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接受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操作及效果分析

2017-03-07 18:46杨德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疝气组间例数

杨德杰

(山东省新泰市刘杜中心卫生院,山东 泰安 271216)

小儿疝气接受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操作及效果分析

杨德杰

(山东省新泰市刘杜中心卫生院,山东 泰安 271216)

目的 分析讨论小儿疝气接受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操作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期间收纳的66例疝气患儿列为分析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分析组(33例)。对照组患儿通过基础疝气手术治疗,分析组患儿通过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情况和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低于分析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均高于分析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将小切口疝气手术运用到疝气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对患者的伤害,改善患儿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小儿疝气;小切口治疗;临床;效果

小儿疝气是儿科外科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疾病,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小儿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彻底封闭,通常发生在幼儿时期。以往普遍采用常规疝气切除手术治疗,不仅临床疗效不理想,且对患儿伤害较大。为寻找治疗小儿疝气更为有效大的方式,我院分析讨论了小儿疝气接受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操作及效果,详细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期间收纳的66例疝气患儿列为分析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分析组(33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年龄(4.6±1.2)岁。分析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10个月~10岁,平均年龄(4.7±1.3)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均无较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通过基础疝气手术治疗;全麻后选择仰卧位,基础消毒,横形切口选择在腹部皮横纹下方位置,长度保持在2.5 cm左右,逐一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精索,找到疝囊,以纵形方式作一切口,先游离疝囊再实施分剥,高位结扎选择在疝囊部分,观察是否存在出血现象,若无出血现象则将睾丸和精索复位,最后完成皮下组织缝合和无菌敷贴环节;术后一周对患儿实施抗感染治疗。

分析组患儿通过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全麻后选择仰卧位,基础消毒,切口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中心上方两横纹处,长度保持在1 cm左右,在蚊式钳的条件下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找到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缩从切口处取出,逐一分离后准确找到疝囊,对其进行分离、分剥和高位结扎,若无出血现象则将睾丸和精索复位,最后完成皮下组织缝合和无菌敷贴环节;术后一周对患儿实施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天数和临床疗效;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其中显效:无一切临床症状,生物指标无异常;好转:生物指标逐渐好转;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有效率=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主要由统计学软件SPSS 15.0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用%表达;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s)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患儿中显效例数为9例,占27.27%;好转例数为15例,占45.45%;无效例数为9例,占27.27%。分析组患儿中显效例数为17例,占51.52%;好转例数为14例,占42.42%;无效例数为2例,占6.06%。可见,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低于分析组,组间差异明显(x2=5.346,P=0.021)。

2.2 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情况

对照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依次为(3.7±1.6)cm、(19.1±2.2)分、(4.7±1.5)ml和(7.7±1.5)天,分析组依次为(1.3±1.1)cm、(8.0±1.2)分、(3.4±1.2)ml和(2.2±0.2)天;可见,对照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均高于分析组,组间差异明显(t=7.101、25.445、3.888、20.879,P=0.000、0.000、0.000、0.000)。

3 讨 论

小儿疝气在临床上的发生率不容小觑,小儿患病后其阴囊或者阴唇处会出现包块,若对其按压可回到腹腔;通常情况下小儿疝气无明显不适感,但随着病情加重,患儿的行走能力和活动能力等会收到限制,严重时直接导致肠坏死[1]。目前治疗小儿疝气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有学者认为小切口手术与常规疝气手术比较之下,前者切口长度更短,小儿对手术操作的耐受性良好;同时,对患儿身体损伤不严重,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迅速[2]。小切口手术对患儿的脏器功能无干扰,尽可能减轻了脏器的损伤情况,手术操作时间较短,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同时,因手术切口较小,故只需给予患儿无菌辅料包扎,免去了拆线环节,正常情况下患儿一周就可恢复。在我院研究中,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低于分析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均高于分析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将小切口疝气手术运用到疝气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对患者的伤害,改善患儿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 李先国,陶夏煜,代敦林,等.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22):85-86.

[2] 郑勇红.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应用效果分析与报道[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2):206-207.

本文编辑:吴 卫

R726

B

ISSN.2095-8242.2017.037.7207.01

猜你喜欢
疝气组间例数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正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