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联为蓝本:建国初期北京大学地理专业之设置

2017-03-08 08:47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苏联设置

刘 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同步。新中国成立前的高等学校大多借鉴欧美的办学模式,开设院系但不分专业*或者说专业的涉及面较宽泛,所设的系、科划分与后来的专业在学科领域上的划分有类似性质。,[1]由于当时地理学的文、理属性不明晰,高等学校的地理常与历史或地质合设一系,少数独立成系。[2]新中国成立时,现代地理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依然没有走出理论基础薄弱的困境。与此同时,“地理学在教育方面是一个全面性的学科,从教育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科,但在目前却是全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环”[3]。此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及教育,尤其注重高等地理教育。新中国建设也把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纳入了国家计划,各高等学校地理系科的师资配备和图书仪器等设备的配置普遍得到充实,部分财、经、政、法等高等学校也增开了一些地理课程。北京大学地理系是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创建的。苏联已经发展出较完整的地理学科及教育体系,北大地理系是否能够照搬苏联模式?新中国的高等学校吸收了具有浓厚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专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从一年级起即有明确的专业意识,有学者认为以专业设置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有长远且深刻的影响[4],那么新建的北大地理系是如何进行专业设置的?

关于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大部分都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研究。[5,6]除了张藜考察过化学学科[7]、余佳考察过心理学科之外[8],从学科史角度展开的研究很少,本文就是从地理学科史展开的探讨。在地理学史研究领域,除了零星散布于一些科学史著作的资料,单独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成果不多,其中侯仁之[9]、李春芬[10]、张九辰[11]等[12,13]的文章为笔者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和时代背景上的参考。在教育史或地理学史的研究文献中,尚无专门探讨建国初期高等地理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的成果。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档案文献中有关地理专业设置方面的记录、《地理知识》刊载的侯仁之等撰写的文章和相关地理学者的学术成果、回忆文章、口述访谈等,力图结合“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对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建立初期地理专业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学习苏联”对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在地理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地理学科发展基础的影响。

1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创建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苏联的热潮。为使高等教育事业迅速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以苏联为蓝本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指出:“这次院系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有步骤地确定每个高等学校所设的‘专业’,使各校皆有明确的任务,集中力量培养几行国家建设需要的专才……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高等教育的一种空前大改革”[14]。

院系调整后,地理系分设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理科,前者以培养建设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根据1956~1957年度统计,设立地理系的综合大学共有5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原四川大学地理系并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师范院校中,3所师范大学和19所师范学院设有地理系,7所师范专科学校设有地理科,四年制地理系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地理和中等师范学校矿物教师,两年制地理科的任务是培养初中地理教师。在校地理系科的学生比1949年约增12倍,达6700人以上。教授、讲师、教员、助教等教学人员比1949年约增5倍,已达900人以上。设有地理系科的高校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表1),在延边、内蒙、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正式设立了地理系科,改善了以往设置地理系科的院校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情况,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地理工作干部和推动边疆地区地理科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表1 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系和科的统计表(1956~1957年)[15]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大学并没有地理专业的设置。在院系调整中,北大定位为一所注重文理基础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原北京大学的医、工、农学院等系科或并入其他学校或单独成立高等学校,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文、法、理有关系科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理学院地学系下的地理组*1949年,地学系在清华大学理学院中属中等规模,袁复礼任系主任,地学系下设地质组和地理组,但地质组的师生人数相当于地理组的3倍。因此,地质组师生希望从地学系独立出来。1950年春,经过批准清华大学地学系下的地质组单独成系,而地理组由于师生规模小,仍保持原状,地学系下仅有地理组,王成组任系主任。该如何调整成为地理组师生十分关心的问题。最初地理组计划调整进北京师范大学充实地理系的师资力量,但是地理组师生强烈希望并入北大开展新的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二年级学生陈传康还为此事特地给竺可桢*竺可桢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写信,表达清华地理组师生的意愿。王恩涌*王恩涌,1949年进入清华地理组,后负责系学生会与团支部工作,毕业后留校,1953年春参与北大地质地理系行政工作,亲历了清华地理组调整至北大的整个过程。对此有详细的回忆,在文章中他感叹到“可以想象,如果北京大学没有地理学的位置,那将影响高等院校中地理学的地位,也将影响地理学人才的培养。当时高教部在竺可桢的建议下改变原决定不能不说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陈传康的信也是有其历史意义的。”[16]

