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程中艺术方向的多学科探究

2017-02-28 02:26焦佳
现代园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茶艺节奏学科

焦佳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6)

1 引言

茶学作为农学的二级学科,继承了农学的学科体系及思维方式,但茶学并没有形成多学科到跨学科的转变。在我国学术领域,多学科与跨学科的概念与使用上依然处于较混乱的状况,存在翻译和解释有出入等问题。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涉及2个或2个以上学会的综合研究,在1920年该理事会会议速记中最早出提出跨学科一词。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赛生·伍德沃思首次公开使用了“Interdisciplinary”这个概念。1950年代后,跨学科一词被学术界普遍使用。

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共同发表的《促进跨学科研究》报告中,对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如下:跨学科研究是一种个人或团队研究模式,它能够将2种或2种以上的学科知识领域中的信息、数据、技术、观点、概念和理论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或解决在单一学科或单一研究领域内无法涵盖的问题[1]。报告中还区分了多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2个概念:多学科研究是“多个学科的专家合作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当工作完成之后,就分离开来,没有产生新变化”;跨学科研究是“多个学科的专家合作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相互交流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学科”[2]。所以多学科研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形成跨学科[3~8]。多学科的研究是科学新的起点,多学科之间的研究使不同学科的思想相互碰撞,不断打破学科壁垒,同时也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茶学分为茶科学和茶文化学,现阶段茶科学的理论研究已较为系统和全面,茶文化学内容也相当丰富。茶艺则是茶文化推广与传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主要分“茶”和“艺”2部分。对于艺术部分鲜有科学系统的深入性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科的不完善性导致近年来,茶艺教学绝大多数是对特定动作套路的大量复制,教学中不能用现代的科学体系去讲解与分析茶艺中存在的现象[9~10]。经作者分析研究,茶艺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表现形式,解决如今茶艺教学中的问题是一般的单学科知识无法实现的,这种复杂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往往会涉及到不少其他学科的知识,且相关知识已在其他领域被广泛应用。

通过多学科研究,完善茶艺知识体系。通过学习多学科知识,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思维模式,更科学系统地完成自我修正,清晰传达表演者想法,让受众在特定时间内能够更多接收到表演者传达的信息,完善在视觉叙事方式中的心里诱导、感官协调,并且符合生物运动规律与美感的生理趋同。

2 茶艺课程的多学科分析

2.1 茶艺的目的性分析

茶艺的目的是要让视觉与味觉同时达到极致。茶是一种饮品,经过优育与制作技术的优化以提升茶叶品质为基础,但核心是要求茶艺表演者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工艺、审评等多学科知识体系有深入的学习与储备,能够通过对泡茶水温、时间等的控制,让各种品类茶的品饮口感更佳。艺作为一种基于视觉的叙事方式,是一套以视觉为主导的演绎模式,以目的为出发点,利用肢体动作、灯光、音乐、道具等手段,有序引导受众注意力,同时为味觉做铺垫。

2.2 茶艺要素划分

《新华字典》定义“要素”为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结合茶艺目的性分析结论,按照分类法,得到茶艺的4个要素:茶、器具、人、环境。它们是组成茶艺的基本单元,是茶艺的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细分要素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茶艺活动中各现象的成因,便于梳理其知识体系(见图1)。

图1 茶艺要素的细分

2.3 多学科梳理

通过茶艺要素的细分研究,根据教育部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划分,与茶艺相关的学科门类包含08农学门类、04教育门类、13艺术门类等(见图2)。农学门类涵盖二级学科茶学;教育门类涵盖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艺术门类涵盖二级学科音乐学、动画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经过对茶艺研究,“茶”方向的知识体系主要以农学为主,“艺”方向的知识体系主要由教育门类与艺术门类构成,其下的二级学科课程知识点可以解释茶艺艺术方向的基本现象。

图2 茶艺艺术方向多学科梳理

3 茶艺艺术类课程的完善

相关高校茶学专业的茶艺课程以及社会中的茶艺培训,在课程设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基本相同。我国茶文化的飞速发展,茶艺课程开设规模也是空前。目前茶艺教学中,其师资出身背景复杂,在艺术领域,她们通过自己先前掌握的知识以及摸索的经验进行讲授,从老师到学生都无法对茶艺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读以及针对性训练,也无法形成具有专业素养的思维模式。诸多的问题源自于课程的知识体系不完善,在茶艺教学中可加设色彩科学、音乐理论、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以达到完善茶艺基础课程的目的。通过运动轨迹、曲线、视觉引导、POSE、剪影、音乐节奏等知识,建立茶艺训练体系。

