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现代性微探

2017-03-07 21:31李嘉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理论

李嘉瑞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多元现代性微探

李嘉瑞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多元现代性问题是当前西方和国内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多元现代性是针对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现代性所作出的批判和重构。多元现代性不是多个现代性,而是主张“现代性的多种模式”,指在承认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基础上,不同文明可以根据自身特征而形成多元的现代性模式。多元现代性不仅被理解为一种描述性概念,而且可以从道德德性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规范性解读。

多元现代性; 一元现代性; 规范性解读

现代性是对现代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现代属性所作出的概括。多年来,人们习惯于以西方社会为标本定义现代性的特征,并把那些特征看作衡量社会现代化的标准。然而,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实践表明,由于各自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其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同质性和差异性,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此,以西方社会为标本的一元现代性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反思。

2000年,美国人文科学院杂志《代达罗斯》(Daedalus)出版了 “多元现代性”( mutiple modernities )专号, 发表了多篇从非西方视野探讨现代性的论文。自此以后,多元现代性研究在西方学术界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在国内学界,围绕多元现代性问题展开的讨论和研究也流行起来。

多元现代性问题在中国得到重视有以下几个背景:第一,无论是出于前现代、后现代、乃至于后殖民现代性的理由,在当前学界及社会,对以西方为模板的一元现代性理论的怀疑和批判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第二,西方国家在一元现代性背后留下深刻烙印,使得人们对一元现代性的认识不自觉地与普遍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相联系,这也难免会使得中国对西方一元现代性有抵触态度。第三,随着中国崛起,逐渐形成一种与西方世界抗衡的大国意识,中国性的正当和价值又被提出和强调,这种大国意识要求人们重视独立自主,同时防止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和攻击,因此,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现代性成为问题的靶心。本文将具体谈谈对多元现代性的理解。

一、多元现代性:对一元现代性的批判

形成于启蒙思想中的现代性是世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成果,使得全世界摆脱宗教束缚和封建专制,从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传统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现代性存在这样一种假定:“现代欧洲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和那里出现的基本制度格局,将最终为所有正在现代化的社会和现代社会照单全收;随着现代性的扩张,它们将在全世界流行开来。”[1]36传统理论家如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的著作中都体现出一元现代性的观点。在世界历史和当前现实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国家也极力推行其现代化方案,并将之标榜为发展进步的唯一途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渗透其现代化模式。然而,随着世界发展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全球化不断深化,各种对于现代性的反思也随之而来。原先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纷纷走上现代化道路,人们开始谋求特殊性、差异性、地方性。

多元现代性并非是针对现代性而形成的理论,而是针对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现代性作出的批判和重构。一元现代性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在于,一元现代性混淆了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的概念。现代与传统的问题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讨论的是发展的先进与落后,而东方和西方的问题是一个地域性的问题。一元现代性把东方和西方问题等同于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将现代社会等同于西方社会、等同于工业社会①,这种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一元现代性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它把社会看作是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社会。然而随着世界发展日益复杂多变,现代性研究范式发生转变,由二元向多元转变,理论越来越走向多元主义,普遍主义的现代性发生动摇。正如艾森斯塔特所说:“当现代性文明首先在西方产生时,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内在的悖论和矛盾的缠绕,进而引起不断的批评话语和政治争论。……无论从意识形态的意义还是政治上的意义来说,也许最重大的裂隙是将普遍主义的图景和多元主义的图景分离开来的裂隙。”[1]43-44一元现代性理论存在一种裂隙、一种张力,它既承认不同的价值和合理性的存在,又采用极权式的方式把不同的价值和合理性合并到一起。基于一元现代性自身存在的问题,多元现代性理论被提出和讨论,正是对一元现代性的反思和修正。

二、何为多元现代性:多个现代性VS现代性的多种模式

在《反思现代性》一书中,艾森斯塔特分析了现代性和现代文明发展的两个未来图景。在他看来,随着现代性演进,人们可能走向两种结局:第一种是由弗朗西斯·福山所倡导的“历史的终结”,这是基于“同质化”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会趋于相同;另一种是塞缪尔·P·亨廷顿所主张的“文明的冲突”,这是基于“异质化”思想,认为社会会处于敌对状态,充满对抗和冲突。多元现代性理论不同于以上两种主张,它既不赞同现代性是完全“同质化”的,也不承认现代性是绝对“异质化”的,而是采取一种中间立场:承认现代性模式的差异性,强调现代性与不同文明的互动。

具体来说,多元现代性“一方面强调现代性作为一种独特文明的特殊性,一方面强调其中的具体制度和文化模式的巨大可变性和易变性。”[1]1多元现代性并不否认现代性(实际上现代性所包含的理性的本质和人类解放的追求都是多元现代性理论追求的),而是把现代性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特殊表现,承认具有普遍性的现代性概念是存在的。同时,多元现代性理论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扩张,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模式,现代性会与不同的文明产生碰撞和互动,产生不同的成果。多元现代性不是指有多个现代性,而是指现代性具有多种模式,在承认现代性概念的基础上,强调现代性不是只有一种西方路径,而是有多个路径、多种可能形态。

