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技术、文明和文化遗产
——“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会议综述

2017-03-08 08:44吴又进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研究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联合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于2017年10月27至29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图1)。

图1 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合影

本次论坛有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台湾中研院、台南科技大学、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70多家单位的1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围绕传统工艺振兴、技术遗产与区域文明、近现代技术史研究、造纸史与纸质文物研究、技术交流史、科技考古新进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本次会议参会人数创历届新高,学术成果丰硕,旨在深入认识技术、文明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古老工艺智慧与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技术文化,并推进我国技术史研究的跨学科交流,构建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

本次论坛邀请了7位专家学者作大会特邀主题报告和8位青年学者作大会青年报告,另设6个分会场,包括古代技术史、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科技考古-金属史、近现代技术史-建筑史、综合科学史,从技术史、传统工艺、人类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交流。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志超教授的《易道主义:中国古典哲学精华》、《科技古汉语》和《中国宇宙学史》新书发布会和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下面分3部分对本次会议的内容和主要成果进行概述,供学界同行参考、讨论。

1 主题报告

1.1 大会特邀主题报告

10月28日上午进行了7场大会特邀主题报告。华觉明的报告“刍议传统工艺学科建设”基于传统工艺的内涵与学科定位,通过梳理传统工艺的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历史,提出了新的传统工艺学科建设构想。张柏春的报告“应对科技史学科发展的新挑战”从学科建设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科技史发展布局与学科建设问题,建议应加强薄弱方向,争取在高校增加新点,着力培养学术人才,把握发展机遇,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王大明“汉语‘技术’一词的来源考略及关于传统工艺与手工艺的一点思考”的报告首先考证了“技”和“术”这两个汉字的来源,进而分析了“技术”一词的来源,并讨论了对传统工艺与手工艺的新认识。冯立昇“中国工匠传统及其现代意义”的报告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传统和工匠精神,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工匠精神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各行各业发展的启发作用和促进作用。李群的报告“从《元亨疗马集》、《活兽慈舟》看明清兽医学发展特点”,通过比较《元亨疗马集》和《活兽慈舟》在记述特点、兽医学理论、动物针灸疗法、牲畜疾病及药方等内容上的不同,分析两者在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并梳理了明清时期兽医学发展的脉络。厚宇德“李志超教授在科技考古领域的特殊贡献”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考古学科,还是从科技史学科看,在科技考古学科早期建制化过程中,李志超教授的作用无可替代,他本人在科技考古领域的多项研究工作为学界称道。

1.2 大会青年报告

29日下午进行了大会青年报告。韦丹芳“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传承与村落发展探析”的报告基于对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嬗变的探析,认为铜鼓文化的兴衰与红水河流域村落发展关系密切。翟淑婷的“试析科学技术史学科分类问题”报告认为学术界对科学技术史学科存在多种认识的问题,应首先重点考虑如何解决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定位。陈彪“广西手工纸调查研究”的报告在对广西手工纸大量田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广西手工纸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广西手工纸的特点,并对其深入研究、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建议。黄兴“天然磁石勺‘司南’实证研究”的报告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通过模拟实验复原,制成了具有良好指极性的磁石勺,表明唐以前发明磁石指向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杨阳“北京钟楼声学效应初探——兼议古戏台空腔共振扩声技术”的报告基于声压级和FFT的“有限”实测和分析,从传远性和音色两方面阐释钟楼的声学效应,进一步探析了耦合楼腔助声技术的源流。朱琴“日本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的报告认为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在于工匠企业的涌现和它整个重智性社会的形成,并提出中国在学习借鉴日本工匠精神时,应首先构建支撑工匠精神传承的文化环境。刘培峰“云冈石窟遗址铸造技术研究”的报告通过传统工艺调查对云冈石窟遗址铸造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解读了传统工艺研究在技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2 分会场报告

本届论坛设置了6个分会场,共有70个分组报告,内容涉及技术史、造纸史、传统工艺、金属史、纺织史、建筑史、医学史、农学史、科技考古、工业遗产、物理学史等方向。

2.1 技术史研究

金属史方面,董立军探讨了物料平衡法计算古代冶金过程的直收率,对评估当时冶金技术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吕清琦整理和划分了出土和传世的铜矛实物,认为铜矛铸作和装配方式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石可从矿冶史、制作装饰技术和文化交流等三个方面对内蒙古出土辽代黄金器物的研究进行了梳理。邓培培通过比较陕西先秦青铜爵流柱间距与先秦时期古人唇眉间距的测量数据,发现两者之间的切合关系基本符合《考工记》中记录。刘海峰利用文献考证与科技分析方法,对金代“利通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铸钱的铅料来源及冶炼工艺。

