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意义”认同视角下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的建构

2017-03-02 04:20蔡立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7期

蔡立强

摘要:国家认同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内地高校港澳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强港澳学生的思想特点研究,加强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工作意义深远。笔者基于广东、福建省高校港澳学生实证调研,从族群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等“多重意义”认同视角下,探究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多重意义认同 港澳学生 国家认同教育

一、研究背景

1.国家认同定义及“多重意义”的提出。所谓的国家认同是指一国公民对本国的自然共同体(领土、领海、领空)、思想文化共同体(历史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政治共同体(国家主权、国家权威、理想信念等)的承认、接受的态度取向与主体意识。关于国家认同的界定,从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内地学者的国家认同界定侧重于民族特性、文化特性和政治特性。因此它的划分也偏向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三个类别出发。台湾学者江宜华将国家认同界定为一个含有多重意义的体系,大致包括:“族群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社会经济体制",即所谓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此判断基于港澳台特殊的情况而提出的,族群、文化与制度,层次鲜明,针对性较强。为了研究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笔者选择以“多重意义”的认同体系为理论支撑。

2.研究对象与调查样本

(1)调查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16-30岁的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此次填答问卷的香港学生主要年龄层集中于17-24岁之间,占总人数的97.7%,即意味着研究的香港学生多数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出生的群体,而澳门学生多数是1999年回归前出生的群体。

(2)调查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填写回答问卷的对象分布在广东、福建省港澳学生较多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回收率为90.5%。在有效问卷中,香港学生251份,占69.3%,澳门学生111份,占30.7%。

二、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的特点

基于“多重意义”认同的理论,笔者从族群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制度认同角度出发,设计了15个国家认同子项目,分别以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五个程度作为选项。从调研统计中分析下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的一些特点。

1.族群认同的先天性。族群认同感的树立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宗族教育)。调查表明,在族群认同方面,在“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一项中,选择“同意”及“非常同意”的占91%;在“我是炎黄子孙,我的祖先来自中国内地,所以我觉得自己也是中国人。”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83%。从基本信息分析来看,此次调研的对象中有过在内地学习和生活经历的港澳学生占4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由于多数调研对象的祖先或父辈多数来自内地,从小向他们灌输的思想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內地”,因此他们在族群方面的认同具有先天性,认同度较高。

2.历史文化认同的碎片化。历史文化认同感的树立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在问卷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让我觉得作为中国人特别自豪”一项中,选择“一般(不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的占33%。说明港澳学生群体对历史文化认同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访谈中发现,由于港澳中学所采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不一致,课程设置各有不同,所以港澳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了解较差,存在碎片化的认识或认同。如对繁荣的汉、唐文化了解较多。甚至是受到近年来古装宫庭剧的影响,对清朝的历史文化了解较多,而对先秦、三国两晋、五代十国等朝代了解较少,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则更少。

3.制度认同的不确定性。相对于族群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而言,制度认同感的树立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会环境(媒体)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在调查问卷中,“我很赞同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需要一个过程,它正在不断推进,对此我很期待”一项中,选择“同意”及“非常同意”的仅占41%,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奇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觉得祖国正在不断强大”一项中,选择“同意”及“非常同意”的仅占55%。说明了港澳学生制度认同感较低,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制度认同教育方面的薄弱。

4.认同的差异性。第一,从认同的整体程度来看,内地高校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族群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的程度来看,族群认同最高,历史文化认同次之,制度认同最低。第二,从港澳学生群体来看。香港学生的国家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澳门学生的国家认同处于上等水平。在问卷中,其中“一国两制能有效地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需要不断坚持和维护”和“回归以来,港澳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成就,离不开祖国强大的后盾。”两项中,澳门学生选择“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明显高出香港学生15%以上。第三,从年龄、性别以及出生地区等基本信息分析发现,女生的国家认同度高于男生;20周岁及以上比20周岁以下的认同度高;在港澳出生的学生国家认同感明显低于在内地出生的港澳学生,有过内地学习经历的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明显高于在港澳土生土长的学生。

三、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1.坚持方向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在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的建构中,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以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依法治国和宪法的权威性,坚持先进思想理论的引领。同时又要结合港澳地区和港澳学生的实际特点,体现针对性。始终坚持“一国两制”,处理好树立港澳地区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处理好内地学生培养与港澳学生培养之间的关系。

