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传统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个性与作用

2017-03-01 12:45任荣萍
科技传播 2016年22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微时代自媒体

任荣萍

摘 要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更是传统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随着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进入了微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由传统媒体时代舆论格局中的单向被动接受者,变成新媒体时代的双向主动参与者。一个普通网民只要有一部手机和WiFi或数据流量,就可以自成一家“报社”和“电视台”。信息大爆炸既为科技传播带来了机遇,又带来挑战,如何及时、准确、前瞻性地把握微时代的科技传播导向,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在内的一系列传统媒体应辨伪存真、稳扎稳打、寻求突破,主动挑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担。

关键词 微时代;自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53-03

随着一系列新技术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科技传播的新平台、新渠道、新媒介。微博的出现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以其灵活机动的传播和交流手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态,传统媒体不能回避地正在迎接一场“微革命”的洗礼。

要在微时代实现传统媒体有效引导科技传播导向,首先应了解当前我国网络的现状、特点,以及微时代舆论生成与传播格局等问题。

1 我国科技传播在微时代的显著特征

1.1 网民众多,参与积极,汇聚起世界上最大的言论场

1)用户基数巨大,网络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13亿,手机网民3.56亿,中国网站规模230万个,域名总数775万个,网页数量达到600多亿个,微博用户3.2亿,约占中国网民的65%。而据2014年统计数据,全国微信用户已超过6亿,微博用户超过5亿。

2)网民构成年轻化、草根化。资料显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81.9%,30岁以下58.2%,20岁以下28.4%;学历结构为初中以上91.4%,高中以上55.7%;职业结构为学生占比最大,为30.2%、其次是个体户,占比16%;收入結构为月收入千元以下占37.9%,500元以下占17.5%,无收入者占7.9%;城乡结构为城镇网民占73.5%,农村网民占26.5%。

3)微博、微信群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话语权重心逐步由政府和精英向民众转移。网上的一段话可以道出网络传播的影响:“有100个读者的是内刊,有1 000个读者的是公告,发行量10 000份的是杂志,发行量10万份的是地方报纸,发行量百万份的是全国性报纸,有1 000万观众的是电视台,有一亿观众的是CCTV。”目前我国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报纸只有19份,而新浪微博粉丝过百万的公众人物就有300多人,“一个人的通讯社”见证了我国媒体生态最深刻的变革。

1.2 信息传播呈现出速度的瞬时化、内容的碎片化、主体的多元化

1)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小巧便捷的手机使得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接收、消化、更新信息内容,因此微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

2)微时代的到来,大块文章的时代正悄然褪色,日益忙碌的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时间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更青睐“快餐式”的消费。越来越惜字如金,越来越没有耐心接受冗长的内容,信息传播成了随身行为。

同时,当代科技已经拥有一个庞大的网络化知识体系,仅自然科学就包括了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门类以及数千个不同的学科分支。在科技传播层面,任何具体的科普实践活动都只能从科学技术知识系统中选取某种具体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传播普及的内容,科技传播领域相应出现了碎片化传播的趋势。

3)科技传播者通常是指那些熟悉科技发展、拥有科技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人或组织,他们在科技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传播知识、发出信息的角色;而公众群体则处于受众角色位置。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当代科技传播者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他们可能是职业化的,也可能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广泛分布于公司企业、科学团体、研究机构、媒体组织、专业组织、科技场馆等机构中,即使他们不是职业化的传播者,仍在现代科技传播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2007年发生的“陕西周老虎事件”,网民的参与直接导致假新闻的彻底曝光,同时,这个过程也不失为一次从生物学到摄影技巧方面的全息科普解析。

1.3 传播组织特权被极大消解,“把关人”严重弱化,信息传播缺乏严谨性、深刻性和权威性

自媒体时代,网络作为信息发布和交流的最大平台,同样也是虚假信息的“诞生地”和重要的传播渠道。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准入门槛”形同虚设,一些“博主”为了获得点击率,成为所谓“网红”,大肆编造以新、奇、特为特征的信息,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信息发布的客观准确度不够,但并不影响它的转发率,由于网络媒介信息发布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滚动播出”,所以信息只要足够“吸睛”,一个小事也能很快形成一股网络热潮。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可以轻易规避惩处,散布者欠缺考量信息真实性的能力或责任感,没有严格的制约再加上把关人的缺失,都直接导致了网络信息缺乏严谨性、深刻性和权威性。

2 传统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历史价值

自19世纪后半叶科技传播和普及问题受到社会关注之后,传播媒体就开始在科技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到20世纪,传播媒体已成为传播普及科技的一大主力。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通信、广播、电视及自媒体以外的网络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进行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证明,传统媒体始终是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

