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进陕西农业现代化

2017-03-08 06:25张莎莎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0期
关键词:耕地供给玉米

张莎莎

摘要:本文从陕西实际出发,结合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个方面,提出陕西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方向,为陕西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成本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准确领会中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政策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業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我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生产成本方面。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以及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偏低。一是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依赖程度高,造成物化成本高。“化肥当家,农药护航”模式在创造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乃至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高达397.5公斤,单位面积的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当前我省也存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等问题,化肥、农药施用量超出推荐用量的30%和80%,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在加剧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使得农业生产的物化成本不断攀升,给生产者和消费者造成经济负担。二是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偏低是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因素。目前,陕西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农户为生产主体,规模小、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较少,土地流转较慢,土地流转面积、种植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平均规模等规模经营性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2.短板方面。基础薄弱、耕地质量、装备水平等基础能力不高是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田灌排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我省农田灌溉条件在全国居中等偏下水平,现有灌溉面积中灌排设施配套差、标准低、效益衰减等问题依然突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二是优质耕地资源紧缺。我省现有耕地中,旱地占2/3,80%的耕地分布于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和中低产田占比高,耕地质量等级不高。农村人均耕地仅1.65亩,水田和水浇地仅占常用耕地面积39.1%,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三是科技装备水平低。我省农机拥有量偏少,农机总体发展水平居后,除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外,玉米、水稻等作物生产机械化刚刚起步,收获大部分依靠人工作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省内三大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关中地区农机化发展迅速,特别是粮食生产基本摆脱了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而陕北和陕南地区仍以人工为主,农机发展较慢。

3.库存方面。库存问题在我省表现并不明显,但陕北镰刀湾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过大以及苹果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滞销需引起重视。一是玉米种植面积过大。作为我省第一大粮食品种,玉米占全年粮食计划播种总面积接近40%,加之曾经为确保粮食产量而在渭北实行的“压麦扩秋”,使得我省玉米面积特别是非优势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在当前玉米市场需求不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为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适当缩减玉米种植面积,特别是作为镰刀弯地区的榆林、延安等地的玉米种植面积。二是非优生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陕西是我国最大的苹果生产省份,年产量占全国的1/4,占世界1/7,但普通苹果、劣质苹果仍占相当比例。目前我省仍有较大面积的苹果园处于非优生区和非适生区,占全省果区面积的比重将近10%,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光、热、水土、海拔等条件不是最好,且作务管理粗放,投入过少,苹果品质较差,加之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时常陷入滞销境地。

三、突破方向

(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推进绿色发展,降低污染成本。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在绿色增产科技攻关、农业提质增效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试点,推行节肥节药生产,力争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总结白水、洛川等县域果园化肥减量增效试点示范经验,推广高效缓释肥、有机肥、低毒低残高效农药和绿色防控。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加快测土配方、旱作节水等农业技术在全省县区的推广应用。

2.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平均成本。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培育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省级示范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一批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全程托管、烘干储藏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及农业企业合理流动;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权入股、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多种规模经营形式,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二)着力补齐农业短板,稳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强化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其中,关中突出渭北塬区和秦岭北麓“四田”建设,陕北加快坡改梯和坝地建设,陕南推进石坎梯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泵站以及末级渠系配套更新改造,确保大中型灌区“主干动脉”和“最后一公里”安全畅通。在洛川、白水、大荔等特色果业突出、现代园区集中、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地区,重点建设管灌,适度发展微灌和喷灌,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2.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岐山、富平等粮食主产县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示范县。加快耕地建档立卡,全面推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陕北、渭北等生态脆弱区和资源紧缺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以恢复地力提高土地质量,进而提高单产。推广玉米、水稻秸秆腐熟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选用深耕、深松、轮作、少耕免耕等耕作技术,提升耕地地力。

3.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咸阳、杨凌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快专用型、特色型农机具研发推广,增加大型复式农机装备,提升农机化水平。围绕全程机械化高效化,发展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机播机收,提高茶叶、苹果、猕猴桃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械利用率。加快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关中、陕北、陕南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机械化技术。狠抓汉中、安康等丘陵山区农机化,加快推广经济安全、适宜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加快提升陕南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加快去库存步伐,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1.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稳步调减镰刀湾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玉米品种和产品用途,稳步推进泾阳县、临潼区、陇县等关中地区的玉米种植调减工作,调减出的耕地,将用于发展青贮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在陕北农牧交错区推行粮改饲150-200万亩,在关中灌区发展适宜青贮、高赖氨酸玉米100-200万亩,逐步扩大早熟耐密易机收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玉米在主粮中所占比重。

2.加快调整优化果业产业布局。通过市场引导,逐步调减非优生區苹果面积,稳步扩大优生区种植面积。坚持“稳定面积,优化品种,提升品质”,实施乔化改造300-400万亩,发展矮化栽培300万亩,新建山地苹果100万亩,淘汰非优生区果园100万亩,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压缩晚熟和一般品种,扩大早中熟品种,通过高接换头等途径增加早熟品种和中、晚熟新优品种,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到10:20:70。

3.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供给,重点开发面食产品、马铃薯主粮食品、休闲果干、高端乳品、高档肉制品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结合苹果、猕猴桃、茶叶、奶山羊、肉牛、肉羊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打造“陕果”、“陕茶”、高端羊奶粉、高档牛肉、陕北羊肉以及特色面食、马铃薯主食产品、优质杂粮、陕北红枣、时令水果等10大知名品牌,带动形成一批国内竞争力强、国际公认的优势品牌。

参考文献:

[1]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5):37-39.

[2]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3]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J].改革,2012(10):26-28.

[4]贾康,姚余栋,黄剑辉,冯俏彬,苏京春.“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

猜你喜欢
耕地供给玉米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收玉米啦!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