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用”,关键在教师

2017-02-27 22:47肖兼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能力教师

肖兼波

摘 要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似乎已是当下讨论的热门话题。教师在执行怎样的“学业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如何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对语文教学而言,笔者以为,“核心素养”的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落实“语用”,关键在教师应具备三种能力:学习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解读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语用 教师 能力

对语文教学而言,笔者以为,“核心素养”的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落实“语用”,关键在教师。无论“教什么”、“怎么教”,还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所有的一切要落实,都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养。离开教师本身而去谈所谓的“核心素养”,无异于缘木求鱼。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学习的能力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去教育学生。”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而这一切离不开学习。如果教师不能经常地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因此一位爱学习的教师,一定可以教育出爱学习的学生。试想,爱学习的教师素养提升了,那他的课堂一定会精彩,传递的就不只是知识,还有能力和思想。他的学生就是幸福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写作的能力

写作,“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却成了学生的严重短板。而语文教师,却整天拿着朱笔评判学生的作文,说学生不会写,作文味同嚼蜡、废话连篇。除了抱怨,似乎就没有良策。不由得又一问:你写作了吗?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教师的写作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自然就有了仿效与追求的样板。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他们读教师的文章不能不产生动笔之情,他们聆听教师谈写作经验体会不能不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写作的勤奋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学生心目中点燃起作文兴趣之火,这种火会越燃越旺,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强大动力。教师有写作的感性经验就能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良好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3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问题也伴随而生。比如,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教师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或对人文内涵的深挖细找,或进行大量的“泛语文”活动,恰恰忽视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师一定要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从多个视角出发。

3.1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教材文本教给儿童,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3.2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师的解读规定,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生成,而不是胡思乱想、胡言乱语,。持之有据,这个“据”,就是文本意蕴的本来、本源、本质。

3.3编者视角,潜心阅读,体会编者的选文意图

對话教学中的文本充溢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师与作者的情感相遇时,就会受到作者思想观点的影响,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人理解和体验。但此时的文本已经有了编者所隐含的思想,教师这时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强调阅读教学要与编者对话,其中一点就是强调教者不能仅仅关注独立篇目的教学,不能一叶障目,就文教文,而要反复审视整册教材,寻找各单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走一条通读教材、精读单元、研读课文之路。

3.4文本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种理解、理念、理论;可以是一种直白,也可以是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济世博大的胸怀……“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来自作者的规定性。

如果教师能做到从多个视角出发解读文本,也许课堂上“非语文”活动就会少写,语文的味道就会浓些。“语用”能力的培养就不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存洪,徐书生.怎样做一名好教师[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幽默是一种能力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