如果把多元现代性看做是“多个现代性”,完全地否定现代性的普遍意义,那么很容易导向一种虚无主义。多元现代性主张“现代性的多种模式”,实质上承认存在一个基本的现代性概念,避免了虚无主义。不过,在本文看来,这个“现代性”应该是一个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借助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在罗尔斯看来,尽管人们对正义的理解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这些不同的政治认知有可能导致相似的政治判断。罗尔斯把这种相似的政治判断看作是“重叠的共识而不是严格的共识”[2]387-388。不仅仅是政治层面,如果我们将问题扩大到现代性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可以在分歧的观念中,找到被普遍认同的共识。比如以平等的自由、公平的机会、理性的表达、宽容的精神、人类的解放等作为社会共享的价值基础。又比如,艾森斯塔特在《比较文明与多元现代性》一书中指出的现代性的“最低参照系”:科技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得以发展、政治或意识形态注重平等和参与[3]929。这种重叠共识虽然可能被攻击为最低限度的德性、最低程度的标准,但是如果我们忽视现实的差异性,一定要坚持某种理想模式(比如西方现代性模式),那么必然会导致各种强制、压迫、灌输、洗脑。这就好比公民在尽到基本公民义务后,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应该取决于他自己针对自身情况而作出的谋划,而不是其他人的指指点点甚至强迫。而放到现代性问题上,则是要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现代性模式的因地制宜的选择。简言之,多元现代性就是指,在承认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基础上,不同文明可以根据自身特征而形成多元的现代性模式。

三、对多元现代性的规范性解读

通过上述对多元现代性的分析,不难看出多元现代性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多元现代性理论是对现代性模式多样性的描述性分析理论。但多元现代性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描述性概念,它也具备规范性,其规范性可以从道德德性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道德德性

多元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模式是多样的,在现代化扩张的过程中,不同文明与现代化互动,能够形成多样的现代性模式。这种描述性解读背后还存在规范性内涵,要求人们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自身现代化路径的选择权利,能够宽容地看待各国的现代性模式。这说明,多元现代性是一个道德问题,尊重、宽容、不干涉,是多元现代性观念的最基本的规范性内容。

首先,多元现代性理论体现出“承认的政治”的观点。“承认”是证明多元现代性具有尊重、宽容等德性的关键。“从历史上说,‘承认’之成为政治的目标,是近代西方两个变化的结果:一是社会等级制度在近代的崩溃,它导致了中世纪的不可能平等分享的‘荣誉’概念被代之以近代的可以平等分享的‘尊严’概念。二是18世纪末以来的近代思想,它对个人的认同作个体化理解,即把要求在民主社会中得到平等尊重的‘尊严’与每个个人独一无二的本真的‘认同’联系起来。”[4]203这一概括清晰地表现了现代性成长历史的一个侧面,即个体平等价值的形成。依此推导现代化实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应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制度等,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

多元现代性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泰勒认为,现代性不是一元的,不同的文化导致种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另类现代性”的出现。这种另类现代性体现了“承认”的观点,它把平等的尊严从个人层面扩展到集体层面,要求平等地尊重每个文化的特征,不仅承认异己文化的生存权,而且进一步承认这些文化的价值,承认不同于西方文明而存在的其他文明所选择的现代性模式。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尊重和不干涉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方式,承认其他文化所形成的现代性模式的合理性,并且能够对之持有宽容和学习的心态,那么这种多元现代性的观念就是道德的,体现了多元现代性的道德规范性。

(二)评价标准

虽然承认和尊重多元现代性是一种道德德性,但不意味着可以包容一切,不代表所有发展体的一切存在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多元现代性虽然尊重不同文化的特征,但对类似于缠足、殉葬等文化是持否定态度的。本乎此,不同现代性模式之间并非只有个体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多元现代性应当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可以通过上文所提到的“重叠共识”来加以分析。

爱森斯塔特在分析了欧洲各国、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性模式后,得出一个共同点:多元现代性的共同核心是“高度的反思性”。他认为:“现代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是其简单而又深奥的自我修正的潜能,其最初的方案中甚至无法想像正视问题的能力。”[1]65在他看来,是否具有这种反思能力,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提升现代性的重要条件,而是否恰当运用这种反思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性模式好坏的标准。“反思”的目的就是不断地“自我修正”,只有具备这样的自我修正能力,社会发展才能向更加健康、更加完善、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应当看到,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而且始终在进行中。先发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性的发展形成自始就是调适的,是不断反思不足、纠正偏差的。尽管一元现代性论者标榜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指标如何具有普世价值,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些景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近代以来不断努力调适的结果。这包括了从科技、文化到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他们的发展经验和成就,可以说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很好的镜鉴,由此也提供了现代性的“重叠共识”即基本特质。我们认为,从社会的不同方面分析,坚持自由平等的法治国家、运行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进取的精神以及人类解放的追求,也可以看做是现代性的评价标准。有了这样一些基本评价标准,多元现代性才能在尊重差异性的同时保证同质性,也就保证了社会发展的质量。

多元现代性理论合理诠释了现代化途径的多种选择可能,承认了各发展体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性的同时强调了同质性即基本共性。通过对多元现代性的微探,更能增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路径需要紧密结合中华文明的特征,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在摸索现代性的过程中也要坚持现代性的普遍原则,学会辨别现代性模式的优劣。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霸权主义那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强力渗透和推行自己的现代化方案,而应该尊重各国的现代性选择。

注释:

① 20世纪社会发展理论中一个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现代社会等同于工业社会。

[1] [以色列]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2]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M],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3] Eisenstadt. S. N,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 and Multiple Modernities[M]. Two vol. Leiden: Brill, 2003.

[4] 童世骏.“多重现代性”观念的规范内容——兼论其与普遍主义的关系[M]//杨国荣.思想与文化(第三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王玮

2017-05-24

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后现代历史观冲击下唯物史观的自觉与自信”(HB15MK020)

李嘉瑞(1992—),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现代性现代化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