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不能变成口头上的安全

2017-03-08 12:44
领导决策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安全严格执法重拳

“舌尖上的安全”不能变成口头上的安全

舆情链接:

《不能让假货横行,打假必须强硬起来》信息时报2017年1月17日

《治理“假货之都”需要大数据打假》北京青年报2017年1月17日

《铲除“调料造假村”别只打“运动战”》荆楚网2017年1月17日

《食品安全不能仅靠媒体监督》 中华工商时报2017年1月19日

【舆情回放】 近日,据《新京报》报道,天津独流镇成调料造假基地,十多年打假不停,但是造假窝点依然大量存在,每年产值以亿元计。截止1月16日,公安部门已经拘留涉案人员7人。

【主流声音】 假货不单是在个别地方存在。置于当前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地域性假货产业的坚挺,犹如一记警钟,提醒市场经济环境的优化与修正——无法治的市场注定是“问题场”,只有用刚性监管和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修补市场法治的薄弱环节,才能遏止规模化造假。

【网络舆情】

信息时报:如果,打假力量介入每个销售环节,假货没有销售渠道,自然不会有人去生产;如果,“造假中心”所在地对房屋出租者、造假者同时施以重拳,必然也能铲除假货生产土壤。

红网:我们除了寄希望于执法部门严格执法,谴责黑心商家丧尽天良,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理性购物,过分的低价换不来高品质的回报,消费者的理性购物和执法部门严格执法的双管齐下,方能给假货市场以重创。

【决策点睛】 十年“造假中心”,就在人们眼皮底下,这是基层治理的耻辱。它潜伏着危机,放大了失信,隐藏着腐败。总书记对食品安全的批示言犹在耳,假货基地就被媒体逮个正着。看来,口头上的口号谁都会喊,但真正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就不仅仅是不能护短,更要拿出一案双查、一案多查的勇气,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是中央画出的一条底线,“造假中心”存在了十年,显然是对这条底线的一种无视和挑战。目前来看,有关方面的做法还仅仅是拘留违法当事人,而对懒政、不作为等的责任落实及问责仍显无力。而“媒体干了监管的活”,也是治标不治本,甚至相反,养懒了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部门。所以,虽然近年来媒体和公众揭露了一起又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但如何用最严肃的问责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切实依法履职尽责,还任重而道远。在这方面,北京市公安局1月18日正式成立的环境食品药品总队让人眼前一亮,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安全严格执法重拳
陕西重拳打击黑恶“保护伞”——1068名涉黑涉恶干部被查处
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作用
特朗普“重拳”搅动世界经济
为亿万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网络商标侵权行为认定的法治完善
比“弹棉花”还轻的“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