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化生活》课融入中国梦与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探析

2017-03-06 23:57周宝珠陈新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中国梦文化自信

周宝珠 陈新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和文化自信等重要论述。然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高中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主体作用。在高中《文化生活》课中融入中国梦、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是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本文论述了中国梦与文化自信融入到《文化生活》课的意义,并分析了几种融入路径,以提升《文化生活》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文化生活》;中国梦;文化自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77-02

一、中国梦、文化自信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阐述,他郑重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而文化的根基,就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体现的不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是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里,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驱力和支撑力。

二、中国梦与文化自信融入《文化生活》课的重要意义

1.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二是文化的软实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已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百姓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思想活跃,利益与见解的多元性日益明显,精神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似乎与其经济飞速发展不相称。因此现在,我们亟需提升精神力量,即要增强文化自信,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为此,把中国梦、文化自信等时代话题融入《文化生活》课程、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滋养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高中生处于从少年到成年过渡期,处于正在走向成熟、可塑性最佳的时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而学校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主体作用。因而,在《文化生活》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融入中国梦、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引导学生把个体的成才梦融入到中国梦之中,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

3.符合高中《文化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新增设了《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内容。《文化生活》教材主编朱明光先生对本课程是这样定性的:《文化生活》是一门以学生熟知的文化现象为依托,以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文化参与能力为旨归,以提高学生文化鉴别、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为目的,引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注入中国梦、文化自信等文化热词和文化现象,讲深、讲透本课程,从而实现《文化生活》课程目标。

三、高中《文化生活》课融入中国梦与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的路径选择

1.丰富教材内容。纵观《文化生活》一书,处处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文化自信等内容相契合,“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中国梦的内涵要义,同时,也都需要树立文化自信。要提高《文化生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把中国梦、文化自信等重要论述应用到教学之中。比如,《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塑造人生”,可结合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集文化竞争力”,补充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可补充我国历史进程中文化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事例,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可结合近年来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中华文化”等热点,引导学生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等等。通过丰富教材内容,使主流思想和教学结合,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增强《文化生活》课的教学实效。

2.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运用合作探究教学。如在《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授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让学生课前通过信息网络搜集有关“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梦的各种素材,在课堂上开展“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梦·我的梦的探究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的深度互动。

(2)借助于情景教学。“中国梦”、“文化自信”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共鸣效果,是开展情景教学的完美素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再现”老一辈如何追求梦想,如何实现梦想等情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唤起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热情。

(3)采用生活化教学。《文化生活》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并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课堂里领悟到的《文化生活》课的精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教学中应多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3.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高中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等各种校外实践教学,来进一步提升中国梦、文化自信内容融入《文化生活》课程的实效性。例如,讲《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了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验千千万万老百姓的中国梦;又如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了解革命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的努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加强文化知识学习,不断增长才干,真正成为中国梦的主动践行者。

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一以贯之地渗透中国梦教育、文化自信理念教育,使其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隐性课程,感染和渗透着学生。这种感染和渗透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2]习近平.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7-01.

[3]徐伟铭.“中国梦”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意义与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30-31.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中国梦文化自信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