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撤销了学院建制,学系下面设置专业,共计12个学系33个专业。依据1952年8月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编制的“新北大系、专业及专修科设置”的方案[17],结合几位地理学者的文章[18]可知,原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组的林超、王乃樑、刘迪生等8位地理教职人员及18名学生,在这次调整中转入北大地质地理系,燕京大学历史系少数教师进入北大地质地理系,北大原有地质系与清华地质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新建的系虽然名为地质地理系,保留地质名称只是“为了还要恢复地质方面的专业”[19],而重点是发展高等地理教育。燕京大学撤销,原燕京大学历史系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时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任地质地理系系主任[20]。

2 建系初期的地理专业设置

根据苏联经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改组系科,并按照学科分支设置专业,按专业制定独立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科特点,有的在高年级分出更细的专业方向即专门化。了解苏联高校地理系专业设置情况,成为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开展工作的前提。

2.1 苏联高校地理系的专业设置

当时苏联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中共设置有六个专业: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形学、地图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没有设置人文地理专业。自然地理专业包括六个专门化:苏联自然地理、地理学史、两极地方地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动物地理,第1个和第3个专门化属于区域地理学,第4、5和第6个专门化则属于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质的专业,兼有区域地理与部门地理[21]。

高教部的学习文件和期刊刊载的译文,成为了解苏联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通讯》是一份介绍苏联高校情况的主要刊物。该刊是高等教育部的机关刊物之一,为不定期发行的内部刊物,旨在传达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提供高等学校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和促进实际教学质量的提高。1954年,《高等教育通讯》*《高等教育通讯》创刊于1953年5月6日,1956年1月更名为《高等教育》,1957年8月停刊。该刊于1953年第10期开始分系科刊载《莫斯科大学介绍(苏联高等教育参考资料)》,至1954年第9期刊载完。上连载的《莫斯科大学介绍(苏联高等教育参考资料)》一文介绍了当时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的情况[22]。同年,《地理学报》上刊登了熊忠英摘编的《莫斯科大学地理系介绍》,列表(表2)说明了莫斯科大学地理系自1953年以来的专业及其专门化设置[23]。

表2 1953年莫斯科大学地理系专业、专门化设置表

笔者将1949年和1953年苏联高校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的专门化设置进行了比较。自然地理专业在1953年之前是综合性质的,既包括苏联自然地理和两极地方地理这样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的专门化,又包括植物地理、土壤地理和动物地理这样属于部门地理学范围的专门化。1953年,莫斯科大学已经将植物地理、土壤地理、动物地理三个专门化从自然地理专业中独立出来成为生物地理学专业,自然地理专业剩下的三个专门化是苏联自然地理、北极区域地理和外国自然地理。苏联高校地理系的自然地理由综合性质的专业变成了单纯性质的专业*“单纯性质的专业”是依照档案资料中的说法,笔者理解为只包含某一类别的单一性,是与综合性质的专业相对的说法。。

2.2 教师队伍的制约与自然地理专业的确定

综合大学的专业设置最初由各校根据苏联经验、科学体系及学术水平拟订。北京大学新建的地质地理系面临一项重要工作即设置地理专业。但是“地理系是目前全国大学理科最弱的一环,连助教在内,全国一共不过58位教师,分布在六处”[24]。地理师资匮乏导致地理课程开设困难。北大地理系的师资条件自然也无法到达开设多专业的要求,虽然在建系前的清华地理组时期,林超讲授过自然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李孝芳讲授过土壤地理,王乃樑开设过地貌课,只能说自然地理方面的师资阵容相对于全国其他院校的地理系是“不弱的”[25],但相比于苏联高校的地理专业,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因此,北大地质地理系1952年初建时仅设立自然地理一个专业,在唯一的自然地理专业内依据师生情况设置一个植物地理专门化。自然地理专业的设立,使地理学在北大有了立足点,奠定了地理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当时“全专业中只有8位教师、1位职员,各班学生合计也只有30多人”[26]。此后的专业调整都是以此次设置为基础。

1953年,初具规模的北大地质地理系共有2位教授、2位副教授、3位讲师及4位助教。(见表3、表4)*表3和4摘录自档案,由于空白内容不会对本文主体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尽量保留了档案资料的原始性。两个表格依照现在的标准是显得不够完整与严谨的。[27]:

