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领导决策的思路取向

2017-03-07 12:17李素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领导者利益决策

李素艳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领导科学·

转型期领导决策的思路取向

李素艳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领导决策涵盖领导活动的诸多方面,是衡量领导者领导水平的主要标准。在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推动“四个全面”落地生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领导者在坚持领导决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在加强理论武装,指引决策;平衡多元利益,公平决策;分解改革战略,渐进决策;快速控制危机,超常决策;提升思维品质,辩证决策等方面下功夫。

转型期;领导决策;领导者

领导决策是领导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涵盖领导活动的诸多方面。无论是组织管理、选才用人,还是沟通协调,都需要领导制定正确的决策来实现既定目标。没有决策,就无所谓领导。不仅如此,决策还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始终。可以说,领导活动的过程就是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因此,领导水平首先表现在决策水平上。领导决策是衡量领导者领导水平的主要标淮,是领导水平的全面体现。在领导决策中,要坚持重视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思想方法、坚实的信息基础、严格的决策程序、完善的决策机制、广泛的民主参与(专家咨询、群众参与以及领导班子民主决策)等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推动“四个全面”落地生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领导者在坚持领导决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理论武装,指引决策

决策是目的明确的活动。领导决策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策,必须确保其鲜明的政治价值性,这是领导决策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首要价值因素。

不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术决策,不论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不论是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还是风险决策,不论是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各项政策的完善,等等,都需要领导在决策中把握方向和目标。而领导者对决策目标方向的把握离不开对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对领导者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有了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是我们做好包括决策在内的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只有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领导者才能在领导决策中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决策形势下坚持正确的决策方向和目标,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引。离开这些理论的指导,领导决策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和轨道,走上歪路、邪路、不归路。

二、平衡多元利益,公平决策

领导决策往往是组织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事业的突飞猛进,利益主体前所未有地日益多样化。即使在同一阶级、同一阶层内部,每个主体的具体利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各方利益主体都期望在领导决策中,也就是在新一轮的利益格局构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大大增加了不同利益主体发生摩擦和矛盾的几率。领导决策最终往往是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相互碰撞、利益各方相互博弈的结果,难以做到“零冲突”。因此,领导者在决策中要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公正公平地决策。

(一)建立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表达是决策的基础。[1]领导决策是在一定利益表达基础上的决策,只有通过多元利益主体充分的利益表达,才能使其利益诉求反映在决策参与程序中,从而使最终的决策既可以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可以保护少数人的正当利益,保证了决策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当然,决策中又不能迷信人数的多少、声音的高低,即便对大多群体有利的决策,领导者也要充分听取受其不利影响的少数人意见,争取实现共存与共赢。

(二)建立利益综合机制

原生态的民意是一盘散沙,决策时需要将各分散的利益主体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归纳、概括、提炼、总结和分析。在利益平均化的格局下,将相差无几的利益表达整合成为整体的、全面的利益要求,对那些有一定差异的利益诉求,要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和解决方案的最大公约数,并使之与社会主导性群体的利益要求紧密结合,进而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或政策予以满足。

(三)建立利益采纳机制

只有社会公众自己的意志与利益得到了合理的体现,其意见真正为决策者所接纳或采纳,才能提高社会公众对领导决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社会公众在接受和执行决策时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决策才能最终落地生根。

(四)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使受益方反哺利益受损方或向利益受损方进行其他利益倾斜的政策措施,对那些在领导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利益牺牲者、弱势群体或受损方实施利益补偿。

三、分解改革战略,渐进决策

领导决策往往是战略性的,目标宏大。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事业,涉及面广,任务多,难度大。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在一系列子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逐步得以完成。

(一)对改革决策目标进行分解

无论是制定改革决策还是执行改革决策,其目标往往都是较为重大的、抽象的、攸关各方利益的,需要领导者将总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子目标。对目标进行分解可以使一些利益相关者反对或加入反对者联盟的动机相应减小,降低决策中人为反对的阻力,使决策能够避免一定程度上的风险和损失。目标分解是领导者赢得决策主动权的最佳工具之一。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是通过分解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来实现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个阶段性目标。

(二)由易到难,渐进式进行决策

领导决策一般要从难度不大、风险较小、比较确定的事情做起,所以应尽量优先出台那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然后循序渐进,逐步解决更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我国30多年的改革就是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由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成功地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的。

(三)重大改革决策要先行试点

依靠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甚至通过“试错”进行决策的调适,再逐步推广,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改革的稳步前进,最终获得成功。

(四)决策执行中要进行追踪

领导决策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决策失误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下去,还要对决策目标或方案作出根本性修正。

目标分解和渐进决策稳扎稳打,不致于太过冒险,即使出现问题或发生了错误,也便于将错误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而最终却达到“积少成多”、“稳中求变”[2]的改革目标。美国二战时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在不改变社会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渐进式的成功改革。渐进决策并不否定局部或部分地采取激进式决策模式,并不否定当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要对以往政策提出彻底改变,进而采用剧变式的决策方法。领导者要根据组织和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时机与地点的客观情况,灵活地运用决策模式和方法。

