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探讨

2017-03-07 12:17谢素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民职业

谢素艳

(大连社会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13)

·观察与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探讨

谢素艳

(大连社会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13)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保障。本文在简述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及培养意义基础上,结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效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途径

有效实施精准扶贫,实现低收入人口精准脱贫,“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能力、素质较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越来越多的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多是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且以妇女居多,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人的需求。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质能力,需要越来越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其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主要亮点之一。

一、新型职业农民概述[1]

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的一部分;是具有较新的理念,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稳定职业,以获取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管理者、技术服务者和现代化农业中的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小型农业企业家、农民经纪人等等。新型职业农民在文化、技术、资金、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优于普通农民,能率先了解和进入新兴的农业产业,并获得较高的收益;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领更多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可以预见,将来从事农业的都将是新型职业农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或实现转移就业。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数量和素质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粗放经营农业,不但影响粮食提质增产,还导致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推广难,粮食安全也难以有效保障。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尽快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能够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于农业生产当中,能够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等影响,因此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1]。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保障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农业主要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农业组织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现代农业是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效益[2]。因此,现代农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于传统农业,无论是农业经营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劳动力都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主导产业和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运营体系[3]。产业化发展的农业,无论是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亦或是经营管理层面,都离不开大量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技术,能熟练操作现代农业设备,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改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才能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调整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分配

传统农民思想观念保守、文化素质较低,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之外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更无法适应知识密集型、技术性强的现代农业。经过教育培训和特殊培养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后,他们拥有现代农业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素养和能力,精通现代农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够从种植粮棉油等传统作物扩大到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从种植业转移到特色养殖业,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农业加工或农业服务业,从农业产中走向农业产前或产后,实现在农业产业内部的转移就业,使富余劳动力不再富余[3]。

(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新型职业农民在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优于传统农民,因此能够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获得农业规模效益;能够较快适应新的农业业态和农业技术,并从中获得较高收益;能够很好地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收入;能够从农业产中、产前和产后各个阶段获得收益[3];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收入的影响;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农业发展新理念的宣传教育[4]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相关部门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其树立现代农业理念,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打下思想认识基础。首先,宣传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理念。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分散、粗放的一家一户的农业耕作和经营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无法获得更高的收益。只有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其次,宣传科技兴农、创新发展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接受和掌握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在农业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丰富现代农业发展形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益。第三,宣传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生态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呼吸清新空气、饮用干净水、食用安全食品、享受优美环境的保障。人们只有认识到绿色生态的重要性,才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兼顾其经济效益又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等各环节都遵从生态环保标准,守住农业生态红线,实现农业永续健康发展。第四,宣传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理念。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只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运营模式,才能不断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第五,宣传合作、共享发展理念。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要求农民具有合作意识和共享理念。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无法获得现代农业各个阶段的经营效益,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共同抵御来自自然、市场、人为等各个方面给农业带来的风险,共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效益。

