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教人“求真”

2017-03-03 05:49张海青
新班主任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樟电子秤求真

□张海青

教师,应教人“求真”

□张海青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二十年前,我读师专时,在第一节教育学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的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因此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教书育人的座右铭。

去年,在湖北宜昌长阳的全省化学优质课上,这一教诲再次浮上脑海。

来自省内的一位老师讲《质量守恒定律》时,用电子秤代替托盘天平进行实验。在“红磷燃烧实验”里,明显前后两次称量过程中电子秤显示数据不同,可老师却在“数据不等”的事实面前,“强硬”地告诉学生说“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也许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台上听课的学生倒没有明显的反应,台下观摩的数百名老师却下意识地发出阵阵轻微的嘘声。

课堂是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如果老师功利地在讲台上为了达到所

谓的“教学目的”,或自己不经过深入细致地推敲与论证,而违背事实或凭空想象地传授给学生所谓的“真知灼见”,对学生误导是极其严重的。

首先,在短期内会导致学生对本学科相关文化知识正常学习的偏离,甚至会“尊师重教”地全盘接受老师课堂上教授的“伪科学”,致使后期学习走向知识的某一个误区,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其次,老师课堂上这种不严谨的教学方式,以及对知识的模糊性,不仅让学生从小养成一种“无所谓”的学习态度,还会很大程度挫伤学生在以后学习生活中对新事物的“求真欲”。同时,学生对于授课老师本应有的景仰情怀更是荡然无存了。

记得高一那年春天,放假回家的我看到村头那株千年古樟在徐徐清风中红叶漫天飞舞,年少的我不由想起“香山红叶”。为了一探究竟,我爬到上十米高的树上摘下不同颜色的叶片,类比着绿叶、黄叶、红叶的不同,甚至反复研究红叶的脉络走向。回家后我兴致勃勃地一气呵成写出《古樟之恋》,在反复自我欣赏后,满怀信心地送给我一向认为是“学富五车”的语文老师。不想老师给我的评价却是“想当然,估计是被香山红叶晃花了眼睛,樟叶怎么可能变红?”

万玮摄

当时的我不仅心情降到了冰点,对文字也似乎生出几份厌恶。我又不是色盲,村子里每天从樟树下经过的人都无意识地赞美红叶的漂亮,可老师为什么偏偏要说我是“想当然”呢?是我自己对文字的把握力度不行,还是老师对我有什么想法呢?这件小事弄得我一两个星期都不能专心于学习,以致课堂上老师讲了什么也不知道。

看着倔强的我一脸懊恼,想找老师辩明是非的架势,一直躬身在田地里讨生活的父亲慢慢地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也许你的老师根本没有看过樟树的红叶。”尽管这件事过去了三十年,但却一直警醒着我,尤其是走上讲台后,对于学生提出各种“不可思议”的问题从不敢轻言否定,授课的内容更是要经过反复斟酌才敢“畅所欲言”。

德高为师,典正为范。一位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执着“求真”,不仅会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会学到老师传授的文化知识,更会学习到老师执着的求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影响至深,这大概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吧。古人说的“严师出高徒”,我认为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严厉,更多的则是老师对自己治学的严谨,而给学生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彭祖法)

猜你喜欢
古樟电子秤求真
电子秤
张锦绣
阎生德
关于电子秤的设计
“天下第一樟”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基于STM32的高精度电子秤设计
古樟
千年古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