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核心素养写在人生“旗帜”上

2017-03-03 05:48刘祥
新班主任 2017年2期
关键词:应试旗帜核心

□刘祥

把核心素养写在人生“旗帜”上

□刘祥

建构

核心素养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我们搭起生命的架子,让学生可触及、感受素养意义;由我们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护航,也让教育向更深处延伸。

2016年6月,2012届高三毕业生张同学在QQ上给我留言,阐述对某部译制影片的理解,并征询我的看法。我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想到她即将面临毕业,便问她是准备读研,还是准备就业。她给了我一个超乎预料的答案:“我已同外交部签约,担任北非一个法语国家驻中国大使的秘书。”

我连忙道贺,她却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非常感谢您在高中阶段给予我的教育。是您让我知道,能力永远比分数重要,比学校的招牌重要,也比静态的知识重要。您说过,进入大学,是应试的结束,也是真正的学习的开始。我记住了您的这些话,大学四年没有荒废。”

她的话,我深信不疑。因为早在大二那年,她便翻译出版了一部二十余万字的法国长篇小说,其语言的娴熟老道,比起她高中阶段的应试作文,不知高出了多少倍。她把译著寄给我时,我曾经很诧异。毕竟,从世俗眼光来看,她就读的只是一所极其普通的本科院校。她竟然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熟练掌握了一门原本完全陌生的语言,并且能用中文精准地表达出来。

她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因为她从小就对法国文学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她说她在中学阶段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即便是在最忙碌的高三阶段,也未曾放弃过这样的课外阅读。“为了防止被父母和老师发现,我都是在‘地下活动’呢。”她幽默地说。

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课间,人声喧哗中,一个小女生从桌子里偷偷掏出了一部长篇小说,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一边捕捉着随时会到来的外来“威胁”。这个画面,在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时常出现,每次遇见,我做的只有一件事——鼓励孩子们把阅读从“地下”转到“地上”。我始终坚信,不爱阅读的学生绝不会成为精神丰盈、情怀丰厚、人格丰满的大写的“人”。遗憾的是,像我这样“教唆并怂恿”学生“不务正业”的教师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同行,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同行们,都从最切实的人生经验出发,想方设法把课外阅读扼杀于铁腕般的纪律之下。

张同学的成长经历,让我对当下的教育有了深刻反思。如果只从高中应试的角度而言,张同学显得比较平凡。这样的同学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伴随着一个标签:学习能力匮乏。但事实是,人的能力永远是个多元性的呈现体。应试能力不过是诸多能力中最缺乏持久性的一个小的类别。应试之外,陪伴一生的更多是具有持续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应对复杂课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包括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心理和社会资源。OECD(经合组织)称其为“关键能力”,也就是当下热点话题“核心素养”。一个人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并获得很好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这些核心素养。

由张同学的成功,我看到了核心素养对于生命成长的终极价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学生秦同学。这个学业成绩极其优异、高考时以地方状元的身份进入国内某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我虽未教过她的课,但在她高中三年中,为她义务讲解过多篇作文。她高一时的语文老师与我同一办公室,每次她来咨询问题时,遇到她的老师在忙,便转而问我,且不论我在做什么,都立刻打断我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一旦离开了办公室而在校园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遇到了我,她绝不会主动问候一声“老师好”。前些天,我与同事聊天时谈到她,同事说她进入名校这几年,也从未发过一个短信给他。因为她未能养成最基本的为人处世能力,她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哪怕只是形式上的道一声“感谢”。

秦同学这样的学生,在当下的学校中并非个例。当我们的学校仅将考试成绩作为区分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尺时,人的多方面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便被挤出了教室。这显然是教育的悲哀。

2002年,欧盟一个研究机构在其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将“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由这一定义可知,学校教育,归根结底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的能力,绝不应该舍弃了这一根本,只追逐成绩评比表上的数字与排名。

学生走进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在于健康、和谐、幸福地成长。学校应该教给学生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素养、题海战术的能力,而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社会责任和交流技能。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这样的素养贯穿于各门课程,我们的学生才有能力在未来的社会立足。这样的教育诉求,既着眼于未来,也着力于当下。

当下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何处来?OECD(经合组织)在其2003年的研究报告《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素养本身是在有利的学习环境中习得的。”这样的阐释,在强调素养的后天习得的同时,也将一份无限神圣又无比沉重的担子压到了学校的肩膀上。尽管学习环境包含了家庭、社会、文化等多种校外环境,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教育终究属于素养形成的起点与根基。这样的根基一旦出现了失误,则建立其上的高楼大厦,便始终处于危险境况之中。

当我们高高地举起核心素养的“旗帜”,并迈开双腿,向综合能力培养的正确轨道前进之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文字游戏,不是概念偷换,而是切实的行动:是把学校图书馆的大门终日敞开;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从书山题海中走出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能够拥有一个幸福而充实的当下;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把这些行动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成为滋润生命的养分。

教育的本质是人,不是分数,不是行政命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当下的教育形式下,都必须学会将自己的教学行为由“抽象知识”的传授转向“具体情境”的积极创设,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将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为了这样的教育改革,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真正担当起育人的社会责任,努力变革,锐意进取。当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成为讲台上顶天立地的“人”时,课堂上才能站立起一个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情感体验的“人”,才能把核心素养写在“人”的旗帜上,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

猜你喜欢
应试旗帜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心中的旗帜
一百年的旗帜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我愿是你旗帜上的星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旗帜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