(二)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人们总是认为城里人比农村人好,挣着旱涝保收的工资,享受着住房、社保等保障,不用为自然灾害和年老、生病而担忧,因此农村人都向往成为城里人,农村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就不再愿意回到农村,即使学的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也要想方设法留在城里工作。这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要使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要培养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农村人和城里人过上一样的幸福生活,就要从政策制定、修改和完善入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全面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破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权利差异,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5]。其次,研究建立使务农成为一种职业的机制,吸引各方人才流向农村、留在农村[5],使各类人才能够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使现代农业发展不再受“人”的因素影响。第三,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对种粮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阶段补贴,对特色农业扩大补贴范围,并且补贴项目和数额要不断增加,使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通过财政奖补、规模效益等获得稳中有升的收入。第四,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赞助或企业对口帮扶等形式为农村募集资金,用于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扫清设施障碍。第五,加快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化建设。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进行立法,保证职业农民能够定期接受保质保量的教育培训。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对参加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农民颁发不同类型、不同层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将该证书作为相关农业产业的准入条件之一,对于成绩优异的农民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督促参训者认真对待培训课程,真正从培训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完善的培育体系可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持续、优质;可以不断地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合格的经营者、建设者、管理者;可以不断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环境,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能力,确保所有农村孩子都能接受系统的、优质的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其次,加强职业教育[6]。在9年义务教育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分流,愿意并能够继续高中阶段学习者进入普通高级中学继续学习,不能继续普通高级中学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其意愿,分流到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农、工、商、贸等知识和技术。对于进入农业相关职业学校的学生,让其接受全日制的农业相关专业的教育,并根据实际专业情况设计学习年限,结业时发给全日制毕业证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可以通过参加考试或成绩优异免试进入到更高级别的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为一二三产业培养合格的后继者,尤其是要着重培养农业后继者。对于在农业职业学校或更高级别的农业院校接受培训的其他人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非全日制制度,使其接受现代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结束时,根据考核结果颁发结业证书。该结业证书与全日制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是其从事农业相关产业的入门证。各级政府对于参加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的所有人员应给予减免学费、产业扶持等优惠政策,促使有志从事农业的城乡居民能够及时学到所需的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第三,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依托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满足不同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政府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保证培训机构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能够不断改善其设备、设施,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第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建设[7]。地方政府与农业研究机构或农业院校合作,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为相关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和成果转化场所,为参加职业农民培训者提供实践平台,为新品种、新技术提供实验场地,使职业农民培训能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五,定期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政府,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社会组织等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农业实际需要情况到种养加现场进行理论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现有问题,预防可能出现的状况,结合实践不断丰富农业经营、管理者的知识,提高其能力和素质。第六,对培训者进行培训。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理念在不断更新,农业相关理论和支撑技术、设施设备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要想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就要及时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保证培训者自身理念先进,理论不断丰富,对新的农业业态、技术、设备了如指掌。

(四)精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应本着持续、有效的原则,从培训对象的选择到培训手段的运用,都要精心、精准、务实、有效。首先,精准选择培训对象[8]。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本着为现代农业提供所需人才的目的,因此培训对象的选择要精准。主要选择有志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二代,现有务农农民,返乡农民工,农业院校在读或毕业大学生,立志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和城市居民。实际开展培训时,可以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参加培训的对象,可以根据产业项目需要选择参加培训的对象,可以根据培训目的选择参加培训的对象,等等。其次,精准选择培训内容[9]。要本着为现代农业服务、切实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和能力的原则,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信息,企业管理知识,农业发展相关的新理念、新理论、新品种、新技术,相关农业科普知识、岗位知识和技能,新的农用机械设备的功能及操作,信息化知识和技术,让参训者学会利用互联网学习新的农业理论知识,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利用“互联网+农业”实现原材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扩大产品销售范围,学会利用电商平台实现转移就业,等等。施训时为了提高针对性和培训效果,可以将培训对象按照年龄、从事农业产业的类型或其已有基础进行分组,再结合培养目标对其进行不同内容和学时的培训。第三,精准选择培训方式方法,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根据农民的文化基础和农业生产特点,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堂听、田间看、基地体验”。根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和培训模式。培训地点可以是职业院校、大中专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也可以到田间地头;可以是就地取材,也可以走出去,到做的好的地方参观考察,取长补短。培训时间可以利用农闲季节集中进行理论讲解,农忙季节送教下乡或采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每次培训时间长短主要由培训内容决定。培训模式要根据培训内容和目的,选择教师主讲式、案例研讨式、分组讨论式、互动交流式,或到农场、基地、车间等进行现场教学。第四,精准使用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声光电、现实与虚拟、现场和远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参加培训者对培训内容能够听得进、听得懂、会运用。

[1]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7).

[2]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3]王国庆.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努力提高营农收入[J].新农村,2011,(05).

[4]蔡秀珍,朱启臻.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27).

[5]谢一帆.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EB/OL].(2016-05-23). https://m.sohu.com/n/450930349/

[6]平西栓,王留标.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建议[J].农民科技培训,2016,(05).

[7]朱海.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培育机制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5,(03).

[8]张杨.适应新常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07).

[9]张建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的探索[J].甘肃农业,2016,(18).

责任编辑:温冠男

G725

A

1671-1262(2017)02-0054-04

2017-02-20

谢素艳,女,大连社会主义学院决策咨询部讲师,主要从事三农问题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民职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