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2017-02-28 11:15徐大可
科技资讯 2016年26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青少年影响因素

徐大可

摘 要: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该文将简述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及特征,分析了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研究了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并有针对性提高解决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 体育锻炼习惯 影响因素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62-02

近年来,青少年的体能素质、身体健康状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还决定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体能健康,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鼓励青少年奔向操场、走进自然,掀起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能素质,因此,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

1 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及意义

1.1 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及特征

根据定义,习惯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自觉进行特定活动的一种需要。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多次反复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慢慢形成的,不需要通过特意提醒而自觉进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稳定的行为方式。可以通过以下的指标来判断是否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一周内进行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并且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半小时及以上。

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2)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3)体育锻炼的方式、内容、每周次数、锻炼强度、时间较为固定;(4)锻炼过程中能够获得正能量,并能够自我调整。

1.2 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身体素质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在青少年素质发展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在人体生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身体发育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智力水平。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释放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更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增强青少年的抵抗力,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防控疾病。然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时,伴随着常常出现青少年近视、居高不下的肥胖率等问题。

2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2.1 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价值中,长期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并且出现了重文轻武的现象。与体力劳动相比,通过学习、考试等脑力劳动方式,人们能够较为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所以人们更加会倾向于脑力劳动。由于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当今社会的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一直以“考上名牌大学”作为青少年培养的首要目标,很少关心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家庭体育阶段,在该阶段孩子最容易形成体育的正确观念,所以家长需要转变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偏见,正确认识到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孩子的积极意义。

2.2 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应试教育,学生通过高考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学校、家庭以及学生都是更多关注文化课学习和考试成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还是通过学习成绩和排名来评价学生,导致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到文化课程的学习,这无疑会压缩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得不到大家的重视,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很难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教育部等部门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的限制下,更多的学校仍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对于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采取敷衍了事、应付检查的态度,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发挥较小,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并不能保证。

2.3 体育场地、制度、文化等环境的影响

学校体育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学校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因人制宜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器材、场地的作用。体育器材、场地是保障学生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锻炼的规章制度、体育传统等软文化,是影响青少年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无形因素。通过调研资料显示,我国学校内的专职体育教师明显不足,部分农村等学校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同时体育锻炼的设施、场地等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此外,部分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学生进行锻炼的利用率不高。同时,社区内的健身器材往往是针对中老年人的,不利于青少年经常性进行体育锻炼。

3 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研究

3.1 培养青少年的兴趣

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人公作用,调动青少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消极的心态。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并不断维持学生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趣味的方法,及时发掘并肯定鼓励学生的优点,逐步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欲望。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還需要注重克服青少年的惰性,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因为锻炼的辛苦和短期内成效不明显而选择放弃。因此,老师需要定期鼓励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克服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坚持锻炼。

3.2 转变观念、打破应试教育观念的限制

首先,家长需要走出“体育无用”和“体育影响文化课学习”的认识误区,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并通过身体力行来引导孩子。此外,学校应该准确认识体育教学的作用,注重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目前,体育课程教学中,老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和习惯。在缺乏兴趣习惯和态度不端正的基础上,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体育老师也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3.3 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相对于众多的体育锻炼人群,我国现有的体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因此,需要综合高效利用各方面的体育资源。家庭的体育资源一般不多,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结合实际的收入情况,适当置备一些体育装备。家庭的体育资源相对还是有限的,需要社区和学校共同参与进来。社区和学校根据需求,合理采购体育物质资源,并定期定向进行开放借用。比如:节假日内或者晚间可以适当向青少年进行开放。学校里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源,也可以适时走进社区等场所,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有利于社区人员和家长锻炼指导能力,更多科学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杜伊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 于德江.浅谈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目标与策略[J].才智,2016(11):62.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青少年影响因素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