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课堂发展阅读策略的实践

2017-03-02 20:15曹爱卫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骆驼文本课文

曹爱卫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策略教授的缺失,立足学生真实的阅读需求,从阅读进程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阅读前,需启动先备知识、做出预测,让阅读苏醒过来;阅读中,要善于提取信息,做出推论,让阅读活跃起来;阅读后,要积极回应文本,提升自我认识,让阅读沉淀下来。本文阅读策略的教授方法,对一线老师的课堂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在当今资讯快速流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来适应飞速变化的生活环境。阅读能力强的人,在旧知的储备、新知的摄取,以及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结为我所用等方面都占有先机。可以这么说,阅读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阅读策略在低年级阅读课堂的迷失

在某区五年教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一连上了六节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六个老师的设计大同小异,大致是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入课文。角度稍有不同,有的从看题质疑入手,有的从观察春天的图片入手,有的从春天的歌曲欣赏入手。

第二环节:自学课文。此环节的自学要求是高度一致,均用PPT打出以下两方面内容:(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记忆字形;(2)把课文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第三环节:检查自学情况。或整版或分组出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然后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

第四环节:理解课文“找春天”部分。先自由读一读课文“找春天”部分,再圈一圈从哪里找到春天,春天是怎么样的,最后练习感情朗读。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学写生字或仿说句子。

这基本是我们现今低年级阅读课堂的缩影: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最为关键的是,阅读目标模糊化——仍然指向“课文内容梳理”,忽略阅读策略的发展。这样的阅读教学,离学生真实的阅读有很大的距離,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必将不再期待和向往。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质疑:“语文课堂里,孩子面临的是文字死尸,他们还会爱语文吗?”

在真实的阅读环境里,即便是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往往会用到以下一些阅读策略:

阅读前:了解文本的主题是什么,对这个主题,已有哪些认知;浏览文本,提出问题;对文本内容做出预测。

阅读中: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不明白的词句,利用上下文线索推想意思;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再读一遍;自我提问题,继续往下读,找答案;预测、修正和确认。

阅读后:写下自己的反应,并和别人分享,或者和他人讨论;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9岁之前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是“学习阅读”,9岁之后则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如果在9岁之前还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学习和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今后将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必将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

对照当下低年级的阅读课堂,再对照学生真实的阅读需求,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阅读课堂还有太多的阅读任务没有完成。

在低年级课堂中发展阅读策略

在低年级课堂中,关照阅读进程前、中、后三个时段,分别侧重发展不同的阅读策略。

一、阅读前——让阅读苏醒过来

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在进行正式阅读前,往往会进行一些前置性活动,让接下来的阅读能顺利进行。

1.启动先备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启动先备知识,让新知识可以顺利联结已有的知识背景,促进文本的理解。比如启动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与文章组织结构有关的知识,与人认知世界有关的知识,等。

启动低年级学生的先备知识,忌用文字叙述或理性论述,宜通过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唤醒旧有知识。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选学课文《骆驼和羊》一课时,就可设计“想一想,连一连”的游戏:

中间方格里有六件事情,做哪些事情的时候,高比矮好,做哪些事情的时候,矮比高好。请学生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连一连。这样的活动设计,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先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时更加清楚地认识文本里“骆驼”和“羊”的优点,以及他们的局限。初步感悟到,看问题要辩证,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也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

2.预测

阅读前的“预测”,说直白点,就是让学生“猜一猜”。面向教材中单个文本的教学,怎么猜才能有效地提升阅读能力,这是关键。

一般来说,预测点可以是文本的题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某一个能引发不同思考路线的段落等。让学生从这些点入手,预测文本的大致内容,发展有意义的推论,帮助学生对要阅读的文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像《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插图对比明显,就可采用利用图像预测法。学生通过观察,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先绿油油的葫芦叶都黄了,原先可爱的小葫芦都掉了呢?进而预测,“你觉得这篇课文大概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学生的预测,有着自己的思维线索:(1)葫芦生病了,可是种葫芦的偷懒,没有好好施肥、捉虫;(2)这个人不会种葫芦,他不知道怎么照顾小葫芦;(3)他是个书呆子,只会读书,不会种葫芦……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课堂,学生就会对学习充满期待。

