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本土化教学改革探讨

2017-02-28 09:46贾兴梅方大春
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课程教学

贾兴梅 方大春

[摘要]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围绕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既要继承原有经典理论,又要拓展新思路;既要借鉴国外课程教学,又要有新的提升。因此,推进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需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关键词]本土化;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4-0080-04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如何配置和利用,以市场为基础,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也日益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成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被有些高校作为普及性知识进行教学。

1 相关文献综述

很多学者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蔡秀玲、邓春宁借鉴国内外经济学的教学经验和模式,从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教学现状及认识等出发,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性、创新性、实践性。王国成侧重分析理性假设与经济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推动,认为经济学理性假定存在局限性。谭啸也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经典理论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存在自身局限性,随着时代变迁、生产方式改变,这些经典理论未必适应时代发展,因此需要结合实践对这些理论进行再认识。曹均伟阐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演进、综合、偏离、复归、交融、变异,剖析经济学范式的转换,范式结构通过理论危机实现转换,动力源自各时代社会实践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理论与现实相联系,在坚持逻辑主线的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革新,但其假定为经济人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这些理论可能导致人类社会过于科学理性而不易实现可持续增长之路。李珞的研究则建立在对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创新精神要融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上述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与教学本身,并没有对西方经济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运用经济学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既要国际化,也要本土化。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国际化的同时,应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学在我国的生存价值与应用价值,实现经济学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但梁小民的研究则认为并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但经济学可以解释我国经济问题。

针对课程教学的本土化问题,国内学者已进行大量研究,认为课程和教学的本土化既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又包括实践的理论化及范式的本土化,因此实现课程和教学的本土化,就要继承与创造传统教学,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教学,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李含琳以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研究要素与研究目标等方面作为中国经济学本土化的切入点,认为中国经济学本土化应从开放发展和本土基础两方面进行创新,同时需要处理好经济学的本土化、国际化、规范化等方面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本土化,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课程的学习,也能够加强西方经济学的应用。当前,我国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基于2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借鉴;另一方面是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建设提供参考。从微观角度看,西方经济学以市场为主体,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主要研究市场中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理论等;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对价格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价格对市场资源配置和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从中观角度看,西方经济学很少从产业角度或区域角度出发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在加速发展,部分省市第三产业的比例已超过第二产业,而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例略高于第三产业。从宏观角度看,西方经济学的形成背景,面对的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当时美国经济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则有所不同,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包括简政放权、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因此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的实际经济问题是必要的。

2 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

“西方经济学”指的是西方国家各个时期的主流经济学,当前特指美国各派的经济学说及其教材,这一概念已约定俗成。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市场运行方式所作的理论概括。既有对个人与企业等个体行为的研究,也有对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经过200多年的探索和讨论,形成了一套基本規范的理论体系,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但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说教,因此学习研究西方经济学要进行识别,吸取西方经济学中有用成分,批判错误内容,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2.1 西方经济学本土化与课程教学

本土化是指适用于本土情形成为本地事物变化的发展过程,为本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亦是如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计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能够解决我国的宏微观经济问题。在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很多采用国外案例,应逐步引入我国的案例,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问题,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张宇认为西方经济学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经济,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理论范式与理论适用性问题等。我国改革的一些成就虽与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有关,如劳动力市场、私有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自由化和对外开放等,但同时我国一些经济问题也与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偏离,如土地流转、国有经济、政府干预、社会主义制度等。

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建设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一是有关西方经济学教材,很多采用国外课程与教学著作的翻译,相关数据主要采用国外数据,由于国外的统计标准和核算方法等与我国有所不同,导致在分析我国宏微观经济问题时存在某些解释性不足;二是一些高校采用我国学者所编制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类教材既吸纳国外先进课程教学的优势,同时部分内容能够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21世纪初期以来,我国有关经济学课程教学在不断改革,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不仅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也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本土化的源泉和实现课程教学本土化建构和创新的关键。

