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2017-03-04 14:45张喜徳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张喜徳

【摘 要】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二是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三是精辟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当前人类面临难题的若干思想精华;四是全面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用、功能;五是科学提出了对待不同国家、民族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方针。准确学习和掌握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内涵和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5—0031—11

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习近平在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坚实基础,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备要素,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是培育国民综合素质的思想前提,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必要途径,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家之宝。

习近平十分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仅是肯定、倡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培育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而且还是驾驶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能手,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大家。据笔者初步考证,仅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场合专门讲到和重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讲话多达25次,加上党的十八大前习近平重点和专门谈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截至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多达32次。①在上述报告、讲话、演讲中,习近平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宝贵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民族共同体利益、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呼应。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下述8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1]27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2]124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3]24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灵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4]155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4]158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豐厚滋养。”[4]260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指出:“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4]265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指出:要始终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极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4]158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指出:“丢掉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4]63,64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又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22,25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与基因。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155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160,161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163,164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170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25。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4]171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命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22,25因此,“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163-164同时,习近平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4]405“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

(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独特标识。习近平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基因,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国家、民族实力和形象的重要支撑和独特标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考察山东曲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前提条件,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决定的。”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4]106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我们今天不仅要坚定‘三个自信,也还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又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定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5因此,只有很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增强综合国力。

(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文化渊源。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兼爱非攻、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对亚洲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中国‘和文化”有力消除了“中国威胁论”,中国传统文化表明“中国人从骨子底里没有侵略别国的文化基因”。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世代世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4]264,266。

(七)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生存與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2]124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穷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5]3

(八)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及至全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艰难险阻,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正确认识和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各种困难、问题上,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有益借鉴,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不仅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此,2011年9月1日,习近平指出:“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2]245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这里是充满多样性区域,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演进,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应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全国人民”。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指出:“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5]22,2

二、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在理论上有大道,在修身上有大德,其当代价值十分珍贵。对其珍贵的当代价值,习近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一)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政治价值。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历史根据。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4]155-156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根基。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4]161-162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提出了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传统文化思想。

(二)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文化价值。中國当代文化价值问题,说到底就是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作用、展示独特魅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对此,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4]160-162

(三)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精神层面上讲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有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有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价值,就是使中国传统的这些精神内涵与当代精神培育养成相结合、相促进,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弘扬中国当代的精神世界。为此,习近平提出了弘扬当代中国精神的重任。2013年5月,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4]56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指出:“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64

(四)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道德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道德。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对于当代道德素质的培育、养成、提高,其价值不可低估、小视。为此,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口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的“主体”。[4]160-161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思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5]26

三、精辟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当前人类面临难题的若干思想精华

习近平主要从当代人、领导干部、对外关系3个层面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可供借鉴的思想精华。

从普通群众个人修养层面上看,早在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就指出: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他们提出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将其归纳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4]170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将其归纳为15个方面的思想内涵:一是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三是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四是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五是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六是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新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七是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八是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九是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十是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十一是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十二是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十三是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十四是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十五是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又将其归纳为12个方面思想内涵:“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内涵,习近平归纳为“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5]25-26

从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个人修养层面上看,习近平将领导干部可向传统文化中学习思想内涵归纳为7道:修身之道、廉政之道、天人之道、用人之道、法治之道、民本之道、义利之道。也有学者归纳为10道:修身之道、处事之道、用人之道、治兵之道、应急之道、廉政之道、执法之道、谋略之道、治国之道、天人之道。等等。

从国际关系对外交往层面上看,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践行正确义利观”基础上,2014年11月28-29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国际关系、对外关系的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四、全面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用、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作用、功能,说到底,就是教化作用、育人功能:一是教化人民,二是培养干部。习近平指出:“从某种角度上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4]169而这3个层面,说到底都需要人参与其中。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建设需要干部的领导和管理,需要人民的参与和配合;人民的生存与幸福,需要自身的规范与践行,需要干部的帮助与谋划。因此,可以说,教化人民和培养干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而培养干部说到底也是教化人民,因为干部是人民的一部分。对此,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

(一)关于教化人民,习近平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習近平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的命题。习近平至少5次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育人功能。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 [4]161;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164;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4]170;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5]3。