当然,前置性活动还可以采用“提问题”“联结生活”等阅读策略。只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并为文本的学习做适宜的铺垫,都是可行的。

二、阅读中——让阅读活跃起来

低年级的教材文本,虽然比较浅显、短小,但文本内容里具有深入阅读的各种线索,为学生提供理解整体意义的可能性。学生不但可以认识文本中特定的文字、词语、句型,也可以在情节中找到深入探究的线索,利用多种阅读策略,理清逻辑脉络,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相”。

1.提取信息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引发深入思考,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低年级阅读教学,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提取的信息,主要有这四类:

(1)文本中的重点或关键

低年级的学生提取信息,首先要找出一些影响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其次,找出说明文本内容中心的关键句,可以是中心句、逻辑字之后的句子、转折词衔接的句子等。如《葡萄沟》一课,就可以直接提取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葡萄沟好在哪里?深入细读,寻找支持的理由。

这类信息的提取,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要是讲什么的,在阅读时,形成整体印象。

(2)感受深切,能引发共鸣的词句

这些词句往往可以触发学生的感受,产生新的想法,成为深入心智对谈的重要媒介。如《动手做做看》一课中,伊琳娜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发现结论和科学家郎志万说得不一样时,非常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郎志万,作为一个科学家,怎么可以提那样的问题,来哄骗小朋友。这种被大人哄骗的经历,很多孩子都有过,只是惧于权威,未敢表现。但,伊琳娜的这一声责问,定然能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学中,提取这样的信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个科学家,到底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哄骗”小朋友。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考的深度都会和传统的内容分析为主的课堂截然不同。再如《三个儿子》一文中,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3)生句、生词或不了解的词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先备知识不足,无法理解文本中出现较为艰深的句段、生涩的词语,无法串联上下文流畅思考的段落等,都是正常的。但,这类词句往往会成为阻碍学生理解文本的绊脚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信息,及时提取,厘清疑惑。如此,学生的阅读,才有融会贯通的可能。

如《揠苗助长》中的“揠”,就属于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揠”和“拔”是有区别,“揠苗”是把禾苗往高里拔,还会留少量的根须在泥土里,“揠苗”的结果,是让禾苗看上去“长高了一截”。而“拔苗”,則是把禾苗连根拔起。学生生活中的“拔草”“拔青菜”也是如此。种田人再傻,也不会做“拔苗”的事。这两字,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加以分辨,学生才会明白后面的“长高了一大截”以及“禾苗都枯死了”,才会真正理解寓言的寓意所在。

(4)不认同的部分

文本中出现的,与自己先前预测有出入的部分,对文本的表述有疑惑的,或是对作者的观点有不认同的。这样的信息,低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主动提取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提取。长期坚持,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才会在语文课堂里生根发芽。

在《坐井观天》一文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先提取“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对天的认知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可是,当小鸟说它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时,青蛙对天的认知瞬间产生改变,有了“一百多里”的概念,和“那么远”的感知。在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去发现文本表述上不严谨,初步建立“书是人编的,书里也会出现错误”的观念,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

2.推论

带领学生根据第一阶段提出的信息进行推论,也就是将信息转化为讨论议题,引导学生从提问中启动思考与想象,并联结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对文本作出合理的推测与联想。这样,就能由外而内,从情节进入思维探究与感受共鸣,实现阅读从走马观花发展为心智活动。

(1)设计从信息进行推论的问题

面对提取的信息,我们可以有多种处理的方式。有的只是就表论表,把信息梳理一遍,学生仍然游走在文字的表面,对阅读力的提升意义不大。有的,则透过推论的提问设计,让学生从表象浏览往前再进一层,从情节记忆走向文本主旨的理解。

正如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所言:“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具备提问的能力,因为老师问怎样的问题就决定学生怎样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要打破获取表象信息的局限,引领学生往发展推论的进程思考。

现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父亲和鸟》一课的问题设计,来具体说明获取信息的提问和从信息推论的提问,两者之间的不同。

类别问题分析

获取信息的提问

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为什么黎明时的鸟最容易被打中??问的是文本直接写出的情节;

单一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

从信息推论的提问

鸟儿唱歌时,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这时,父亲会在心里想些什么?