农学史方面,史晓雷结合新发现的图像资料及农具史、物质文化史已有成果,对汉代的犁耕系驾法进行了再研究。刘辉通过对“割漆造车图”汉画像石中漆树与割漆内容的研究,分析了与汉画像对应年代的生产、生活、环境及相关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规模等。肖宇认为东西、南北建筑形态及其木资源利用强度的区别,造成了史前石锛在地域分布上的显著差异。

纺织史方面,龙博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中国古代提花织机类型与提花原理,并进行了模拟复原研究。李强通过分析《齐东野语》中蕴含的大量纺织信息,指出书中有些论述具有开创性。

机械史方面,林聪益与洪琮帏根据已有的史料和复原研究,分析了古希腊Ctesibius水钟的显时、走时、换日、流量控制四大系统。林聪益与孔桐结合文献史料对机械钟的擒纵调速器(包括振荡器和擒纵机构两个部分)的结构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研究。苏云梦与石云里从提水效能的角度对《泰西水法》中龙尾车的提水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探析了龙尾车未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近现代技术史方面,孙松详细梳理了中苏合办独山子油矿谈判的整个过程,讨论了影响中国油矿开发早期阶段的外在因素及其特殊性。雷丽芳探讨了中国矿冶工程学会在“黄金十年”中在矿业法与矿冶业发展、矿冶知识传播、矿冶科学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效果。范乐天结合闻邦椿院士所参与“三结合”小组的历史,探讨了上世纪70年代“三结合”的内在机制和实施效果。霍知节梳理了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和稀土研究院的建设及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其影响和意义。曾繁烨分析了岭南大学农科在广东近代高等农学教育、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成就及在广东省农业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2 造纸史与纸质文物

造纸史与纸质文物研究是中国技术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次论坛的造纸史与纸质文物分会场召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

李晓岑通过对大理佛图塔藏宋元时代佛经卷的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指出经卷均采用桑皮纸,成纸后经过染潢,加填料等处理,工艺类似于唐代的硬黄纸。龚德才针对纸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问题,提出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尼夏通过对十六世纪藏医学典籍《知识文库·医者必修》中藏纸造纸技艺记载的翻译、释读,探讨了活态传承1300年藏纸的产生、传承、发展、传播过程。施继龙利用实验分析方法,分析了一幅清代工笔画的绘画颜料和绘画过程并确定了画作完成的时间上限。邱敏通过宋元古籍实物的表征图像对比分析,结合已有研究与文献史料,认为麻沙纸成分以竹料为主,纤维成分为竹或草类。贺超海以广泛搜集的文献、档案及前人调查资料,分析和考证了16~19世纪清廷内府西洋纸的来源、种类、用途等问题。卢郁静与陈彪通过陕西省长安区北张村的“楮皮造纸技艺”的实地调查,结合其相关历史和民俗,对北张村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出若干意见与建议。姚娜与魏书亚将Py-GC/MS分析方法应用到传统手工纸的原料研究中,显示其在区分麻、竹、桑皮和构皮及纸中的添加材料有良好应用效果。

2.3 技术遗产与传统工艺研究

技术遗产与传统工艺研究方面,李劲松通过对京西北地区的田野调查,阐释了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早期植物油脂制取方法之一——煮取法。吕厚均从模拟仿真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研究了天坛四音石声学现象的形成机理,揭示了四个回声的形成机理,为其声学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史庆微研究了北京天坛回音壁所用澄浆砖的制砖工艺和砌筑技术,为其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张金涛运用三维建模软件Google SketchUp和建筑声学声场仿真软件Odeon对天坛皇穹宇回音建筑的声学现象进行三维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王文超梳理了传统古建筑外檐及室内装修中水色工艺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其文化史、社会史价值。郑乃章教授总结了景德镇陶瓷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与特点,指出在研究和展示景德镇陶瓷工艺遗产时,不能忽略陶瓷工匠的智慧成果。石帅奇与吴致远解析了当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工匠精神,指出应在发扬传统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团结合作、主动担当。诸锡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文化功能和价值结构及作用进行了梳理研究,指出有必要给予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和保护更多的重视。

