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误区、产生原因及重新定位

2017-03-01 13:12赵亚楠
继续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

赵亚楠

摘 要:随着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引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现有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基于对认识误区的原因分析,应对高校继续教育重新定位,以履行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多元化,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最终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市场;非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地位渐渐凸显出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落实到人才的比拼上。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教育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和发展的进程。面对国际形势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转型,积极谋取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是必经之路

继续教育是指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受教育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

随着继续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大力提倡,教育不再具有阶段性、阶层性的性质,而是包含了这样一种系统的观点,它将教育的对象置于中心地位,并要求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和非常广泛的各种不同机构及组织中的学习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联接。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将继续教育作为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作为继续教育转型得以进行的主力阵营,为完善继续教育理念和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成为必经之路。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误区

随着继续教育理论的出现及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作用和功能定位。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却出现了各种误区,无疑对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方式或办学模式方面,呼声最高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张大力开拓市场来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方式。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高校继续教育根据市场人才短缺的情况,培育各种人才类型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学者主张将企业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引入高校管理中,以提高学校内部竞争的积极性。还有许多高校将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路运用到继续教育领域。但是,当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之间的竞争极易演变成市场性的竞争,甚至变为利益竞争。当采用市场化办学模式或企业化管理式时,并不是说继续教育就可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任何一个领域的市场环境都不是单一因素形成的,市场的反馈是否真实地体现了人才需求,这是需要考察和验证的。

(二)沿袭高校普通教育办学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与高校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然而许多高校继续教育在转型中盲目照抄照搬高校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造成了继续教育特色不突出,大同小异的现象。继续教育是为获得了一定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而有的高校继续教育仍然设置的是普适性的课程,完全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与期望,缺失了动态性的办学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层面依然按照高校普通教育的要求来执行,对继续教育对象进行规模化培养,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要,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职业需求,让教育失去了创造性特点。在师资方面,有的学校仍然沿用高校普通教育的师资力量,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而且教师身居学校内部多年,并不能及时掌握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动态情况,结果造成教师非专业化的问题突出。

(三)忽视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失去教育均衡

当今,教育消费已是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必要支出。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投资的重要性。由继续教育对象可知,一般指具有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那么在同一区域的受教育群体中必然也有相对的弱势群体。正如学者吴康宁所说“贫富差异并非仅存在于整体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与整体意义上的农民之间,而是同时存在于城镇居民内部及农民内部”,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社会职员是否有机会享受相同的繼续教育,值得思考。也许一个积极上进,有着求知欲的职工,却因为物质资源的短缺而失去一个完善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不同区域,继续教育是作为一种“礼物”性的教育机会还是一种“负担”性的教育机会,这取决于地区的经济水平。在贫困地区完成高等普通教育目标已是艰难之事,对于继续教育是否还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去实现,值得思考。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是否因未考虑到因社会差异的因素而忽视了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以及造成了继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在转型过程中的诸多误区,不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也不利于构建高效的继续教育体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教育市场的内部竞争、我国的教育体制政策中行政主导的色彩过于浓重、重视学历教育的固有思想等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教育市场的内部竞争

现代市场经济萌芽于20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透,高等教育的市场观念也渐渐形成。在如此社会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自然应时而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必需满足市场化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刺激消费的稳定增长和需求领域的扩大,是新时期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发现教育这个重要市场时,教育消费就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经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有了深刻变化。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极力呼吁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方向,主张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切以创收利益为中心,完全迷失在市场竞争、利益驱动的环境之中。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着两难困境,即促进社会发展或是满足市场需求。

(二)我国的教育体制政策中行政主导的色彩过于浓重

在我国,学校与政府的依赖关系难以切割,对于高校继续教育也是如此。考察现在的招生制度,实行的是全国性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充分体现了高度计划控制的特点。比如统一命题、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等,学校招生人数按计划录取,硬性指标。虽然这种招生制度能够得到良好的学生资源,但是也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培养人才方面,继续教育依然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理念,培养统一规格、统一类型的人才,但是统一化的培养标准难以形成有力的竞争环境,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管理方面,“人员聘请和薪酬分配基本是通过计划和行政形式配置”“继续教育营销的主渠道仍以‘政府渠道为主”,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在政府的庇荫下发展显得“畏手畏脚”,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长度和广度,使继续教育自身缺乏了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除这层障碍,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力。

(三)重视学历教育的固有思想

在我国一个人的学历层次代表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越发地意识到学历的高低与个人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当毕业生找工作时,进入工作单位之后的工资水平、个人的职位晋升、前途发展等。并且,这种重视出身高低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表现出来,比如科举制的存在,古人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高中状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今天,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为千万学子提供了就读名校,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在民众的眼中,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是“正统”“名门”,多少家长不惜重金,只是为了孩子能够挤过独木桥,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在我国学历教育已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但是也造成了对学历追求的盲目追风,甚至有“一张文凭定终身”的现象。重视学历教育的思想偏离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与社会实际要求相违背的发展目标,使继续教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重新定位

深刻反思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出现的认识误区,促使我们再次审视过去对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认识,只有重新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即以履行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多元化,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才能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一)树立以履行社会价值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

首先,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领导者、办学者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并不是完全以服务市场为职责,而应致力于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勇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应努力朝社会公益教育方向发展,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连接起来,形成校内、校外教育一体化的、完整的社会化教育服务体系。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显然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题。最后,高校继续教育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师资力量、学科种类、科研成果等,总结继续教育发展以来的经验,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果继续教育将创收作为唯一的目标,那么当市场需求饱和的时候,它的发展也将一蹶不振。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坚守服务社会,履行社会价值的理念。

(二)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职能应积极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政府的作用应当是“服务于民”“保障权利”及“创造条件”等,而不应当过于干涉民众自由学习的过程。高校继续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模式,为了顺利的实现继续教育的转型,挖掘其自身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应重新考量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政府监控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继续教育完全脱离政府的监督与管理。除了与政府部门合作之外,还应积极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一是公办、民办合作办学。这种办学体制具有双向的优势,一方面,公办学校具有可靠、稳定的信誉,民办学校具有自我管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公办学校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民办学校更容易形成办学特色。在这样的组合下继续教育的效益将得到很好的保证。二是校际合作办学。高校可以和各种学校、培训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学校之间取长补短,不但可以整合资源而且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内的学校相互渗透吸取经验,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继续教育应跟上时代潮流,应对全球化趋势,培养国际型的人才,吸取外国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形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快速、多元化的发展,其中对人才的评判也形成了多规格、多角度的视角。一个人的学历证书已不能完全的代表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学习型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渐渐地加入了非学历教育的形式。“这是一种相对于学历教育,通过非学历证书考试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个人能力水平证明的一种教育。”高等继续教育在转型过程中应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作为自己发展的“两条腿”,同时迈进。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学历课程,并增加一些專业技术培训的非学历课程。在师资方面,应将理论型和应用型的教师有区别地分派,使教师各施其才。也可以在行业中聘请专业人才来弥补高校中技术人才的缺失。在管理机制方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部门要做好沟通交流的工作,另外设置一个运行和管理两个教育形式的学校内部机构,确保高校继续教育稳定持续发展。“随着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的降低,一些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势必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基本情况[DB/OL].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507/201104/117482.html.[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启良,李强.市场经济与高校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2(4).

[8]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9]邓人芬.转型与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2013(6).

[10]刘占风,张必涛.论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J].成人教育,2008(4).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对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探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试论发展继续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