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文本中没有直接写出答案;

必须从上下文情节线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来推敲,才能发现字面看不到的文意或内涵。

可见,都是“提问题”阅读策略,但指向不同的阅读能力,问题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2)教给推论的方法

即便提出了从信息开始推论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做推论,教师需要交给学生推论的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习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推论阅读策略。

低年级的推论,大致有四大步骤,结合《骆驼和羊》的教学,做具体说明。

①重新阅读

指导学生根据问题重新阅读文本,一边读,一边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在收集的过程可以用给相关语句画线,给词语画圈,或者用荧光笔标注等方式,帮助信息归类。

本课推论的主问题是: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学生重新阅读文本,画出两者在“吃高处树叶”“钻低矮的门洞”两件事中的不同表现,并圈出让骆驼认为长得高好、羊认为长得矮好的关键词语。

②整理信息

经过重读文本,相关信息从文本中检索出来了,但还是呈散落形态,不利于学生全面运用信息进行思考,此时,对信息进行整理就很有必要了。

学生从骆驼和羊两个维度,画出了不同表现的句子,圈出了词语,并结合图像化、动作演示等,对骆驼和羊做这两件事时的难易有了体验和感悟。此时,出示句式,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羊在吃伸出墙外的树叶时,非常辛苦,他()起前腿,()在墙上,脖子()得老长,还是吃不着。

骆驼在钻墙上的洞时,也非常辛苦,他()下前腿,()下头,往门里(),怎么也钻不进去。

③出声思维

面对整理归类好的信息,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说,教师可以示范。通过示范,明确如何利用信息帮助思考,得出结论。

学生体验和感悟到骆驼和羊做不同的事情,是不同的状态和心理。做这件事,因长得高(矮)而获益,可能做那件事,会因长得高(矮)而受损。那长得高和长得矮到底孰优孰劣呢?在整理信息后,让学生走进“现场”,用“如果当时你在边上看到这个情景,你会对小羊说什么?”和“如果这时候你也在身边,看到这个情景,你又会怎么对骆驼说?”两个问题,以劝说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

④修正结论

这里的修正结论,是指学生在出声思考后,对原来预测的结论和问题原始思考的结论景象修正,让问题答案的答案更完善、更全面,更有理可依。

本课初始,学生对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往往不能辩证看待,经过自己走进文本,提取信息,提出问题,进行推论后,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得出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就看他们去做什么事情了。

三、阅读后——让阅读沉淀下来

文本内容读懂了,内涵也初步理解了。是否意味着阅读活动的终结呢?如果停止于此,文本仍然是一个独立于学生生命的外在的事物,只有引导学生把文本主旨和学生生活、学生内心相联结,文本才能真正留在他们的心里。对于真正的阅读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回应文本,提升自我认识,让阅读沉淀下来。

在低年级课堂上,此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把文本主旨与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联结,或者与生活实际和自我内心进行联结,形成一个较为清楚的属于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讨论过深。

提供一些教学中可用的引导方向:

仍以《骆驼和羊》为例,说明文本阅读后,如何再引导学生联结生活和自我。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高、矮各有其优势和不足。那,为什么骆驼认为高比矮好,羊认为矮比高好,他们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骆驼和羊都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并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骆驼和羊这样,只看自己的优点,并用自己的优点去衡量别人的人或者事呢?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实际。当学生把具体的事例说出来后,引导他们思考面对这样的人和事,现在又会怎么想,怎么做。把文本的旨意內化成自我的观点。

结语

因此,通过培养低年级学生基本的阅读策略,增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可以提升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将不再是一项呆板的技能,而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智力活动,并将对学生今后的阅读贡献不可估量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镜中.提升阅读力的教与学[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

[2]郑圆铃,许芳菊.有效教学[M].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3

[3]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瑞琦·路德曼.飞向阅读的王国[M].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2012

[5]赵镜中,范姜翠玉.教室中多面向的阅读教学[M].台北,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2012

[6]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7]林美琴.教出国中生的阅读力[M].台北,天卫文化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

猜你喜欢
骆驼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大骆驼
骆驼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