2.1 纸质媒体

以图书、期刊、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的优点,同时也因制作和印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会影响传播的时效性,而且对读者的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1)当印刷术得到普及之后,科学图书成为科技传播的第一种重要工具。例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使深奥的数学理论成为“千人万人的应用数学”,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我国科普史上的创举和典范。

2)科普期刊是科技传播中另一种重要的纸质媒体。在我国20世纪之初,就有一批科学前辈为了传播科学而创办了《科学》等一大批科普杂志,在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和精神、激发大众科技兴趣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报纸是纸质媒体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媒介。20世纪世纪80年代,面向农村的“科技报”异军突起,许多省、市的科技报发行上百万份,例如,《湖南科技报》发行曾经达到180万份,《山东科技报》达到200万份。这些报纸对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发展,对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新成果,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培养农民技术骨干,推动农村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2.2 广播媒体

广播突出的优势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即时性,甚至可以实现对突发性事件的实时报道。由于使用声音传播信息,类似交谈式的播出方式,使其可以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听众,并深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另外还具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是收音机成本低廉、便于携带;二是听众只使用听觉,并不妨碍他们同时做其他相对简单的事情,比如开车、散步。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即声音的传播转瞬即逝,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好录制工作,很难保存。

2.3 影视媒体

影视媒体包括电影和电视两种基本形态,其优势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声音、图像传递信息,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实现综合传递效果。再如可以借助声像手段动态表现事件场景,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但它也有符号传送转瞬即逝、不易保存、难以选择等缺点。

1)科教电影是承担科技传播的一个电影类型。中国科教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的教育片。近年来,科教电影开始让位于电视科普。但在科技传播方面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优秀的科教电影、科幻电影经常观众如潮。

2)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影视媒体是电视,并且,我国关于公众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也显示,公众依靠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多年来一直高居榜首。

2.4 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媒体具有信息丰富、速度快捷、全球视野、传播主体个人化、表现形态多媒体化、传播方式自由交互等特点。其中信息传播的个人化、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科技传播领域,网络科普已成为科技传播的一种全新形态。

3 微时代,纸质媒体、广播媒体和影视媒体三大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担负起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

1)客观反映事实,不媚俗、不唯利,辨伪存真,占领舆论制高点。“信息泛滥的时候,我们需要权威的声音。这是主流媒体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万资姿指出。通常意义上,传统媒体经营多年,具有庞大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编辑记者以及历时深远的品牌资源,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确立了充满“正能量”的传播形象。央视财经频道于2013年全力推出品牌栏目《是真的吗》,首创网络和电视台联动的全新方式,通过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利用“央视”这块“金招牌”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光顾。

2)在网络媒体推动下,除了继续保持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之外,更要突破传统介质形态,寻找新的媒介融合形式,稳固和拓展受众群体。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拉开了报纸上网的序幕。2007年,《广州日报》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滚动新闻部,加强报纸与网络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通关系。同时,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步消融,譬如说:报纸越来越厚,图片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一个版面只有一个内容,杂志化倾向越来越显著……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曾发表演讲,坚称报纸、电视、电影等将能经受住来自网络媒体的挑战。

3)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建设,提升传统媒体科技传播能力。当前,网络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源之一,有些记者或出于无知,或置若罔闻,跟风炒作。对网络炒作一窝蜂跟进体现了媒体的浮躁。2007年,广州某媒体在报道香蕉林枯萎病时夸大其词,许多媒体跟风报道,结果造成“香蕉致癌”以讹传讹,消息见报40余天中,香蕉在全国市场滞销,蕉农损失达数亿元之巨。由此可见,信息传播不仅要做到快,而且更要做到准,有效地维护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权威性和公信力。

4)传统媒体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不能仅仅满足于科学技术具体知识的普及和科技宣传目标的达成,而是要利用新闻报道、深度分析等各种形式增加公众对科技的理解、认识、思考,从而提升公众运用科技参与事务的能力。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要转化为生产力的,而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就应该体现其实用性,现在央视的很多节目如《金土地》《农业教育》等都特别注重实用性,特别是针对农民朋友播放的传授农作物、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的节目,贴近生活,平实易懂。央视七套的《生财有道》小栏目把大江南北各地的农作物成功种植经验在电视上予以推广,实地拍摄,由具备成功种植经验的农民朋友和农技站的技术员现身说法,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引导农民朋友走向致富之路,真正做到了“生财有道”。

微时代,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信息传播以快速、海量且草根化的特点猛烈冲击着传统媒体。把握科技传播的客观规律与新闻媒体的运作需求,传统媒体只有立足自身优势,在学习中提升辨伪存真的能力,为真相而战,为真理而战,在不断进步中获取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97-108.

[2]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8-143.

[3]何苏六,科技与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5-80.

[4]雷跃捷,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0-35.

[5]申凡.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38-244.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微时代自媒体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