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业的成人礼

2017-03-01 18:32杜婕
中国名牌 2017年4期
关键词:名牌数量质量

杜婕

回望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可以看见一个大大的“L”,春节档在《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的带动下卷起了票房的狂欢,2016年甚至要破800亿元的预言卫星放上了天。然而之后的暑期档、国庆档等等票房一落千丈,马上有人怀疑年度票房要负增长,好在年尾“翘了一点尾巴”,微微收涨,让很多人长吁口气。

盘点2016年的电影市场,业内的普遍观点认为,虽然电影票房的增速骤减,但是挤出了泡沫,中国电影产业的内生力量仍然旺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中国电影仍会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共生产电影总计944部。其中,故事影片数量和影片总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和6.31%。

此外,2016年全年观影人次达到了13.8亿,全国影院数量达到7853家,同比增长24%;银幕数量达到42052块,同比增长33%,银幕数量也超越北美。这两个数据表明中国电影的市场基础依然良好,为未来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而上述观影人次的增长,尤其是每年观影2次和3次的人数由2015年的69%增长到2016年的78%,表明“约看电影”成为社交的主要手段和家庭娱乐的重要内容。从年龄和地域分布来看:90后的观众占比已经扩大到69%,95后观众增速明显,而且随着三四线城市影院的迅速增长,“小镇青年”更喜爱喜剧片。

但是,如果用国内全年电影的产量944部减去得以放映的电影数量466部,尚有478部根本没有上映的机会。拍电影亏损已经是件大概率事件。不仅如此,电影类型也开始多样化,各种类型电影呈现均衡的分布态势。

展望2017年,业界一致认为票补会越来越少。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把2016年票房增速放缓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票补带来的虚火。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则表示2016年票补滑落到了15亿元左右。2017年的票补会越来越少,票务商在票补力度降低的同时,开始更多的涉及、参与电影产业中上游的业务,比如投资、制片和发行等。从单纯的票价补贴,到将资金用在电影制作本身,更利于电影行业健康发展。

2017年中国电影将更加注重质量,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靠炒作、营销似乎再也不能让一部艺术质量平平的影片‘骗取观众的信任。质量之外的元素,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大大降低了。”2017年中国电影将“从靠改革带来的市场红利、互联网介入带来的渠道优势、资本带来的利益驱动,开始回归到依靠电影本身质量的轨道上来……观众需要更优质的电影成为共识”。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对《中国名牌》表示,2016年票房表现好的是喜剧,但质量参差不齐;玄幻电影过多,电影质量差强人意。有好的产品就会有好的口碑,才会有好的票房。对于2017年的票房,有一种预估是全年票房会达到480亿元,而乐观一点,甚至可以达到500亿元。看来600亿元的目标该放一放了,而且大家对此心平气和。

不仅如此,正如尹鸿所说,2017年将是中国电影的质量年,那么电影的生产商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影评人阿历克斯对《中国名牌》说,某个行业诞生数个巨头,就是这个行业的“成人礼”。因此,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如出現8大影业公司雄霸的局面,是对好莱坞“8大影业公司模式”的复刻,也是中国电影业的成人标识。

在2016年电影总票房457亿元中,国内8大影业公司贡献的总票房为273.63亿元,占比60%。

从这个数据可以敏锐地看出,中国电影市场还有40%左右的空间属于“自由搏击地带”,这个地带仍然可能产生几个巨头,例如阿里影业,甚至于腾讯、百度等等,就是在国内前8家影业公司中,贡献也不是一样多的,老大中影甚至于比老二光线要大出一倍,而光线又要比老三博纳大出一倍。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蒲剑对《中国名牌》分析说,未来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民营影业公司之间,毕竟中影是国营公司,享有进口大片的垄断优势,是民营公司不能比拟的。而民营公司之间的拼搏就要靠自身的实力了。

这些年光线的崛起就充分地表明了这种实力的份量,其每部作品都是过硬的硬货,成绩俨然一条稳定上升的曲线,相比之下,华谊和万达波动得比较厉害。

蒲剑对《中国名牌》表示,在中国电影票房挤完泡沫、增幅保持在个位数的当下,企业应立足于存量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尤其是排位靠后的,稍有不慎可能出局,而一旦出局要想重新上位几乎不可能。

基于这种背景,对于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时光网CEO侯凯文表示,2016年虽然市场份额整体下降,但是初次看电影的观众数量依然在增加,上座率依然很高,预计2017年是个好年景,有很多大片会在中国上映,电影的质量和数量都会提升。

猜你喜欢
名牌数量质量
撕名牌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统一数量再比较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