表3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要师资情况(1953年7月)

表4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助教培养情况(1953)

由于师资方面的制约,到195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仍然只有自然地理一个专业,专门化增加到三个:植物地理、区域自然地理和地形学,既有区域地理又有部门地理,是一个综合性质的专业,并设想将三个专门化逐步发展成三个专业[19]。

3 苏联专家的建议与专业增设

1954年秋季学期,北大教务处要求各系对实行两年多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并且要求听取苏联专家的意见。此时北大地质地理系还没有苏联专家参与工作*王恩涌访谈,2015年7月5日下午于王恩涌教授展春园家中。,这更加重了系里修订教学计划工作的困难。恰好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举办土壤学专业讲习班,由苏联土壤学专家涅干诺夫(А.Ф.Наганов)主讲。涅干诺夫是北京农业大学校长顾问,指导该校土壤农化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等工作[28]。北大地质地理系的李孝芳和陈静生参加了此次讲习班,系里考虑可以听取涅干诺夫的意见。

3.1 建议增设地理类专业

1954年11月4日上午,为了听取苏联专家意见以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侯仁之和涅干诺夫在北京大学临湖轩见面。[19]

这次谈话主要围绕北京大学地理专业性质问题展开。虽然北大地理系是参照苏联高校地理系进行专业设置的,但不可能完全复制。1954年,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在地理专业的数量上有较大差距,在自然地理专业性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此时,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已经开设了七个专业,并且自然地理专业只包含苏联自然地理、北极区地理和外国自然地理三个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的专门化,是单纯性质的专业。北大地理系依然只有一个自然地理专业,并且在专业内设有区域自然地理、植物地理和地形学三个专门化,目的是想发展成三个专业,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只好以三个专门化的形式设置在唯一的自然地理专业内,这样自然地理专业不仅包括区域地理,亦包括部门地理,属于综合性质的专业。与苏联高校地理系的专业专门化设置相比,北京大学的自然地理专业专门化设置“究竟是否相宜”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涅干诺夫在了解了北大地理专业设置的情况后,对于是否要在地理系开设植物地理专门化提出质疑。植物地理专门化是北大地理系最初就设置在自然地理专业内的专门化,之所以设置植物地理专门化与植物地理方面的师资及设备情况有很大关系。在建系之初该系依据原有师生情况决定发展植物地理时,就注重加强师资力量:送毕业的研究生陈昌笃去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进行调查研究,派王恩涌等两名助教在北大生物系的植物专业进行学习,北大生物系植物专业的老师或提供帮助或在地质地理系开设植物地理课,地质地理系的李孝芳副教授可以开设土壤地理课;设备方面:搜集有少量的植物与土壤标本,并设有一个土壤地理实验室。北大地质地理系植物地理的师资与设备力量虽然薄弱,但在全国地理系中是“植物地理唯一的一棵小种子”[19]。

涅干诺夫认为北大的地理专业性质这一问题不仅大还很复杂。他建议植物地理人才由生物系去培养,地理系专门培养其他系不能培养的人才。因此,北大地理系应集中发展与地理专业最相关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形学。而且,国家的建设生产需要地形学、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方面的人才,应该结合国家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一方面苏联专家建议取消植物地理专门化,一方面北京大学地理系植物地理专门化已经开设有两年多,是否保留植物地理专门化,是此次谈话的重点议题之一。此时莫斯科大学的地理系中设有植物地理专门化,北京大学一直是依照苏联经验设置专业专门化的。涅干诺夫明确指出“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莫斯科大学办”,并解释莫斯科大学是苏联条件最优越的大学,在北大地理系力量还不充足之时,不要把工作复杂化,要集中力量办最相关的专业,如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形学,甚至包括制图学。要考虑发展专门化为专业,就应该优先考虑加强这几方面的力量,然后才能考虑其他专业。[19]