二是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化人民的具体内容:(1)提高认知能力。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体系。”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指出:“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2)树立远大理想。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4]39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4]49(3)养成美好品德。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4]405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4)培育精神力量。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40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4]158

(二)关于培养干部,习近平从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2]124-125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修养。2011年9月1日,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读点历史(这里的历史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笔者注),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2]244习近平指出:“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等等。”“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2]248-249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经受考验。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精神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2]249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政治报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2]299-300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的内涵、习近平所归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化功能的具体内容。

五、科学阐明了对待不同国家、民族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态度、方针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指引下,在党的有关方针原则政策基础上,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针、原则表达了更为鲜明、坚定的科学态度。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针、原则、态度上,习近平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习近平首次提出并明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科学命题。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首次提出和表述的这一命题,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态度的准确历史性总结与结论,而且还十分清晰、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它是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核心、精髓,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针。这就正确回答了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

二是讲清楚、阐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讲清楚、阐发好、挖掘好中国传统文化,分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粗、哪些是精,哪些是伪、哪些是真,哪些是陈、哪些是新。

首先,习近平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要“6个讲清楚”: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提出了要“4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4]155-156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考察山东曲阜的讲话中又一字不差地重申了上述“4个讲清楚”。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提出了要“2个讲清楚”:“要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164

其次,习近平提出要阐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又一次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106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再次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164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再次提出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26这实际上就正确回答了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三是要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然讲清楚了、阐发好了、挖掘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那么,全党全国人民当下和以后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此,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2]245,248,250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指出:“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敗、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299-300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4]160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164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明的主体。”这就正确回答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学习继承弘扬还是排斥抑制否定怎样对待的问题。

四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与精神作用,必须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此,习近平首先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4]162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指出:“鲁迅先生说,如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因此,“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艺术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杆之势。”“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5]6-7,26其次,习近平提出了要把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4]161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又一字不差的重提这一要求。[4]1062014年6月6日,习近平又对世界华侨华人社团提出要求:“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64这就正确回答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正面大力宣传、向外传播还是反面抵毁、阻碍向外传播的问题。

五是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鉴今的方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等,人们永远不会穷尽对人类自身、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说,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一定时代人们的认识及其成果总是会不完善、不完整、不完美,存在当时无法弥补、无法改变的局限性。前一辈人的局限由后一代人去弥补,后一代人的缺陷再由其后代去修补、去丰富、去发展。例如,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看,休谟的局限由康德去补充,康德的局限由黑格尔、费尔巴哈去解决,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局限由马克思、恩格斯来解决,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局限由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去解决,毛泽东的局限又由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解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终极真理,它的局限性将由以后历代人新的认识、新的理论去解决、去完善、去丰富、去发展,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对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毛泽东也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7]845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在当时就会存在局限、不足甚至是错误;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即使在当时人们认识的正确部分,有些认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陈旧、不合时宜而成为错误、糟粕。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存在自身认识上、理论上的种种局限、缺陷、不足甚至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持有科学、辩证的态度,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推陈出新的方针。上述所论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这一方针的认识论根源和理论根据。对此,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6]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鉴今这一科学辩证的态度、原则与方针,习近平在诸多不同场合、多个不同视角、多次进行了精辟的论证和阐述。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4]406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4]156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考察山东曲阜时指出:“对待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入研究,使其在新时代下发挥积极作用。” “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指出: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160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報告》时的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增强文化自信。”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又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此,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那种“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25,26这也就正确回答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针、原则问题。

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其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熏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石。正确学习掌握习近平中国传統文化观,深入学习、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有效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熏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释:

①这些报告和讲话按时间顺序为:(1)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2011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3)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4)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5)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6)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7)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8)2013年4月9日,习近平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9)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时的谈话;(10)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12)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在出访东盟国家前夕接受印尼、马来西亚等记者联合采访时的谈话;(13)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上的演说;(14)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5)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16)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7)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8)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9)2014年2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的话话;(20)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1)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的谈话;(22)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3)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4)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5)2014年5月4日(青年节)习近平在看望北京大学人文学院著名哲学家汤一介时的谈话;(26)2014年6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27)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28)2014年9月9日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的讲话;(29)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出访塔吉克斯坦在专机上与记者的谈话;(30)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31)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32)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式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9-25.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张海波】

猜你喜欢
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文化观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马克思文化观的多维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