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2017-03-07 09:20顾永刚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竹笛作用

顾永刚

【摘 要】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从古至今,竹笛以它特有的音乐文化特征,在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戏曲音乐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多年来,广泛运用于中国戏曲表演的伴奏中。

【关键词】竹笛;戏曲表演;作用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標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69-02

中国竹笛音色优美、音域宽广、特色鲜明,广泛流传于我国各民族地区。它是我国极富民族色彩、表现力尤为丰富的吹奏乐器。从宋代到明清以来,笛子已成为多种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近年来现代西洋乐器不断地融入我国戏曲乐队之中,但是竹笛在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作用与效果日益明显,风格与特色不可替代,是中国戏曲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一、竹笛在中国戏曲中的使用及其流派

竹笛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的两支横笛,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年前的骨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公元前168年)的出土文物中,发现横吹笛两支,这些文物的出土和考证都有力地证明竹笛历史的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笛就应用于乐舞中,在汉代用于鼓吹乐。据《乐书》记载,竹笛贴膜始于唐代,笛膜的使用使竹笛音色更加优美。唐朝歌舞盛行,竹笛也极盛一时,宋代到明清时期,笛子已经成为了江南丝竹、十番锣鼓,苏南吹打等许多乐种中的主奏乐器,并在许多戏曲、说唱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中广泛使用。

竹笛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同步发展。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下,竹笛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充分展示了它的艺术魅力。与所有民族乐器一样,由于受各地区民间歌曲、民间戏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各种民族音乐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竹笛形成了“南派”和“北派”两大派别。“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派”的梆笛(主要以伴奏梆子戏得名)音色明亮、高亢,演奏时手指和舌头技艺花哨,具有活泼轻快、刚健豪放的特点,风趣、活泼,即民间所说“挑尖音耍花字”。“北派”的演奏风格粗犷豪迈,多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具有鲜明的北方音乐特征。南派的曲笛(以伴奏昆曲得名)音色柔美、淳厚丰满,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和音色力度的变化等,善于表现古朴、含蓄、柔润、婉约的风格,极具南方特色。常用颤、叠、赠、打等技巧。“南派”与“北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成为中国竹笛艺术的主要派别。

二、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一)烘托气氛,陈述旋律。由于竹笛音色高亢、明亮、淳厚、秀丽等特点,在中国戏曲中常常用于音乐引子,陈述主旋律,烘托背景。

例如,黄梅戏《女驸马》中,“谁料皇榜中状元”前奏的音乐是以笛子、高胡、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一开始在领奏引子时,竹笛的音色飘于乐队音响之上,在引出黄梅戏音调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喜庆气氛,很容易将人们带入舞台表演情境中。

笛子演奏家简广义在1974年以晋北的“二人台”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山村迎亲人》,乐曲开始用欢快的节奏加上吐音,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线表现出公社社员欢迎人民子弟兵,子弟兵热爱人民的热烈欢快、喜气洋洋的生动场面。

竹笛在剧中也用于衬托剧中的人物情感。如越剧《红楼梦》剧中“金玉良缘”那场戏,运用梆笛轻灵跳跃的吐音、热烈爆发的颤音、流畅如水的历音等技巧,使音乐更具生动性。加入笛子技巧后的音乐,把剧中主人翁贾宝玉娶亲时的场景和其成亲时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托保唱腔,平衡曲调。中国有300多种戏种,唱腔是其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主要特征。任何形式的伴奏是戏曲唱腔的最有力的发挥和支撑,对唱腔起着烘托和美化等作用。竹笛也不例外,它始终是为唱腔服务。因此托保唱腔,平衡曲调也是竹笛伴奏的主要任务。

在现代戏《红灯记》刑场斗争中,李玉和唱腔【淮调】:“党教儿做一个钢强铁汉,不屈不挠斗敌顽,儿受刑不怕浑身筋骨断,儿坐牢不怕把牢底来坐穿,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配合这段唱腔,选用饱满的中音竹笛演奏,激越清亮,慷慨激昂,将李玉和这个忠诚党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淮剧《柳燕娘·眺望对岸思江郎》一段拉调,用曲笛演奏,委婉深切地表达了主人翁心绪万千,对江郎的思念和愁绪。

黄梅戏唱腔总体属于下行音阶式,但有时以大二度、小三度级进往上或往下挑一下,注意“腔尾切分”。黄梅戏唱腔是以“宫”、“徽”两调式转换(男宫女徽),形成纯五度相差演唱。其中“花(女)腔”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去上换乙”、“掐工添凡”、“暂转调”、“调式交替”的作曲手法。针对这种调式快速灵活的变化,竹笛演奏者必须掌握同筒音作5、筒音作2和筒音作1的指法,以便能及时应和上唱腔,自然地转调、离调,更好地烘托唱腔。

可见,情绪和节奏不同,竹笛的选择也不同,运用不同的竹笛音色和演奏风格,完全能诠释了截然不同的舞台情景和艺术形象。

(三)节奏把控,烘托剧情。竹笛的伴奏也往往能配合人物行为,呈现人物内心的世界,随剧情发展和节奏律动,烘托整个剧情。

如秦腔《清风亭》“盼子”一场,儿子的出走令二位老人焦虑不安,出门寻子。这一段曲,作者用了4/4的节拍,用曲笛演奏慢速而又低沉的旋律,表现人物低沉、焦虑、期盼、揪心的复杂情绪。

如眉户剧《漂来的媳妇》“洞房”一场,一对新人为救人而成婚,洞房之夜,心情错综复杂,长夜漫漫,不知几时明。而经过一番互倾心声,终得雨过天晴。此时一声清亮的笛声响起,梆笛演奏出一段悠扬明丽的旋律,将弥漫整夜的乌云驱散,迎来了旭日东升。碗碗腔缠绵柔和,优雅动听,用笛子伴奏,恰恰能突出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特点。

(四)穿插填补,锦上添花。在戏曲表演的有些特定环境下,配上由特殊笛子演奏的音乐,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如越剧中《天道正义之杀庙》,曲笛那低沉浑厚的音色,运用笛子中的滑音技巧,加上比较强烈的气振音效果,使乐句如诉似泣,更加生动,再配上凄凉悲愤的旋律与破庙中荒凉萧条的气氛,秦香莲母子三人茫然无助的落寞情景,韩琪奉陈世美之命追杀秦香莲时的忐忑心情丝丝入扣,把剧情推向高潮,把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淮海戏《秋月》中第四场狂奔一段,用闷笛的独特音色演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秋月杀人后感觉到恐慌,害怕的心理。

豫剧《朝阳沟》中银环“下山”的唱段“人也留来地也留”,主要表达银环思想动摇,决定离开山沟回城市的情感波动。银环在紧锣密鼓的节奏中边唱边急走,突然一个明亮的竹笛引子响起,银环触景生情,很自然地激发起对朝阳沟一草一木的热爱,使银环对朝阳沟又难舍难分。

中国竹笛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中的瑰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戏曲艺术的繁荣,竹笛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竹笛让中国戏曲更具独特性、民族性和声腔化等特征,是中国戏曲表演中不可割舍的元素,也让中国戏曲艺术更加灿烂,更加耀眼夺目。

参考文献:

[1]朱为社.竹笛在淮剧音乐伴奏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10(3).

[2]陈明.浅谈黄梅戏伴奏音乐中的竹笛演奏[J].青春岁月,2012(10).

[3]席育民.笛子在秦腔伴奏中的作用[J].当代戏剧,2012(3).

[4]郭梦.论南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与技巧[J].音乐时空,2012(5).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竹笛作用
My Mother
我的坚守
竹笛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