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针对每个人而言,所谓的诗和远方不应该只是泛泛的方向,即我只要离开就好,到底去哪里,走一步算一步呗。我前面一直在谈变化,那什么是不变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之后天的学习与操练,这就成为我们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相对是固定的。如果新工作可以发挥你的优势,那么即便与你先前的工作跨了行业与领域,相信只需并不长的时间,你依然能够顺利驾驭。这样地走出舒适区,事实上是在帮助我们操练和强化职业优势,以致更好地适应改变中的外部环境。无论世界怎样变化,自我仍能“舒适地”安身立命。

第二,切莫不计成本。不同人对于怎样走出舒适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或是大维度地跳跃,或是小打小闹一些。但不管怎样,都有成本代价,我并不建议那种不计成本地“走出”。好比现在,不少人都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意,原因无非有二,收入与意义。当听闻别人语气坚定地来句“难道你就不想自己出来做点什么?”,内心的勇气与情怀更被鼓动到了顶点。然后,他们就决定去创业了。且先不说创业需要的资金、项目与伙伴,样样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是否曾冷静下来想想,创业后自己会失去什么?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家人的天伦之乐、强健的体魄,甚至是底线与尊严,这些都有可能失去,你承受得了吗?所以,与其冒进地走出舒适区,还不如先好好地权衡一下,做出决定后的得到与失去,让自己未来可以落子无悔。

第三,更多时候,对财务的理解是主观的。经济因素往往在成本权衡中占比很大,我想特别说一说。我有一个朋友,她对于家庭建设很有抱负,想辞职做全职太太。同时,朋友又不想让丈夫为自己的决定而突然有过重的负担,所以就决定先存一笔钱再辞职。但问题是,到底要存够多少,她才可以去实践“在家工作”的想法呢?是50万、100万,还是更多?事实上,这不单单是一个客观的可被测算出来的数字,因为即便我告诉她一个有权威背书的数额,恐怕这位朋友依然不会放心。在对待财务的评估上,就我的理解与心得,它既是一个不能忽视客观需要的问题,例如维持个人及家庭的吃穿住行,但它更是一个涉及当事人主观认知与理念的信心问题。如我,只要家里还有能支撑1年的余粮就敢放肆;而有的人,则可能需要5年的余粮才能出门。我只是想把有关钱的部分,说得深入些。总归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你其实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走出舒适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但在具体操作上,很多时候,它与我们老生常谈的“跳槽”、“转换职业赛道”所涉及的内容是有重合的。比如,当有一个A与B的选择摆在面前,A是留在原地,安逸并能预期未来,B将带来新鲜与挑战,但前景会不明朗。此时该如何抉择呢?有关这部分,类似运用SWOT(英文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首字母)等理论进行评估的方法,我就不作赘述了,想另辟蹊径,再谈些亲身的体会。首先,退回到内心的原点,将时间轴拉得更远一些,想一想今生我究竟想实现些什么?举凡有这样几个答案:绝对的财务自由,为他人、为社会留下一抹属于自己的印记。这块最核心的部分想清楚了,再来看看A与B哪一个更符合你的初心。而或许你真正渴望的,都还不在这两个选项里面。当然,也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想要鱼和熊掌都兼得,期望在原有不变的基础上,再加上新鲜与挑战。如果有这样一个案例咨询我的话,我可能更倾向于建议对方还是选择A比较好。因为我不觉得他那股初心的动力是强烈的,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看似是在做一个个的职业选择,其实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地点的转换,作息时间的变化,一切都会随着你职业支点的改变而改变。社交圈的改变,获得资讯类别的改变,生活内容的改变,对于自我认知的改变,这样的状态,足够吸引你吗?

人物故事

找到合适区

[编者按]对于本期话题,肖恩绝对属于“实践出真知”的力挺者。曾经位居500强金字塔顶端的他,是人人艳羡的外企高管。但肖恩从未后悔走出他的舒适区,踏上并探索起另一片未得之地。以下的内容,节选自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酸奶哥肖恩”中的“这一篇分享,价值100W+”一文,略有改动。

离开500强大公司的念头,源自2015年11月份在新西兰的家庭旅行。坐在壮丽的MountCook冰川湖前,我突然想问自己,为什么要在种种无聊的争执和扯皮中浪费生命。数日后,人生第一次,我在没有下家的情况下飞快地辞了职。从2015年12月份开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待业人员。

待业以后我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绝不让自己闲着。我给自己排出了一张“待业整合计划表”。一共9个项目,涉及工作、创业、投资、健康和个人兴趣爱好。

其中,有推进受阻的。比如几个创业小项目,有的是与人合作,我感觉不合适中途退出了;有的则是持续探索之后,感觉机会不大主动停止的。有进展缓慢的。我计划成为一名培训师,但准备的过程比我想象的长得多。从接洽培训公司到学习授权课程,几次的试讲,改进,被接受,一共花了9个月的时间。也有发展顺利的。比如健身,我从75公斤变成了69公斤(虽然现在又反弹了一些);比如买卖房子,我神速地卖掉了那套不再住的公寓,换了一套自己喜欢的老房子……从来没有像过去的一年这样,同时在五六个方面撕扯自己。做这么多从未尝试过的事情,我不但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崩溃,反而乐在其中。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当我在不断探索时,对于那些要求新能力的工作,最初我内心是抗拒的。比如需要思考新奇的创意,或者向别人强烈地兜售自己的想法……但是当我真的强迫自己去做时,却发现自己如鱼得水,非常自在。

如果我不离开大公司的环境,这是我永远都不会知道的真相。如果说在你原有的工作领域跨出一小步,尝试新的挑战叫作“走出你的舒适区”(ComfortZone);那么,剧烈地改变你的工作领域,在多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或者可以叫作“发现你的合适区”(FitZone)。而我想,后者还比前者更有价值。

采访随感

新年里的私人订制

但凡对于一个有价值的观点或建议,秉持活学活用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若想在2017年走出舒适区,或许可以这样为自己私人订制:好比自我加压,开始利用闲余时间学习一门新知识或技术;在审视思考之后申请转岗,让自己在并不熟悉的领域接受一项新鲜的挑战;抑或终下决心,像本期的肖恩一样,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转换,凭信心把自己交给未知的明天。诚然,不代表你努力地这样做了,即能立时即刻地解决问题,或是收获所谓的成功。要知道,成功没有模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帮助我们更有智慧并丰富地过好人生。短暂与长远,你准备选择哪一样?

猜你喜欢
肖恩职业工作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寻找肖恩
现在不远了
职业写作
不工作,爽飞了?
我爱的职业
送给我的小羊肖恩
选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