3.2 提出健全地理专业设置的意见

涅干诺夫的建议促进了北大地质地理系系科设置的调整。1954年11月6日,北大校长马寅初呈高等教育部《北大健全自然地理及增设经济地理专业的初步意见》[29](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提到同年的8月2日《苏联副总顾问马里采夫同志和文委副秘书长范长江同志谈话纪要》中,就已经指出北大的地质地理系科系设置不完善。《意见》一再强调北大地理学各专业均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对比了莫斯科大学和北大地理系的专业设置后指出,只孤立地发展自然地理这一个专业不行,必须尽快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至于地形学专业,报告认为如果能在1956年恢复地质专业,那么可以借助地质专业的力量发展地形学。这样地理的系科设置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形学三个专业,完善了北京大学系科中最不健全的地质地理系的建设,有助于带动其他综合大学地理系的发展。单就北大地理专业设置而言,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发展这三个专业,其他的如生物地理专业、气象气候专业、制图专业等都可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逐步发展,更美好的发展愿景,必然先从健全已有的自然地理专业和增设经济地理专业开始。

《意见》首先将1949年与1953年苏联国家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设置进行对比,说明苏联国家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性质发生了改变。《意见》基于侯仁之与涅干诺夫的谈话,阐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必须增设专业,并且给出解决增设专业所需师资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从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吸取师资力量。

《意见》明确表明需要重新考虑北大自然地理专业的发展,要在健全北大自然地理专业的同时设置经济地理专业。以北大现有师资力量,要发展成莫斯科大学1953年教学计划中那样的地理系,不切实际,绝非短期内可以实现,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地理的师资短缺,经济地理课程无法开设。但是,自然地理专业的发展与经济地理专业的发展彼此促进,不能分离,设置经济地理专业“是必要的”。

急需解决的是经济地理师资问题。北大本校经济地理师资力量极度薄弱,无法开出成体系的经济地理及有关课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原称地理教研组)是1950年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研究经济地理的教学机构,从1951年开始举办经济地理教师研究班,以培养高等学校经济地理师资为主,1952年苏联专家巴达邵夫应邀担任指导教师。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并加快北大地理专业方面的发展,有一个方案供选择:从人大经济地理教研室调动一部分教师到北大共建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两个专业。《意见》指出这不仅关乎北京大学,更关乎整个综合大学的地理教育。因此,希望教育部能够给予充分考虑。

4 经济地理学与地貌学专业的增设

1954年关于地理专业设置问题的讨论与意见对北大地质地理系的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涅干诺夫与侯仁之的谈话中一再强调北大地质地理系要结合实际力量优先发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形学专业,马寅初呈高等教育部的意见书中所强调的亦是发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形学专业。显然,苏联专家的意见切中了北大地质地理系专业设置的要害。

4.1 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开设

依据1953年7月中央高教部综合大学司编制的5所综合大学地理方面的《专业专门化设置意见表》[27],设有地理系科的5所综合大学中,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与北京大学都只设置“自然地理专业”。不同的是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设置的专业名称为“地理学”,并且在“地理学专业”下面设置“中国经济地理专门化”与“地形学专门化”,但并没有明确的“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专业设置。因此如果北大增设了经济地理专业,将会成为新中国综合大学中依据苏联新教学计划“最先成立的两个条件最好的地理专业”,这意味着将“综合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和经济地理专业设置提前了好几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在综合大学中,只有北大才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同时设置自然地理专业和经济地理专业。[29]

北大要发展经济地理专业,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到1954年11月,人大经济地理教研室依然是新中国十四所综合大学中最具规模、最权威的经济地理教学组织,为财经各系教授经济地理课程,但是不培养本科生,只有两个研究生班。为了切实解决经济地理师资问题,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江隆基建议邀请人大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孙敬之来主持工作,但孙敬之考虑自己已身兼数职任务繁重没有应允。经过侯仁之与孙敬之的多次谈话协商,最终决定派人大经济地理教研室副主任仇为之到北大主持工作[30]。1955年夏,北大地质地理系开设了经济地理专业,建立起经济地理教研室,仇为之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人员还包括几位北大地理系已有的专长非自然地理的教师:侯仁之、王亦娴和陆卓明[31]。侯仁之专长在历史地理方面,王亦娴和陆卓明虽然专长在经济地理,但是他们二位不是当时主流的苏联经济地理学派出身。实际上筹建经济地理专业时,只有仇为之是当时权威的经济地理学者。胡兆量原是清华大学地理组学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以借读生的身份到人大学习经济地理,1956回到北京大学地理系参与经济地理教研室的工作。1956、1957年先后从人大经济地理教研室进入北大地质地理系工作的人员还有杨吾扬、魏心镇、林雅贞、李域等[32]。随着经济地理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北大经济地理教研室初具规模。