2.2 西方经济学本土化的原因

1)本土化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经济学学习研究围绕我国的实际问题,解释我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因此,本土化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成为经济学成功教学的方法之一,案例的选择有一定的科学性,要为我国经济服务。如微观角度,企业在进行生产行为时,不仅仅需要考虑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还要考虑外部性问题;如中观角度,我国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及西部大开发等政策,考虑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如宏观角度,政府更多地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这种方法比财政政策更为市场化,但货币政策在我国的作用并不明显,宏观经济调节仍不得不以财政政策为主。因此,经济学的学习要在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从宏中微观角度解决当下及未来我国的经济问题。

2)本土化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经济学的相关借鉴,无论是结构体系、概念范畴还是理论观点,大都是对国外课程与教学论的借鉴、移植甚至“生搬硬套”,缺乏本土特色。比如土地问题,我国的土地并未私有化,农村土地与城镇用地的归属不同,农村土地流转与城市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存在不同,土地并不能在市场上公开买卖,而在很多西方国家土地已经私有化。比如人口转移,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我国存在户籍制度,因此在人口问题上一方面存在有关常住人口的统计,另一方面存在有关户籍人口的统计,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不一致性。这种状况导致对我国经济学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发展与实践的要求不相称。因此,建设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论不仅是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呼唤,也是课程与教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3)本土化是应对国际化课程教学挑战的需要。国际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或者全面外化,要在体现民族化和平等化的同时,服务于本国的课程与教学,但我国在引进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材时却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不顾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材,这就导致某些并不符合本国发展实际的理论却充斥着课堂,如人口转移、土地市场;其二,我国经济学著作中大段引用国外著作,失去对传统经济学的继承与创造,一些理论并不符合我国特定的时代背景,经济学应用受到阻碍。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化为背景形成发展的。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与教学不仅要引进国外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经典理论,也要继承与创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理论,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本土化是应对国际化课程教学挑战的需要。

3 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构建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

3.1 优化学科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本土化

我国的理论经济学要现代化,必须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演绎推理法。相关推理的方法虽然在我国经济学的研究中也在应用,但毕竟不是唯一的方法,经验方法、统计归纳法必不可少,需要采用新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如非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模型一般都是非线性的,传统的用最小二乘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很难验证。因此借鉴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优化其研究方法。实现经济效益增长高于经济速度增长,特别是实现社会效益增长高于经济速度增长,宏观、中观与微观必须协同运作。完善西方经济学中符合中国实际的经典理论,如生产成本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微观、宏观理论,借鉴的同时,得以在较高层次上进行应用,如可以应用生产成本理论进行投入产出的分析,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等。转变当前大量研究都是宏观研究的现状,多进行微观、中观领域的研究,如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人口移动对各种要素市场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将其理论本土化。

3.2 学科理论适用于本土化实践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学的现代化,经济学者要有创新精神,要推陈出新,去掉那些不符合实际的理论,创立新的理论。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推进,在合理的理论依据下加强对某些具体的微观市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

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实践服务,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学习西方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为我国的实际发展服务,解决我国的问题。如在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时,要研究经济增长的衡量方式,从哪种角度进行衡量,如何反应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分工协作与竞争关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空间特征,合理规模和过疏过密问题的解决途径等。西方经济学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着重分析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这些都围绕市场来进行,同时在宏观经济学中,政府的政策及作用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围绕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当面对生产要素条件变迁及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使机制和过程发生障碍时,能够制定正确的调整优化方案。因此学科理论必须要适用于本土化的经济发展。此外在西方經济学课程设置中必须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发展过程,通过开设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紧密的课程,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基础。在教材编写中,积极引入国外原著或翻译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编写适合的教材。

3.3 推动西方经济学体系构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不仅是西方经济学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对于我国经济学界来讲,需要几代人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既要消化国际经济学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又要努力追踪其发展的前沿,逐步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又不缺失严谨的学术规范,推进我国的经济学学科建设,这就要求西方经济学体系在中国的构建既要国际化,也要本土化,并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一大堆模型,或一个个基本的原理,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模型或者基本原理来回答我国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也要提供其理论和现实对接的途径,并给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又符合实际的解释,使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课程教学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