四、快速控制危机,超常决策

目前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地聚集交织,各类风险不断增加,各种危机频繁发生,领导者必须善于对危机进行超常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一)积极主动地面对危机

态度决定一切。危机往往会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和破坏,无论危机爆发时情况是否明朗、什么原因、多大规模、有无对策,都应当态度积极地去面对,给外界展示出一个积极负责和担当的良好形象。一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道歉,抢占道德制高点。任何危机都裹携着道德的审判,领导者一旦陷入危机,马上就处于道德的低洼地带,就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只有快速诚恳地向利益相关者或公众道歉,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才能走出道德洼地,重拾公众的信任,才有资格和公众对话,采取稳妥的应对措施。二要以积极的态度发布信息,抢占信息高点,引导舆论。领导者要快速及时地通过权威媒体如实地向公众发布危机信息,避免谣言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公众恐慌。即使危机原因不明也要及时发布事实信息,事实如若不明,要用表态来填补信息的真空,即使没有结论也要有态度。美国911事件后布什总统在不知道死伤人数、不知道谁对袭击负责的情况下就发表了讲话,此时仅仅是恐怖主义袭击40分钟后。对外发布信息还要统一口径,保证信息的准确一致,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二)快速科学地处置,控制危机蔓延

在决断中要遵循从贤不从众、虑忧不虑喜的原则,快速控制危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一要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定性。定性时既不能过度更不能不足,要根据所判断出的性质采取相应措施。判断如若有误,要么就会难以控制住危机,要么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浪费。二要明确危机事件的重点。要抓住利益相关者、事件的瓶颈等各层面各环节中的重点作为问题解决的切入点。三要责任到人。将具体的工作进行分工协作,避免大家都负责最后大家都不负责、责任难以追究问题的出现。四要措施得力。[3]反应迟钝、优柔寡断,没有措施或措施不力可能会丧失处置的最好机会或事与愿违,造成更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三)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这是应急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高扬,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制也不可逆转。应急决策的整个过程及各个层面都要坚守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生命先于一切、生命重于一切的原则,全力抢救幸存者、快速寻找失踪者、积极保护救援者、善待安抚受害者、妥善处置遇难者。

五、提升思维品质,辩证决策

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将直接影响决策的效果。面对艰巨的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的任务,领导决策的复杂性比过去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急需领导者有较好的决策思维品质,确立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辩证决策。

(一)要有系统辩证的思维品质

决策中要始终坚持把相关决策的各要素放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系统之中。一要把决策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或整体。二要认同决策理念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和系统内外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三要从对象整体性出发,先综合、后分析,然后再形成一个新层次的综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都充分体现了系统辩证的思维品质。

(二)要有战略辩证的思维品质

战略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高级形式。[4]领导者在决策中,要以战略家的眼光着眼于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问题,审时度势,统筹兼顾,从总体上抓住事物变化的关键性环节和发展趋向。要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5]战略思维的目的在于把握长远、把握全局、把握整体和根本,追求全局和长远的整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等就是这样的决策。

(三)要有创新辩证的思维品质

领导者在决策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敢于打破权威、打破条条框框,善于从传统方法中创造出新的形式,也要敢于运用新的方法,从而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创意。此外,还要善于把握工作的连续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既不能为了所谓的决策创新而忘记了继承的连续性,也不能因为要继承传统而忽视了创新。要坚持创新与继承二者间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就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四)要有底线辩证的思维品质

底线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前瞻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当前形势下,领导者要积极管控风险、管控分歧、防守底线,在决策中要做到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

(五)要有历史辩证的思维品质

领导决策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又要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要将决策问题纳入到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基础上进行的辩证决策。

[1]王松,孙力.经济利益多元化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J].政治学研究,1996,(01):39.

[2]岑晓芳.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决策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04):20.

[3]刘兰芬.领导科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2.

[4]许达哲.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N].学习时报,2006-12-04.

[5]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EB/OL].(2016-02-18). http://theory.gmw.cn/2016-02/18/content_18928065_6.htm

责任编辑:吴艳春

Trains of Thought in Decision Making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Li Shuyan
(Party Schoo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f China,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

Decision making is the standard for measuring leadership,which covers several aspects of leading activities.Und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which includes transform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societ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our Comprehensiveconstruction,apart from adher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adership,leaders should also do the following aspects:guiding the decision making by scientific theories;balancing multiple interests to make fair decision;decomposing strategy of reform to make progressive decision;controllingcrisisrapidly to make extraordinarydecision;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inking to make dialectical decision.

transformation period;decision making;leader

C934

A

1671-1262(2017)02-0044-04

2017-03-13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纠错制度研究”(15BZZ070)阶段性成果,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决策纠错制度研究”(14D068)阶段性成果

李素艳,女,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领导科学、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领导者利益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