4.2 第一个地貌学专业的建立

1955年下半年,北大地质地理系恢复了地质专业[33],借助地质专业力量,成立了自然地理专业地形专门化班,王乃樑为地形教研室主任,教研室还包括刘心务、曹家欣、潘德扬、陈传康、欧阳青等[31]。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教研室(即生物地理教研室)和自然地理教研室合并,教研室内有植物地理、土壤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三个教学小组,李孝芳任主任[34]。

1956年,高等教育部决定请苏联地貌学家列别杰夫(В.Г.Пебедев)到北大地质地理系工作。同年,在列别杰夫的帮助下,北大地质地理系正式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地貌学专业”[35],王乃樑任地貌教研室主任。自然地理专业内有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三个专门化([9],213页),原自然地理学专业内的地形学专门化独立为一个专业。

1956年北大地貌学专业开始招生时,除了一年级新生,还有高年级学生,即之前自然地理专业内偏向地貌学的学生*2016年2月24日上午电话访谈王恩涌教授。。1959~1960学年地质地理系的课表中地貌专业最高年级为五年级[36]。据朱景湖的回忆“我于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后,分到1955年刚成立的自然地理专业地貌专门化班学习”[37]。皆可印证1956年地貌专业除了一年级外,至少还有二年级。

为什么1954年专家建议增设“地形学”专业,而1956年北大地理系建立的是“地貌学”专业?依据北大教务处档案馆保存的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涅干诺夫专家和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所作有关修订自然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谈话》及《北大健全自然地理及增设经济地理专业的初步意见》,原文中的确采用的是“地形”,但是,根据笔者阅读到的当时其他许多文献材料以及后来诸多地理学者回忆或提及北大地貌专业时的资料,保守估计,在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方面的用词,当时“地形”与“地貌”二者通用,可以看作是“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同一外文的两种译法,1955年、1956年、1957年陈传康[38,39]与施雅风[40]在《地理译报》、《地理知识》上相继发表过关于该词译法的争论文章。1957年10月18日的《北京大学各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系秘书名单》中“教研室名称”一栏地质地理系使用“地形学教研室”[41],1957年10月王乃樑在《地理知识》上发表《在向苏联地貌学专家В.Г.列别杰夫教授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文中使用“地貌学教研室”[42],可以印证笔者的推测,在当时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方面的“地形”与“地貌”是通用的。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至迟从1959年起固定使用“地貌学”专业,1959~1960学年北大课表中为“地貌学”专业[36]。1959年侯仁之编写的内部资料《中国地理学简史》下册第六章“新中国十年来地理学的发展”第二节讲述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原文叙述: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在1955年增设了经济地理专业,1956年在苏联专家列别杰夫热情帮助下建立了地貌专业。([9],213页)

5 “专门化的新道路”

高等地理教育的专门化教育是苏联国家大学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旨在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专门地理学家。

5.1 苏联地理专门化的由来

十月革命以前,在苏联地理学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联系并不紧密,高等地理教育没有专门化教育。随着地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国家日益增长的经济建设需求加速了地理学家的知识分化,最初分为几个专业,以后又分出了许多专门化。专门化是相对于专业更狭窄深入的学科划分[43],学系——专业——专门化分别对应着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44]。苏联地理学家十分重视高等地理教育的专门化。1912年,苏联国家大学地理教育奠基者阿努钦(Д.Н.Анучин)认为大学地理系应该在各门课程紧密结合的同时发展专门化。

1954年8月30日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议提出,苏联的教学和科学工作系统需要进行重大改革。1955年2月,苏联地理学会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系主任、地形学与古地理学家马尔科夫(К.К.Марков)教授就地理系学生培养关键性问题在大会上作报告[45]。报告中强调了高等教育专门化:

地理科学知识的专门化是苏维埃国家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十几年中的特点。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反映在我们教学计划中的专门化呢?这是新现象出现的结果,这种新现象就是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而产生的国家对自然环境知识需要的增长,以及对自然宝藏估计的需要的增长。……高等地理教育能够无视于这个新的事实吗?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化知识的地理学家常常比具有广泛训练的地理学家更有助于实际建设工作。……高等地理教育在三十年中正确地选择和走上了不可避免地引向专门化的新的道路。([43],366页)

