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评教方法、问题及对策

2017-03-07 08:06陈清华靳华伟朱增宝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21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教学技能课堂管理

陈清华+靳华伟+朱增宝

摘 要 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学生评教方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分析。发现课堂管理、课程结束时间段、教师对所教课程熟悉度和教學过程连续性等因素,均会对学生评教带来影响。针对此,提出用提问代替点名、采用课程结束测评制、稳定课程教学团队和严格管理教学过程等对策,并以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实践。

关键词 学生评教;课堂管理;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10-03

1 前言

自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对教育要进行评价以来,学生评教一直作为教学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被大部分高校广泛采用,并在教师考核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学生评教对于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对其的质疑也从未消失,对学生评教方法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价值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方兴未艾。相关学者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1-2]、现象分析[3]和对策[4-5]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但大多仍是较为笼统的理论和政策性分析,缺乏更为具体的指导性策略和实践经验。如何更好地实施学生评教,克服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积极作用,仍有研究的必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和专业管理经验,对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2 评教方法及问题分析

学生评教是否能够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关键在于评教指标体系设计是否科学,这也是目前有关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高校评教指标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几个大的方面,指标权重定义方面则各不相同。实际上在评教指标较多的情况下,很难合理地给出明确的权重。针对此,有学者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6]和模糊综合评判法[7]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参照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结合实际情况及调研分析,制定了适用于自身校情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避免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能够较为直观地评价教师教学过程和质量。各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教学内容(0.15)、教学技能(0.15)、教学方法(0.15)、教学手段(0.25)、教学效果(0.30)。其中,教学手段通过语言能力和板书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学效果则包括课堂秩序和氛围、作业和课后辅导两个二级指标(课程秩序和氛围可最为直观地表现教学效果,较为关键;作业和课后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也设定了较大权重)。

总体上来说,自实施学生评教以来,对于提升教师授课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往往出现个别教师的学生测评结果与同行教师评价差别过大,以及部分教师测评成绩波动明显等。表1所示为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名教师2013—2015学年度学生测评成绩。2013学年度上下学期参评人数分别为952人和987人;2014学年度分别为952人和987人;2015学年度分别为960人和1032人。

由表1可以看出,1号、3号和7号教师测评成绩相对平稳,其中前两位教师在学生和同行教师中口碑均较好,教学工作出众;而7号教师科研水平较强,台风和气质较好,教学能力较为均衡,测评名次一直处于中上等。这3名教师的学生测评和同行评价基本一致,说明了学生测评结果的客观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余几位教师的测评成绩在3个学年中均出现明显波动。其中2号教师最好名次为第11名,最差为第461名;4号教师最好为第3名,而最差则为第989名;8号教师最好和最差名次也相差780位之多。

经与相关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结合课程安排分析表明,测评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师点名较多,课堂管理严格。点名一直被认为是控制学生出勤率的有效手段,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均不喜欢点名太多的教师。同时,在态度和蔼、管理相对宽松的教师和对于课堂管理较为严格的教师之间,学生更喜欢前者。

2)课程结束时间段因素。目前,安徽理工大学通常在学期后半段(13~14周)测评,而每学期均有部分前半段结束的课程(8~10周)。调查表明,课程结束一两个月后,很多学生已记不清上课过程,甚至有学生到课程结束都不知道教师姓什么,这种情况下只能凭感觉随意打分,自然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考试结果往往给学生测评带来一定的影响。调查表明,课程考试抓补考较多的教师往往测评结果较差,而抓得较少或不抓补考的教师则相对较好。

3)教师对所教课程熟悉程度。如8号教师一直较为擅长流体力学、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但2013学年第二学期,由于教学任务安排需要,担任了4个自然班机械三维CAD课程的教学。由于该课实践操作性强于理论性,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测评成绩明显下降。4号教师则更为明显。他在担任教师前在煤矿机电管理与维修部门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矿山机械实践经验,但理论功底稍显欠缺。在2014学年度和2015学年度上学期,他均担任矿山机械任课教师,学生反响较好,测评名次分别为全校第3名和第53

名;但担任其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和控制工程等,效果不佳,测评名次明显下降。

4)其他因素。在教学经验、课程熟悉程度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均不存在明显问题的情况下,是否经常调课、教学态度以及学生对所在班级所有教师的相互对比,也会影响测评结果。较为明显的是5号教师,在2013学年度和2014学年度测评结果均较好,由于其一直担任矿山机械和机械三维CAD两门课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和课程熟悉度较好,课堂教学纪律松弛有度,学生测评成绩一直较好;但2015学年度由于个人进修因素,经常调课且教学认真程度下降,测评名次明显下降。

3 对策探讨

学生评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但同样存在较多问题,造成部分教师对学生测评结果的认可度并不高[3]。在没有更科学合理的评教手段的情况下,亟待有针对性地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作用,同时提升教师认可度。

1)改变考勤方式,加强课堂交流。点名的初衷是防止学生逃课,但枯燥地按照花名册逐个点名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造成遵守纪律学生的不满。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交流,多提问,通过随机抽查回答问题的方式,可达到变向点名的目的,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不会太过生硬。

2)改变统一时间段测评方式。目前的测评方式通常安排在学期后半段集中进行,对于前半学期就已早早结束的课程,等一个多月后开始测评时,部分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可能已对教师印象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随意给分,测评结果自然难以保证客观性。针对此,可考虑课程结束和考试前即组织学生进行测评,学期末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整理分析。

3)根据各教师特长,有目标性地培养各课程骨干教师,形成固定的教学团队,避免随意调整教学任务和任课教师。借助精品课程、教学研究项目或其他教学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支持课程体系建设,打造稳定性好、专业素养强的教学队伍。

4)严格教学过程管理,避免随意调课或调课不补的现象,如因个人或工作问题无法专心完成教学任务,应及时与单位沟通调整任课教师,避免疲于应付造成影响教学的情况。优化任课教师组合,避免出现师资力量不均衡,班级授课教师整体过强或过弱的情况。

基于上述对策,笔者自2015学年度以车辆工程专业为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部分改革。首先,在上课过程中加强课堂提问环节,改变对照花名册逐个点名的考勤方法,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增强了师生互动,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组建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培养骨干教师,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最后,严格调课管理制度,要求教师调课的同时明确补课时间、地点,并抽查补课落实情况。

而对于测评过程实施,由于目前学校尚未实施提前测评制度(仍集中在后半学期进行),笔者在2015学年度两个学期选取车辆专业2个班,将测评指标做成调查问卷形式,课程结束即发给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测评。与学院教学督导组测评结果和学校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采取提前测评方式的结果与督导组测评结果基本一致,有效避免了因考试和时间安排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4 结束语

当前,学生评教是否合理和如何实施,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之一,在短期内没有更科学合理手段的情况下,如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虽可为实施评教提供工具,但如何用好则更为重要。要使学生评教真正为教学管理提供助力,需对学生评教影响因素、控制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笔者結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对学生评教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为评教指标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颖彤.高校学生评教的非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96-98.

[2]李丹,刘冰,马微,等.高校学生评教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697-701.

[3]张艳艳,赵忠.高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认可与需求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6):70-76.

[4]赵杰.基于学生评教影响因素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72-74.

[5]瞿大中,陈国瑞.对学生测评教师教学质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4(8):4-5.

[6]折文焕,赵忠.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样本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5(3):64-68.

[7]夏晓旭,黄健全.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多维学生评教指标体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6-20.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教学技能课堂管理
微课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
关于民办高等学校学生评教可靠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