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研究

2017-03-05 09:26
大医生 2017年8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急诊科风险管理

张 琪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

急诊科接受的患者多为发病情况危急、重症的患者,具有高风险的危险系数,影响着患者生命安全[1]。针对此类情况需要相关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疾病的风险评估判断,并及时制定相关抢救和治疗方案。因此,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在护理中极其重要。本文针对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做出以下调查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2月就诊于急诊科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55.32±5.72)岁,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就诊。经统计患有急性阑尾炎患者32例,宫外孕患者15例,急性心梗患者3例,同时排除患有其他重大疾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未予以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护理为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模式,对此分析风险管理实施内容。首先,相关部门查找急诊科护理制度中的不足和漏洞,重新制定护理管理制度。并在规章制度中对急诊科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一列举,让护理人员了解存在的风险,规范自我护理流程;其次,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其中包括抢救措施、专业知识和对患者的用药情况;最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帮助患者及时抢救同时,也要安抚家属情绪,避免医患关系出现矛盾。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护理予以风险管理措施后,对患者护理后调查、询问,总结患者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对比,常规患者满意度为84%,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比较分析[例(%)]

3 讨论与结论

急诊科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应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因此,在急诊科中的护理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同时也要具备敏锐洞察力和沟通等综合能力[2]。因急诊科接受病人多为急病、重病患者,就需要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协助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风险判断,并制定相关治疗措施。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第一,因急诊科护理任务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降低了整体护理质量,会在抢救护理过程中自身存在不足造成失误;第二,急诊科患者及家属心理极易焦躁,情绪不够稳定。如不及时沟通无法安慰患者和家属,易激化矛盾,影响医患关系;第三,急诊科为综合性科室,如护理流程不规范,没则引发护理操作中的失误。针对以上存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整改后,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培训、加强,提升了整体的护理质量,及时判断患者病情,降低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与此同时,针对急诊科存在的疾病风险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关的护理规章制度,让护理人员严格要求自身行为,提高自我护理技术,帮助主治医生第一时间制定抢救和治疗方案。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干预,也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稳定患者紧张心理,控制了家属激动情绪,缓解了医患关系,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

对本文所选的50例患者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在护理中实施,加强了服务质量同时,提高了患者护理后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武继莲.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1):155-156.

[2] 王晓梅.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1):235.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急诊科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