高等地理教育专门化是苏联十月革命后发展出的新道路,地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国民经济建设。

5.2 本土化的实践:植物地理专门化*之所以写“植物地理专门化”,因为它恰好是“不照搬苏联”的典型案例。本文主体是要说明专业设置,并不是专门化设置,虽然专门化问题值得进一步挖掘。专门化问题细而乱,原始资料更难以搜集,并且专门化设置的延续时间相比专业设置的延续时间短暂得多,即便在专门化延续时间内,专门化的名称变更也比专业名称变得更快。在写到地貌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时,都没有涉及专门化,还因为它们本身相对自然地理成立较晚,这一时段的资料更少。

北大地质地理系建系之初只有一个自然地理专业,依照苏联高等地理教育经验,在唯一的自然地理专业下初步决定开设自然地理和植物地理两个专门化,1952年实际设置的只有植物地理一门专门化。自然地理是基础,为什么却优先设置植物地理专门化?这必须考虑当时的师生情况。师资力量方面,因教员少,自然地理专门化相关课程的开设有困难,相较而言,植物地理专门化可以与生物系合作,课程开设问题不大;学生方面,“植物地理因有实际需要有许多同学已在念”[46],从清华地学系地理组转入的学生如王恩涌、陈传康、郑钧镛、陈昌笃,他们已经学习过植物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并进行过实验室及野外实习工作。

1954年11月11日,侯仁之与苏联专家涅干诺夫在北京大学校长会客室进行了第二次谈话。第一次谈话中,涅干诺夫对自然地理专业内的植物地理专门化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次谈话中,侯仁之回应了专家的建议:

上次专家讲到地理系首先应该办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地形学三个专业,至于植物地理究竟应该放在地理系还是放在生物系来发展,应与生物系讨论。我系同志经过讨论后,认为专家的意见是正确的,以我系现在的力量来发展植物地理是困难的。这个问题也与生物系领导初步谈过,生物系准备在一九五六年成立地植物学专门化,目前也没有力量发展植物地理。有的同志也顾虑到假如现在停止发展植物地理、那么今后植物地理的人才和师资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提到高等教育部从全面考虑再作决定。([21],12页)

最终,北大地质地理系结合专家意见与本系的师资力量综合考虑后,在1955年的自然地理专业内专门化的设置中继续保留植物地理专门化。

6 结 语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地理教育开始实行专业教育。“按照苏联高等教育制度,‘专业’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高等学校的教学设施以专业为基础,系不过是学校里面的行政单位。[14]”北京大学在新中国的高等地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52~1956年的专业设置,虽然依据专家意见增设专业,但不是“照搬照抄”专家意见,比如北大特色的植物地理专门化。北大地理专业设置既受到苏联地理学科体系和苏联高校地理教育体系的影响,又从未脱离实际,始终是结合学习苏联及自身师资情况变化发展的。

1959年,侯仁之在《地理知识》上发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理各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简介)》,文中特意提到该系各专业的建立和发展一直都有着来自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最亲切的兄弟般的关怀”,各专业的建立“从最初起就凝结着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26]。在新中国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虽然基础十分薄弱,但发展较快,由1952年初建时的一个自然地理专业“全专业中只有8位教师、1位职员,各班学生合计也只有30多人”发展到1959年的自然地理专业、经济地理专业、地貌专业“三个地理专业共有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共50人,学生共262人”[26]。

就专业设置情况而言,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虽然是以苏联为蓝本,但是从1952年建立之初的一个自然地理专业一个植物地理专门化,到1954年的一个专业三个专门化,发展到1956年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貌三个专业,一直都受到该系师资力量的约束。1956年,自然地理专业、经济地理专业和地貌专业三个专业的并立,标志着北大地质地理系的系科设置由“全校系科中最不健全的一个”转变为专业建设基本健全的系,具备了依据苏联教学计划的综合性大学“地理系最低限度的规模”[29],奠定了北京大学地理专业设置的雏形,“北京大学地理系的这三个专业格局从那时开始以来一直延续了数十年”[25]。

致谢感谢导师张九辰研究员的悉心指导,感谢王恩涌教授接受笔者的访谈,感谢北大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帮助笔者查阅有关档案。

1 郭洁. 新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历史研究[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6~7.

2 胡志良. 近代中国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的萌芽与发展[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4): 83~88.