2.坚持素质教育与国情教育相结合。高校教育首要职责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必须依托素质教育这一平台。而国情教育是开展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建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必须把素质教育和国情教育结合起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融入国情教育的内容,提升素质教育的深度;在国情教育中借助素质教育的方式,增强国情教育的效果。

3.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理论教育是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第一课堂,必须立足港澳学生的特点,制订有别于内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内地高校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方式与港澳地区不同,港澳学生初到内地高校较难适应内地的教育环境。加之部分港澳学生在来内地就读前对于内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了解不够全面,有部分港澳籍学生甚至是第一次到内地,对内地发展知之甚少。实践考察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课堂,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内地港澳学生走近祖国、了解祖国发展的最直接方式。所以建构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原则。

四、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建构的几个维度

笔者从族群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1.以族群认同为基础,构建港澳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形成国家认同仪式教育制度,涵养港澳学生国民意识。仪式教育在港澳社会具有较深厚的传统,同时它也是被内地高校逐渐重视的教育环节。针对港澳学生的教育习惯,我们应该加强港澳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的仪式教育。充分抓住香港回归纪念日、澳门回归纪念日、国庆日等契机,开展升国旗、庆回归等仪式类活动,培育港澳学生的仪式感,进而提升其国家认同感。

(2)探索港澳学生主题教育制度,结合历史和国情,推进港澳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融入历史和国情教育,形成新生入学教育制度;充分利用纪念9.18事变、五四运动等爱国主义教育契机,开展中国近代历史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港澳学生树立忧患意识,激发港澳学生的爱国热情。将港澳学生的思想教育纳入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3)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港澳学生网络思想引领工作。微信等新媒体已成为内地高校大学生的交流通讯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加强对港澳学生的网络思想引领工作。了解港澳学生的思想需求,推动网络教育的生活化,主动打造适合港澳学生的新媒体平台,在平台上始终立足关注港澳学生的成长成材和生活需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信息以润物无声地形式传递给广大港澳学生。

(4)建立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交流机制,推动优秀内地学生对港澳学生的思想影响。建立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的交流载体和平台建设,推动“一帮一”、“学长制”等交流活动的举办。选拔优秀的内地学生志港澳学生共同组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混合住宿,通过零距离的交流相互影响和促进,提升港澳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水平。

2.以历史文化认同为重点,构建港澳学生国情考察实践教育体系。

(1)开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国情考察实践教育的基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契机,开设《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当代文化》,形成適合港澳学生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夯实港澳学生国情考察与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2)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为宗旨,开展港澳学生国情考察活动。内地高校应充分利用内地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以北京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徽州文化、潇湘文化、丝路文化、巴蜀文化等为主题的国情考察活动,精心设计国情考察的活动,将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传统文化体验等形式融入考察行程中,提升国情考察的实效性,最终提升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为目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他们树立作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结对参与社会实践,让港澳学生真正融入中国当代社会,引导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了解中国人民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

3.以制度认同为导向,构建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课程体系。

(1)开设适应港澳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课程。课程应从制度认同的导向出发,开设适应港澳学生学习的思想教育课程,如开设《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中国发展与世界》、《当代中国社会》、《大学生公民责任》等思想课程。从而引导港澳学生了解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提升认同感。

(2)开设适应港澳学生学习的形势政策教育课程。形势政策教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目前针对港澳学生没有硬性修读要求。内地高校应以形势政策教育课为载体开展港澳学生的国情教育工作。重点引导港澳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关注港澳地区与祖国的发展。通过形势政策教育课程,把正确的时事消息传递给港澳学生,避免港澳学生受负面媒体的影响。

(3)开设港澳基本法课程,引导港澳学生学习港澳基本法,树立“一国两制”观念。内地高校应针对港澳学生开设《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课程,并且将《大学生法律基础》与港澳基本法的讲授结合起来,作为港澳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港澳基本法的学习,引导港澳学生树立“一国两制”的观念,进而培养其国家认同感。

综上,内地高校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族群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内地高校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加强和改进港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提升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为港澳地区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实现港澳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

1.参考文献:

2.涂敏霞、王建佶、萧婉玲、谢美玲:《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年第2期,第28-33页;

3.吉红立:《关于国家认同建构问题的理论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5期;

4.冯颖红:《关于在“一国两制"条件下促进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刘争先:《两类国家认同的分殊、整合与教育——以香港人的国家认同问题为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6.林伟:《<香港基本法>视野之下的国家认同》[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