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多元文本资源的语文课堂

2017-03-07 13:49于伟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本真语文课堂

于伟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多维的课程意识,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出发,将语文教材用新、用宽,在课堂上实施多元文本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历程变得更加深远。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元文本资源;本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厘清:多元文本资源的课堂的本真

(一)多元文本资源的课堂的现状

在语文教材中,学生学习的资源是有限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学校现有资源,教学资源意识较为薄弱。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化教材,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忽视与文本相关联的更多元的课程资源,经常会导致教学成为碎片化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多元文本资源的课堂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教科书就是例子,为了更有效地学习,体会文本的内涵,课前开发挖掘和融合不同的文本内容,延伸丰富、多元的课外课程资源。将教科书用宽、用厚,让教科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三)多元文本资源的课堂的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不局限于语文教材,而是以教材为重心,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多角度、多途径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将课程资源由单一转化成多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更丰实、更立体。

二、探寻:多元文本资源的课堂的策略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老师的眼界必须与教材、学生及自己相融合,将语文课程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实施文本资源。向作者、写作背景、作品人物、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各个领域拓展、延伸,这样积极地开发与利用,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最大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满足学生的需要。

通过发现和利用拓展的相关文本资源,我們可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把文本“读厚”“读广。文本的扩充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白,与课文内容相互照应、补充。课堂上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厚实了语言的底蕴,鲜活了语文的课堂。

(一)文前铺垫:基础生活资源奠基

学生已获得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及课前预习或收集的资料所得的资源。这些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在执教四年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文本,体悟文本的内涵,课前开发和挖掘了与文本融合的课程资源,如:地震、白血病、骨髓移植等资料。以罗曼·罗兰的名言引出谈话的主题——爱,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爱或给予别人的爱。因为爱是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话题,因为爱是孩子们喜欢的情感。之后,当孩子们还沉浸在体会自己经历过的爱的幸福时,用一句“爱还能超越高山和大海”来引出课题,将生活资源引申到文本教学,语文源于生活,要尊重孩子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积累。

(二)文中填充:课外文本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目标进行整合。

(1)有关作者的“教学资源”,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作者简介、生平介绍、学术贡献,传记文学等。如三年级法布尔《蜜蜂》在教学设计时,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文本,体悟文本的内涵,课前开发和挖掘了与文本融合的课程资源。先以故事导入《法布尔观察蚂蚁和螳螂的故事》。这个男孩就是“法布尔”,然后是作者法布尔简介。通过对作者法布尔的介绍,了解到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为理解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奠定了基石,也使作者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2)有关作品人物的“教学资源”,使教育意义更丰厚

抓住文章作者和作品人物(文学传记、照片、生平介绍等)与文本相整合。三年级《画杨桃》通过父亲的叮嘱、老师的教诲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为了升华主题,在教学总结时介绍作者岑桑及他获得的文学成就。并引用了多年以后作者采访岑桑时,他谈到父亲、老师对他的影响。他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学生通过这一资源的介入,更加体会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的一生产生的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的感悟更丰厚。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使语言更丰美

课堂教学抓住有关本文结构、语言、感情、写法的分析文字等。如执教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以精练的文字进行了描述。文本只是一个载体,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丰富文本信息——《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及李大钊《圆明园故址》,建构教材,打破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白,并使文本内容相互照应,从而进一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爱国感情得以升华。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文本资源的拓展,让学生更进一步对语言精妙之处的感悟更丰美。

(4)与教材主题相融合的“教学资源”

如在学习法布尔的《蜜蜂》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然后和学生一起追随法布尔的脚步,一起探索了另外两篇课外阅读,法布尔写的《猫》和《红蚂蚁》。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现猫是靠着辨认方向,红蚂蚁是靠着超强的记忆力找到回家的路。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课内阅读更丰富。

其他可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生活在非地震带上的孩子们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缺乏具体直观的感受。我利用1999年台湾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情境导入,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那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数字,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海峡另一端生病的小钱作铺垫,使文本内容的理解更丰实。

教科书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资源,它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大量的使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但要细读素材性资源,合理取舍,不能舍本求源。

(三)文后拓展:课外文本课程资源延伸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们学习语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执教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时,学生们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创编故事体会到民间故事具有口耳相传、富有幻想、情节夸张等特点。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学当中的一块瑰宝,从远古时开始起开始流传。引导同学们课后阅读《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同学们带着对民间故事的敬畏和感知再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就会在较短时间,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这种课外文本资源的延伸,在提高阅读“量”的同时,也会提高阅读的“质”。切实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多维的课程意识,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出发,将语文教材用新、用宽,在课堂上实施多元文本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历程变得更加深远。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本真语文课堂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本真
探寻本真,求索钩沉——辛亥革命前夕音乐教育的行为哲学与历史反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