科技考古方面,谷舟采用科技分析方法对云南句町古国出土的5颗红色珠子进行了产地及制造工艺分析。王颖竹分析了陕西出土的铅釉砂的微观结构和成分,探讨了铅釉砂、铅钡釉和釉陶之间的联系。张雪对大高玄殿的9件连檐进行了显微分析,证明这批铁器可能具有不同来源或不同年代。刘杰分析了唐代临潼窖藏铜造佛像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深入探讨了唐代佛教铜造像的制作技术。吴又进运用释光技术分析了禹会村遗址出土低温陶片的等效烧成温度,为早期陶器或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4 技术、文化与传播

技术、文化与传播方面,戴吾三提出了技术创新史研究的新理论框架与研究重点,分析了技术系统(路线)之争的经典案例。胡百通过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玉器的制作技术和加工特征的分析,解读了玉器的改制现象与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肖雷波分析了技术科学研究发展特点,总结出其关注的对象是整个技术科学网络中科学、技术、自然和社会等各个异质性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博弈。林海河分析了老子《道德经》中讲求自然、无为的技术思想的本质,认为其具有技术应用的原则性和方法性。陈凯歌文献考证了利玛窦与苏州瞿太素的关系,分析了利氏的传教特点和瞿式父子二人为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重要贡献。宋超考论了1957—1966年期间中国对越南成套农业技术的援助成效、积累经验和机制创新,指出其对当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姜玉平深入分析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的执行和实施效果,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导弹技术的大规模引进与中国化。武月清梳理了包钢引进、学习、改进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过程,探析了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建设过程。蔡圆圆解析了古代“一带一路”中中国茶文化传播的路径、特点与作用,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应持续发展茶文化国际传播的引领性、渗透性和安全媒介作用。尹晓冬与苏熹通过赖朴吾的生平,梳理了其学术成就和在中国的活动,展现了赖朴吾与中国的友谊和其国际主义精神。孙婧涵考察了萨拉姆六次访华的历史过程及其为中国物理学发展提供的帮助。张烁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梳理了1972年阿尔文担任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主席时第二次访问中国的行程。涂丹从明清时期东南亚输入中国的香药在宗教活动和世俗祭祀领域的用途角度,探析了其对当时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体系的影响。

医学史与气象史方面,赵京生从针刺方法及其理论的形成演变,分析了针刺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关系以及对现代研究的意义。柯资能从气候和病候两个角度阐述了邵雍创立的干支甲子大周期,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其中蕴藏的理论与思想。郭刚探讨了中医学原创性的科学本质,认为其不仅在中华民族健康发展中的文化自立,而且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着社会进步。邢菁华与张洵君通过梳理当代体外诊断(IVD)技术特征和演化趋势,分析了中国体外诊断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与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姜姗与张大庆梳理了中外现有关于宽文针灸铜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其针灸意义上的价值和医学文化传播中受众角色的接收与创造动因。洪传安从身体观的角度剖析《大公报·医学周刊》的文本内容及其社会背景。刘昭民总结了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学识之主要成就,从气象量化角度探寻了阻碍近代中国气象学发展的原因。王挺以关中地区为例,论述了历史时期城市选址与水环境的关系。徐峰对中国历法中的“日始”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指出“平旦”时作为一日起点的实用性和文化优越性。

3 论坛特点及展望

10月29日下午举行了第五届中国技术史论坛闭幕式。李晓岑教授作了本次论坛的学术总结,肯定了本次会议报告的成果。

总体来看,本次论坛规模空前,海内外70多家研究机构、大学、文博单位、企业的190多位学者参会,并首次设置了大会青年报告专场。报告内容涵盖了技术史、农学史、金属史、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医学史、造纸史与纸质文物、工业遗产、机械史等多个专业领域,涉及科技史、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科技哲学、工艺美术等多学科,展示了一批新成果、新发现与新结论。同时,各专业领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国家政策,开展了跨学科、跨文明、跨地区和跨民族的科学与文明的国际化研究、古代科技资源现代价值的创新性研究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振兴的科学系统化研究,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鉴于中国技术史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欧美技术史委员会的发展经验,为更好的提供研究人员学术交流和思想共享的平台,中国技术史论坛改为年会制。经中国技术史论坛组委会共同商议决定,第六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定于2018年在杭州举行,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所有同仁都共同期待明年的第六届中国技术史论坛,更由此把目光聚焦在2018年举办国际机械史会议(北京)和第七届欧洲科学史学会国际会议(伦敦),希望把中国技术史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