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

2017-03-03 00:26王祥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香菱文学名著评点

王祥富

有人说国人不爱阅读书籍,这似乎危言耸听。但实际上人们变成拇指一族,习惯于看电脑或手机上的电子版本。这种阅读成本较低、轻便快捷,具有纸质文本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使得厚重的带有墨香的书籍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中学生的阅读也存在使用手机阅读的问题。而课标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明确的是一本本的书籍。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有限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上述阅读要求,任务艰巨。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于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读懂名著,督促学生完成基本阅读任务。现以《红楼梦》阅读指导为例,谈一谈个人在文学名著阅读上所做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默读和读完章回整体认知的习惯。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小说,有120回,总字数100余万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阅读长篇巨作,唯有默读是最恰当的阅读方式。默读不发出声音,但心里要有对语言文字的字形、词义的识别、理解,特别是要有对长句的整体会意能力。

默读需要有外在安静的环境做保障。多数学生还缺乏在吵闹环境下不为所扰的定力。因而笔者通常利用晚自习时间布置学生阅读名著作品,另外强调在夜晚入睡前半小时看书,这样既确保了无他人影响的宁静的阅读环境,还摆脱了心理上后摄抑制的干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

默读完每一回,不是简单翻阅完几张纸结束。扪心自问,看完了有多少印象?能否对情节内容作以整体概括?对此笔者让学生在周记本上写出内容概述,有遗漏或不妥当的地方,笔者及时批阅指正。学生看到批改反馈,再次阅读,重读后笔者利用晚自习请自觉重读的学生对情节作复述,当复述能突出重点时,笔者当即予以肯定鼓励。有了细心默读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学生自然会有阅读上的获得感。

二、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和浏览以及选择性精读。

文学名著的阅读主要是学生的课外自读。学生自读文学名著,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若要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教师需要加强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是读者对疑难的重要的文本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细致深入钻研、咬文嚼字以达到充分理解和鉴赏的一种阅读方法。而全神贯注地默读、反复的诵读等都是精读的体现。笔者对学生名著部分文本的精读作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全面理解;读思结合;咬文嚼字,细心琢磨;边读边记。略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又称为“速读法”或“浏览法”。略读与精读的显著区别是阅读速度的快慢,略读浏览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但“欲速则不达”,略读应该实现速度和效益的协调。所以学生浏览的效果值得关注,老师应作调查反馈。若停留在单纯地快速看看,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则收获甚少。

叶圣陶先生曾就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澄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也就是说精读是读者在合乎目的性的、选择性的深入阅读中求得阅读能力的突破,以便举一反三,以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广泛性的略读作准备。有先期的精读,培养了语感,增强了鉴赏能力,并对后文内容有导向性的把握,那么就会逐步实现由慢速到快速的提升。

对于《红楼梦》中的一些章回必须精读。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从回目中就可看出本回的重要性。贾宝玉的梦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梦,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回中的判词、《红楼梦》十二支曲是全书之关键,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他人的命运。另外通过此回也可初步了解作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还有第七十四回,弄清抄检大观园事件,对大观园众人命运唏嘘,从而对后文中记述的贾府被抄家有心理上的预期。小说的悲剧性在此回已有充分的显现。如果没有精读铺垫,恐怕会影响略读浏览的速度。

三、指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批文入情、调动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与手段来鉴赏和感悟文学艺术之美。

《红楼梦》一书,包容文学、历史、宗教、医学、绘画、音乐、文物、考古、园林建筑等,具体而言,体现在诗词歌赋、对联匾额、琴棋书画、医卜星象等方面。而驾驭这一切的正是作家曹雪芹,笔者对曹雪芹的家族史和生平经历作了简要介绍,杰作饱含着作者早年富贵荣华生活的体验,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极为贫困潦倒状况下基本完成。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把握小说展现的社会时代环境和小说深刻性主题有很大帮助。

批文人情,是通过文本语言细致揣摩理解文意,联想和想象人物生活世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情感和形象特点,同时,避免肤浅阅读,使阅读走进深层次,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延展。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秋爽斋晓翠堂上用餐,刘姥姥席问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有失文雅,但切合刘姥姥的农妇身份,想象刘姥姥席间的言行和当时周围人的反应,足见这个滑稽角色的自我轻贱和农村生活的辛酸。还有“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又惹得众人笑起来。尤其贾母笑得流出眼泪。哄得贾母开心,博得大家喜欢,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刘姥姥形象。

四、指导学生与名著文本积极对话。并指导学生掌握评点方法。

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体,高中学生之间虽有阅读能力的差异,但是都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因而必须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使作品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之中实现。同时学生作为读者会把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之中。从而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有待理解的内容是对话的一方,而读者的问题和对问题的理解是对话的另一方。对话的效果以读者是否对作品的意义有深入理解来评判。有人说,教师的任务是引导阅读者对具体作品产生交流,而评点就是实现对话交流的重要途径。

评点包括圈点和品评。学生在自主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文本中圈出疑难句子、点出关键词语、勾画出重点句段。这种圈点勾画的读书法能使读者阅读时心无旁骛,目的清晰,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品评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时在文本的空白处对文本进行简析评议,及时写出个人的认识、理解。若不及时评点,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就不容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这里的三言两语的评点,就能反映阅读时的思想和情感轨迹。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生自己主动钻研文本,体验文本传达的感情和思想内涵,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是值得品味的情节。香菱拜林黛玉为师。从老师黛玉角度看,林黛玉是一位热情大方、学术渊博、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在此回中,笔者指导学生勾画出黛玉传授写诗要领的文句,从而使学生领会到黛玉深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从学生香菱的角度看,香菱聪颖灵秀,至诚至纯,勤奋努力。香菱学诗堪称一个青春励志故事。笔者指导学生从薛宝钗眼中看香菱,这显然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宝钗先后说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是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由此,多数学生在文本中都能概括评点出香菱学诗经历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其中还有一些学生评点写道:“香菱乐学、善学、苦学,学习是一个艰苦磨砺的过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人提出困惑:香菱为什么如此爱诗呢?这种疑问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停留在内容情节的梳理上。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今天教育界和社会普遍重视和强調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下,《红楼梦》显然分量很重,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但是《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结构纷繁复杂、语言绚丽多姿,初读者往往会有雾里看花、水中看月的迷梦之感。只有教师多读、师生共读、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才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瑞士作家黑塞说:“经典常读常新。”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学生需要经常阅读,把书读薄,也把书读厚,增添新的思维认知和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香菱文学名著评点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从“香菱学诗”出发思考说进去与说开去
保准有人追
Back to the Classics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