3.1 茶艺基础课程增选

3.1.1 色彩科学。在茶艺表演中,需要聚焦突显特定的物品或传达某种情感时,可以利用视觉对光的响应机制,针对性地运用恰当颜色传达表演者目的。学习色彩学培养茶艺师对色彩的审美、感知,训练其色彩表现力,是茶艺的必修课[11~16]。色彩科学以光学的发展为基础,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去研究色彩产生、视觉机制对光的响应等问题。色彩学与透视学、解剖学一起成为美术的基础理论。近代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它属于电磁波的一部分,不同的射线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17]。人眼可见光的识别范围大约在380~780nm范围内可产生色彩感。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眼的视觉神经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光线通过瞳孔进入眼睛,投射到视网膜上一个倒置的图像,排列在视网膜上的杆状体和锥状体细胞被激活。视网膜的工作原理在设计领域被有意识地运用。

3.1.3 音乐科学。“音乐学是一种知识领域,这种知识领域是把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物理的、心里的、美学的和文化的现象研究当作它的对象”(《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第12卷,“音乐学”条目,1980年)。音乐学是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而音乐理论基础则是音乐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主要包括音律、记谱法、调式、音程、和弦、节奏、节拍、音乐速度与力度、转调、移调、装饰音、和弦等乐理知识。音乐理论的全面学习是茶艺师分析与理解音乐一种理性化、系统化的重要手段[19-22]。

3.2 茶艺训练方法

3.2.1 音乐节奏踩点。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节奏就是带有规律、带有层次、带有韵律的变化过程,是“表演”进化到“艺术”高度的灵魂。动作节奏跟音乐节奏相吻合(即音乐节奏踩点),与视觉节奏形成统一的茶艺节奏,其完整性直接影响艺术水准。音乐理论基础课中音乐节奏是必不可以少的知识。旋律、节奏与和声构成了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旋律依附于节奏而存在,节奏本身却可以独立存在。在神经解剖学与心里学实验的支持下,我们已知在人脑对于音乐旋律感知的过程中存在着注意力的自发选择性。听者注意力会不自觉地集中在音乐中听觉最为明显的声部,即乐理上的旋律声部,该机制同时影响受众视觉注意力。在同一音乐环境下,受众所感知的听觉与视觉节奏必须与表演者的听觉与动作节奏高度吻合。音乐踩点技巧符合脑部运动控制机制,让受众持续保持注意力。由于视觉节奏的呈现主要是肢体的运动,音乐作为听觉器官与脑认知的重要介质,我们从音乐节奏的脑认知、脑运动皮质对音乐节奏的认知和3个关键节奏输送模块,去探究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同步认知的交互关系。

(1)音乐节奏的脑认知。与音乐节奏有关的主要脑区有左、右脑区。大脑左半球负责音程的结构,大脑右半球主要是负责整体旋律,右半脑球主要负责知觉对音高的记忆存储(短期保留音调模式),而左半脑球主要负责音乐节奏和对音乐语义信息加工(识别和确认旋律)。

(2)脑运动皮质对音乐节奏的认知。音乐节奏是在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区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多个领域感知和产生的。定时、同步和输送可能会由小脑中的分层控制振荡器系统负责,这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节奏感知。一项MEG研究表明,单纯地听音乐,会引起听者初级运动皮层的响应。人除了可以直接从刺激提取复杂的韵律层次,还可以从复杂的节奏模式中提取。Merrill J等研究发现:右侧顶内沟对于音程韵律处理占有优势。无论单词和音高模式是否唱出或讲出,颞上回和前运动皮层都会对它们进行差异性编码。在音乐节奏偏好方面,无论是否为喜欢的音乐节奏,运动前区和小脑区均有参与活动,而且对于喜欢的节奏,左腹侧前运动皮层(PMv)活动更为活跃。音乐节奏作为信息输入端进入大脑,大脑做出相应的处理,信息的输出则反应在动作上。由脊髓神经单元支配肌肉驱使骨骼进行运动。

(3)3个关键输送模块。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同步认知的交互关系由3个关键输送模块构建:①能够检测节奏的信号环境;②有产生节奏信号的能力(包括有节奏的信号,其他功能的副产品,如(运动或取食行为);③能够整合感觉信息,即所产生的运动是根据节奏输入来调节运动输出。

3.2.2 肌肉素质训练。茶艺师的肌肉是在节奏中得到训练的,音乐节奏使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幅度大小等产生了有机地变化,导致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含有感情象征的各种动作出现。茶艺表演者应该认识到音乐节奏与动作密切结合的必要性。人类的一切日常活动,肌肉都是最直接的动力,肌肉在人体上的合理分布以及肌肉本身的功能,使人类能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各类动作。特别是手部肌肉素质的好坏对于茶艺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2.3 视觉引导。视觉引导是茶艺实现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刺激驱动捕获”。通常在艺术设计中,能立刻引起受众注意的视觉点,称之为第一视觉点。通过“刺激驱动捕获”利用富有创意的图形、文字、颜色等第一视觉点,营造特定的氛围,有意识地去操控受众的注意力,调动受众的主动性,在单位时间内,精准传达关键信息。在初期茶艺设计理念的构思中,引起受众关注的视觉点不宜过多,视觉点过多会扰乱信息的传递,一般一到3个视觉点的组合编排能使信息传递快速有力。进行视觉引导时,要考虑第1、2、3视觉点引导流程,以及受众心理反应,按顺序进行信息的强化。