3 中国地理学会举行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消息)[J]. 地理知识, 1953,(2): 38.

4 田正平. 中外教育交流史[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963.

5 王刚. 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8(2): 84~88.

6 雷琼, 代源. 我国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的文献述评[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10): 140~141.

7 张藜. 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2,(2): 40~48.

8 余佳. 新中国心理学的重塑(1952~1966): 以北京大学心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13.

9 侯仁之. 中国地理学简史(下)[R]. 北京: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 1959.

10 李春芬, 王恩涌, 张同铸, 等. 我国地理教育三十年[J]. 地理学报, 1980,(2): 97~107.

11 张九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学批判与学科重建: 以地理学为例的研究[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3, 20(1): 60~65.

12 胡志良. 新中国的科学改造研究——以地理学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13.

13 胡志良.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批判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31(2): 86~91.

14 曾昭抡.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J]. 人民教育, 1952,(9): 6~9.

15 陈尔寿. 我国地理教育发展概况[J]. 地理知识, 1957,(5): 195~198.

16 王恩涌. 陈传康给竺可桢的一封信[M]//王恩涌. 文化地理随笔.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09~312.

17 王学珍, 王效挺, 黄文一, 等. 北京大学纪事: 1898~1997[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45~547.

18 王恩涌, 李文彦, 陈昌笃. 清华大学地学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的前身简史[M] //吴传钧, 施雅风. 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9: 231~237.

19 北京农业大学涅干诺夫专家和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所作有关修订自然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谈话[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4002.

20 陈光中. 侯仁之[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152~154.

21 高教部对我校十六个专业学制问题的指示及地质地理系健全增设专业的意见及专业教学计划、合作合同[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4002.

22 莫斯科大学介绍(续): 地理系[J]. 高等教育通讯, 1954,(4): 53~56.

23 马尔科夫. 莫斯科大学地理系介绍[J]. 地理学报, 1954,(2): 251~253.

24 关于综合大学1954年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问题的报告[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3002.

25 王恩涌. 北大地理系专业设置的回忆[M]//王恩涌. 文化地理随笔.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13~316.

26 侯仁之.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理各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简介)[J]. 地理知识, 1959,(3): 139~140.

27 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关于北大各系专业、专门化设置意见表[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3019.

28 王步峥, 艾荫谦, 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 编. 百年纪事 1905~2005[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96.

29 北大健全自然地理及增设经济地理专业的初步意见[R].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4002.

30 郭振淮. 经济地理人才的孵化器: 记50年代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M] //吴传钧, 施雅风. 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9: 267~270.

31 地质地理系教学工作量情况统计表(1955. 11)[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5022.

32 王恩涌. 北京大学地理系(城市与环境学系)的四十年(1952——1992)[M]//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城市、区域与环境.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3: 3~6.

33 1955~1956学年教学计划执行计划[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5001.

34 李卫康. 人民公社规划与学科理论建设: 以经济地理学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14: 16.

35 曾昭璇. 怀念地貌学家王乃樑教授[M] //吴传钧, 施雅风. 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9. 164~169.

36 北京大学1959~1960学年课程表[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9028.

37 朱景湖. 忆先师王乃樑教授[M] //吴传钧, 施雅风. 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9: 170~172.

38 陈传康. 关于“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 “ землеведение”, “ пустыня”, “ растительность”四字的译名商榷[J]. 地理译报, 1955(4): 241.

39 陈传康. 从“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的译名谈起[J]. 地理知识, 1957,(1): 46~48.

40 施雅风. 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应译为“地貌学”[J]. 地理译报, 1956,(1): 68~69.

41 北京大学各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系秘书名单(1957. 10. 18)[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7009.

42 王乃樑. 在向苏联地貌学专家В. Г. 列别杰夫教授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J]. 地理知识, 1957,(10): 442~443.

43 马尔科夫. 论大学地理系学生的培养[J]. 地理学报, 1955,(4): 359~369.

44 杜勤, 雎行严. 北京大学学制沿革 1949~1998[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3.

45 孙敬之, 施雅风. 参加苏联地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纪要[J]. 科学通报, 1955,(4): 67~72.

46 北京大学1950~1958年有关教务规章制度总结计划的汇编 第四编: 教学改革类;第五编: 科研和师资培养;第六编: 教学行政组织类[R].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 北京大学档案馆, 3031950013.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苏联设置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