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03-06 21:26俞定国俞承杭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俞定国 俞承杭

摘要:文章以我校新媒体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校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包括基于“大工程”概念的課程体系建设,“课堂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四重螺旋上升”模式的实践实训体系构建,以及虚实结合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新媒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44-02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卓越计划”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和各行业的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培养[2]。“卓越计划”启动以来,约190多所大学被列为“卓越计划”试点大学[1]。在试点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3],尤其在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工程素质教育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尤为突出。文章将以我校新媒体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探讨应用型、地方院校在面向“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实践及效果。

一、存在问题分析

我校是以艺术和人文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技术学科相对较弱,工程素质的教育理念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环境及条件与综合性大学、一般工科院校相距甚远。另外,由于新媒体产业横跨广电、通信、计算机及软件等诸多领域,它既需要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数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也需要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科人才,还要有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懂得新媒体企业管理的经营策划人才,在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具有高度的复合性[4]。对比“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要求,我院原有的新媒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不清晰;(2)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松散;(3)课程体系与工程素质教育不协调;(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备;(5)教学模式及培养途径与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不适应。

二、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

“卓越计划”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要从重视学科知识的层面转换到重视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扭转工程类本科学生基础很强、实践能力很弱、创新能力很差的畸形状态。在此背景下,我院结合“卓越计划”的标准要求和行业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等,对新媒体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构建新媒体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树立“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专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潜质,在本专业的某一工程应用或工程开发方向(技能)上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做好准备;多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文素养,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2)建立“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4年规划为“2+1+1”模式,即2年基础能力培养,1年专业技能强化,1年工程能力强化。2年基础能力培养是指在学生入学头2年完成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包括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1年专业能力强化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质和兴趣,选择某一专业技能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1年工程能力强化是指大学最后一年,进入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进行工程项目实战演练,进行完整的工程素质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

2.设计基于“大工程”概念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大工程”教育观,“大工程”认为,工程师在社会上的基本作用是综合性的,工程师的任务是构造整体。因此,仅仅掌握工程技术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工程技术加上与工程相关的组织管理、金融成本、公共关系、环境生态等复杂的背景因素,这就构成了“大工程”[5]。针对传统工程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三段论模式的课程组织体系缺点,借鉴“大工程”教育理念,面向“卓越计划”需求,我院对新媒体工程师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对相应的课程体系也进行了调整,设计了“宽平台+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平台”即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程,按计算机大类开设基础课程。“活模块”即灵活多变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数字互动技术模块、游戏设计开发模块、Web应用开发模块,要求学生在大三时必修一个专业方向模块,以达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3.构建“四重螺旋上升”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卓越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实践教育体系及模式,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其在实践教学中融会贯通,需要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或取舍,并将各实践环节串联起来,综合建设,提供完备的实践实训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我院提出了建设以案例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实训方式,建立“课堂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四重螺旋上升”模式的实践体系建设[6]。

4.建立虚实结合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完善学生实践实训环境。“卓越计划”的一大特色就是要求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学生有一年时间参与企业行业的工程实践。

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我院在原有实践基地基础上,建立了虚实结合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虚平台是指网络虚拟学习、实训平台,实平台是指具体的校企合作项目。在具体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上,采用“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新媒体企业所拥有的工程案例和运营管理经验,以及国内外著名IT培训机构的实训项目;“送出去”就是根据项目实际,把学生送到相关企业,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实训时间分散在各学年的短学期,以及第四学年的集中实训阶段。网络虚拟实训平台是依托浙江省动画与数字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辅以课堂实验材料、课程设计材料和毕业设计材料等,并引进国内外著名IT培训机构的项目实训案例,运用云学习平台搭建起来的网络学习、实践训练空间。

5.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工程教育是以工程技术科学为学科基础,力求培养善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合格工程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及全球性[7]。这就需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演绎性、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研究型、实践型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开展创新计划项目;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和教师工作室,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接受工程项目研究的锻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申请学生科研项目,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氛围及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践效果分析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照“卓越计划”要求,我院对新媒体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大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得到加强,项目开发能力提高。从近三年的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分析,设计开发的游戏和Web应用系统的架构设计和系统功能结构设计更加完备,实用性明显增强;(2)学生的综合实践及其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近三年来,我院共有34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2013至2015三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累计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3)学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提高。毕业生更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质量明顯高于往届,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810178.htm,201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林建.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4.

[4]王虎,严三九.上海市数字电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J].电视研究,2008,(1):65-670.

[5]朱泓,李志义,刘志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6]俞定国,俞承杭.“四层螺旋上升”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4,(24):133-135

[7]许晓东,卞良.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43-49.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