3.2.4 Pose。Pose(姿势)是动作的基本单位。一个好的POSE利用肢体、道具等,引导观众眼睛在特定的场景中看他们应该看的地方。需具有吸引力(Appeal)和情感(Emotion),肩负引导观众接近表演者的内心,清晰表达表演者特定时刻内心真实情感的职能。

3.2.5 剪影。茶艺师动作训练中,剪影会用来进行POSE的诊断,为练习纠正动作提供参考依据。剪影画面的形象表现力取决于形象动作的鲜明轮廓。好剪影的主要评判标准就是仍能看出来表演者在做什么动作。剪影不利于表现细部和质感,这就意味着你的POSE主体必须清晰利索,才可以避免次要动作的设计阻碍对茶艺师主体动作的辨别。

3.2.6 视觉修饰手法——曲线。曲线修饰手法在艺术设计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茶艺动作中也大量出现,如掀盖动作、提壶动作、起落动作等。这些采用曲线为运动轨迹的动作,同样是经验上的总结,在技艺的传授上更多的借鉴传统文化中“圆”的认知来阐述这一现象,意会成分过多,不利于知识传播。而曲线作为线型的一种,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视觉艺术领域的关键要素。从生物学、物理学的动力规律来看,生命的延续,物体的运动变化都呈现出一种复杂曲线的图式。通过模拟或者借鉴自然形态满足人和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以此对抗直线、折角形式给人产生冷漠、无生命的心理情感。与点、面、体等基本要素构成了视觉语言和视觉形象。

3.2.7 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运动生物力学课程中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是身体运动构成的重要因素,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从开始位置到结束为止所经过路线组成的动作空间特征。运动轨迹是用来协助茶艺师动作自我诊断,为最佳动作制定技术方案。我们在茶艺实操课程中,对于动作的练习没有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来现实自我诊断,以多科学知识思维方式审视现今茶艺动作,依然是经验总结,依然有空间提升。

4 完善茶艺知识体系的收益

大健康时代的今天,茶文化热的现象已然大势所趋,茶艺作为茶文化最重要推广方式,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多学科知识完善茶艺课程,第一,在源头上可以引进更多不同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进入茶行业,带来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促进茶行业的完善与创新,增进就业。第二,在学生的培养上,可以为茶行业输出更专业的人才,利用培养的专业人才去稀释当今的茶文化市场,逐步有序规范和解决茶文化市场的乱象。第三,多学科背后成熟的产业链条被引入,例如,经纪人制、舞美设计、服装行业、器具制造行业、编剧等形成完善茶文化产业链条。第四,完善茶学学科体系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对茶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五,提升茶艺表演艺术水准。

5 总结

多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主要特征。茶学学科发展实践中的问题,往往源于我们对茶学学学科发展中多学科研究的缺失与不足。通过茶艺艺术方向的多学科梳理与研究:音乐学、动画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知识是茶艺艺术呈现的知识构成。多学科知识的引入,完善茶艺课程知识体系,甚至有可能带来整个茶学学科体系质的改变;多学科之间的研究使不同学科的思想相互碰,从多视角进行研究,不断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思维方式。

1 Committee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NationalA2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Medicine.Fa 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America:National Academ ies Press,2004

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分析[EB/OL].(2011-08-03日)[2016-11-17].

3 管晓霞.我国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 杨雪芹.学科交叉视野下我国大学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5 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6 杨祎.中美高中生物教材学科交叉渗透的比较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7 上海高校软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课题组.交叉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0(2)

8 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9 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2005(1)

10 朱红缨.中国茶艺规范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4)

11 Steven K.Shevell.The Science of Color[M].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3

12 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3 方在庆.歌德的《颜色论》及其文化背景[J].大自然探索,1996(3)

14 杨晓莉,杨卫平,杨卫国.CIELAB与CIECAM 02色空间均匀性比较研究[J].光学技术,2008(4)

15 Von Goethe JW,Eastlake C L.Goethe's Theory of Colours:Translated from theGerman[M].Murray,1840.

16 斯蒂芬·潘泰克,理查德·罗斯.美国色彩基础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美出版社,2005

17 郑桂玉.色彩构成:色彩形态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8 金季春.运动生物力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19 张雪菲.音乐理论基础对专业教学的指导作用[J].北方音乐,2013(10)

20 董云.基于生态思维的音乐课程观[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21 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2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茶艺节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茶艺
YOUNG·节奏
声乐作品在茶艺表演中的艺术价值探讨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
“超学科”来啦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