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体系

2017-03-07 14:38赵子林彭继红
湖湘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

赵子林,彭继红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体系

赵子林1,彭继红2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并回答了关于战略目标、理论指引、路径选择、制度依托、组织保障、内在动力、外部条件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作为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就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思考和回答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就如何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贯穿其中的核心精神和主线是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目标是奋斗的指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如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所言:当希腊民族尚未形成、文明尚未诞生之时,中华民族就已经早早地步入了文明社会的征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它曾“目睹巴比伦和亚述、波斯和犹太、雅典和罗马、威尼斯和西班牙的兴衰”[1],即使当欧罗巴陷入巴尔干人所说的黑暗中世纪之时,中国依然保有着灿烂的文明。古代中国曾以世界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但到了近代,当西方国家相继通过工业革命实现富国强兵时,继续坚守农业文明的中国迅速落伍了。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近代中国由此经历了屈辱和苦难的历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而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共同理想。从太平天国运动和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残酷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无法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民族复兴伟业积淀了坚实基础,展现出光明前景。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36他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作出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39。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2]40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伟大旗帜。

中国梦涵盖两个一百年目标。在第一个百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314。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3]12在第二个一百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习近平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2]39、“必须弘扬中国精神”[2]40、“必须凝聚中国力量”[2]40。

二、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进程中,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我们不丢老祖宗,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4]。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8。他告诫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9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必须确立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基础。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的核心和灵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2]404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问题,“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2]154习近平同志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3]19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将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相结合,“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宣传思想工作是关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西方敌对势力也利用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千方百计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中深刻揭示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进行了全面阐述。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53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一旦思想防线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因此在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153“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p153。

三、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准自己的道路。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7]24

在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大致经历了两个30年,改革开放前30年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给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22。“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2]23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273,习近平用这句简单形象的话道出了社会发展道路的真谛。表面上看,道路问题似乎是一个主观选择问题,实际上,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21

四、制度依托——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托。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在于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宪法还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习近平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141。树立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

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法律法规是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党的奋斗目标和所肩负的使命,决定了党员干部还必须接受比普通公民更严格的约束。“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2]142。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10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92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142

全面依法治国,重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是法律的生命所在,否则再完善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底线,离开司法公正,法治也就失去其精髓而无法实现。2014年1月,习近平亲自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149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积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150

五、组织保障——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当前,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阶段。

习近平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2]4,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思想建党,抓好思想教育这一根本。习近平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15他将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告诫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15。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治吏,夯实组织建设这一基础。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8]在2013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系统阐释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这三个干部工作的根本问题。他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412概括出好干部的时代内涵和基本标准,指明好干部的成长“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2]416。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2]418他还强调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并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而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党的各级组织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坚决禁止向党伸手要职务、要名誉、要待遇行为,坚决禁止向党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决定的行为”[9]。全会强调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9]。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决破除不良之风,抓好作风建设这一关键。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直接影响人心向背乃至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指出,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2]387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针对党内不良作风的集中表现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习近平指出,“四风”违反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2]374,解决“四风”问题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他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勉励他们“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381。他强调作风建设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10]。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惩腐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重点。腐败是寄生在党和政府肌体上的毒瘤,放任必然亡党亡国。习近平告诫指出,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必须“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11],老虎、苍蝇一起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9],以反腐倡廉不断取得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抓好制度建设这一保障。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内在属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2]154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2]388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主题,指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9]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重要文件,加上之前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员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法规,使党内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

六、内在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唯有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生机勃勃,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才换来民族复兴的胜利曙光。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71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时至今日,当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改革迈入深水区时,“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14]10。在这个问题上,怀疑和倒退没有希望。习近平强调,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348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统筹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一直以来,中国改革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必须全面启动;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13]。这就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14]30否则,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习近平告诫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2]348。他反复重申,“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4]14。“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4]1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4]25-26。

七、外部条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

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国际社会各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判断国际局势和时代潮流,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崛起带给世界的是和平还是威胁?面对质疑,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2]248。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2]247“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2]275

国际关系是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传统安全观将安全视为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从而造成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在“安全困境”中,“一国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意味着降低了其他国家的安全感。”[15]15习近平对此予以驳斥,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2]274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273他还特别指出,共同发展指的是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2]273。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我们应该独立自主还是结盟对抗?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16]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交往坚持结伴但不结盟。结盟总是针对第三方,本质上是零和思维、冷战思维,是造成国际不安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结伴的实质是合作共赢,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搞对抗。结伴但不结盟既可保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又能广交朋友,促进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

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习近平对周边外交做出顶层设计,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致力于同周边国家一道解决本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3]35。“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7]。“一带一路”战略彰显了习近平“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既有利于我国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也可通过发展与周边国家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让其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红利,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2]249这“两个决不能”、“两个不要指望”,表明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也是习近平外交战略的底线思维的明确表达。

[1][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1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44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6]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1-25(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4.

[8]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6-30(1).

[9]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0-28(1).

[10]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N].人民日报,2014-5-10(1).

[11]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3(2).

[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13]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N].人民日报,2015-2-27(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5]余潇枫,等.非传统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5.

[16]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1).

[17]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3-29(1).

责任编辑:王习贤

A8

A

1004-3160(2017)01-0012-07

2016-10-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CKS019);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虚拟社会的意识形态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3YBA224)。

1.赵子林,男,湖南澧县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彭继红,男,湖南永顺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