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调研报告
——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7-03-08 05:19都永浩丁岚峰左岫仙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黑龙江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都永浩,丁岚峰,左岫仙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



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调研报告
——以黑龙江省为例

都永浩1,丁岚峰1,左岫仙2

(1.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2.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

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教育发展不均衡,劳动者素质整体上看仍然较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扶贫,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大方向和重要途径。本文揭示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促进作用,阐述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专业独特的扶贫优势和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 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策与措施,为进一步开展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奠定了基础与借鉴。

黑龙江;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其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教育发展不均衡,劳动者素质整体上看仍然较低。新中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为扶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大方向和重要途径。2016年7月,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接受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下达的“职业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项目,通过课题组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调研情况以及六个子课题开展研究实施的中期结果,现将整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

1.1.1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布概况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近138万人,民族成份多达55个。其中,主要有满、蒙古、朝鲜、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8.5%。省域内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城市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有少数民族乡(镇)65个。按民族区分为满族乡(镇)20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镇)3个、鄂伦春族乡(镇)5个、鄂温克族乡(镇)1个、赫哲族乡(镇)3个以及联合民族乡(镇)8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1.5%分布在全省其他区域。

1.1.2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简况

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4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400多亿元,比2010增长53%,以这样的速度,完全能实现2020年人均翻番目标,2014年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比全省平均高900多元,比全国平均多1400多元,是2004年的5倍,比2010年增长65%,到2020年可望收入倍增。但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存在着结构性和因灾、因病等致贫原因,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等贫困地区的共性特征。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总体上比其他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富足,但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受其生活的区位习俗、区域技术和人力资源外流的“东北现象”等条件的影响,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导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呈现出“富饶贫困”现象。

1.1.3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截止到2016年7月统计,黑龙江省有1250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在省内各类中小学校学习。以蒙古族和朝鲜族命名的中小学校共有74所,以民族中学命名的2所。其中,蒙古族中小学有26所,在校生5810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生630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朝鲜族中小学有48所,在校生692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全省近五年平均每年约有1万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

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缺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而民族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全省仅一所——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00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把黑龙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成立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目前,该学院的生源已经扩大到19个省(自治区),学院学生民族成份达到了34个,已经累计为国家西部地区和黑龙江省民族地区培养、培训各民族人才3万多人。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家对东北地区民族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较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因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偏低,从而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1.2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重本科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问题突出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有90%以上的家长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人们成才的观念依旧是报考普通高等学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宣传不够的问题,也有具体政策和制度不配套的问题。一是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社会普遍不将职业技能型人员视为人才。二是在工薪分配制度方面,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员,人们学习职业技术缺乏动力。三是有些民营企业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招工准入门槛降到最低。

1.2.2 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少

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需要实习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和大量的耗材,而且教学设施设备需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更新。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没有专项资金,可以说,有限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民族地区发展的需求。使得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获得的公共经费则更少,急需加大投入。

1.2.3 缺少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少数民族方面的政策制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可等多方面的积极支持,而且需要从制度建设上不断进行引导和加强。由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立法和相关的政策支持方面仍较为薄弱,迫切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尽快调整相关政策或出台相关新政策,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2.4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院教师缺编严重。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三是民族高等职业教师职称评定财政工资兑现有难度,制约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等高技能人才进入民族高等职业教师队伍。

1.2.5 民族地区部分民族文化传承与传统文化缺失

民族文化艺术无行业标准,民族文化艺术知名度和品牌缺失性制约该行业发展,这对于依靠该行业致富的人群来说是急需突破的难点。受地区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民族贫困地区自我满足和狭隘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其发展脱贫的脚步。民族贫困地区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外流,人口老龄化等“东北现象”制约着民族地区发展脱贫的脚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策

促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改变民族地区的就业现状与职业教育入学认识势在必行。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可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黑龙江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主要对策包括:

2.1 省民委出台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的政策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精神,扎实有序推进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省民委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黑族发〔2016〕96号),为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宏观上夯实了经济、政策、制度基础。

2.1.1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

推动民族乡(镇)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对民族贫困乡(镇)村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两牛一猪”、禽类等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蔬菜等绿色有机特色种植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带动结构调整。

培育壮大民族地区发展新亮点。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依托特色村镇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休闲旅游产业,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品和民族贸易企业发展,不断培育民族村镇经济发展新亮点。

提高少数民族群众致富能力。依托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这个阵地,加大致富带头人和群众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

发挥社会保障机制作用。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因病致贫多发的实际,积极引导贫困民族地区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幸福大院建设,进行养老式和托管式扶贫,将更多的青壮劳力从陪护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解决“一人病一户贫”的问题。

推进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解决连接贫困民族地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实现民族乡(镇)和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高工程,全面解决贫困家庭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

加强民族地区乡镇文明建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1.2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用。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分配上,重点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上,重点向扶持脱贫致富产业项目上倾斜。

促进民族政策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编制实施好我省《“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6—2020年)》。

完善民委委员机制。健全民委委员制度,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搭建省民委委员会议、现场办公、对口帮扶等更多的参与平台,创新帮扶形式,为民族地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

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三个离不开”教育。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打牢构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2.2 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

2.2.1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促进民族地区技能型致富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政府应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专项扶贫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培训扶贫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提供更完善培训教学设备,增强其实践教学的效果。配合省民委民族乡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民族区域特点,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类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专业学习。

2.2.2 加强职业教育扶贫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方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职教扶贫的关键。因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专业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加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考评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技术教学水平。组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团队,培养一批职业教育骨干,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乡村转变农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结合学院民族文化传承、畜牧兽医、食品药品、现代物流和电商等专业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两牛一猪一禽”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蔬菜等绿色有机特色种植业基地产业项目,带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2.2.3 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认识

针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民族地区乡(镇)政府密切合作。首先,要充分发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各专业的优势,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获得经济实用、简单易学的各项实用技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其次,要突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和自身财力的限制,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专门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大力培养民族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再次,要做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使群众了解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与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适用性。通过降低职业教育入学门槛和职业教育对少数民族的扶贫政策,积极进行招生宣传,针对群众的各种问题进行解释与阐述,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认识,扩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2.2.4 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提高扶贫质量

建立民族地区政府统筹、职业学院技术扶贫、当地经济和市场情况“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管理体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应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设置适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扶贫专业。要进一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质量和效益,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3 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

3.1 民族文化与技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贫先扶愚,文化是先锋”。利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艺术与文化传承的专业优势,寻找与民族地区经济与地域特征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文化传承脱贫路径。将民族文化传承与精准脱贫推向市场研究,探索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研究。解决县域经济中民族文化的销售、推广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继续对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做好激发帮扶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尽快形成地域特征的集团化、产业化模式,扩大影响力、形成民族文化艺术的品牌效应。

3.2 电商物流专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利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省级试点项目优势,以民族地区其他职业学院及民族地区企业合作,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物流、电商人才培训提供平台,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供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才支持。研究适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在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互联网+”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3.3 畜牧兽医、食品制药专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农业根本,科技致富”。构建职业院校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涉农企业、贫困户的利益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院校+企业+贫困户”的民族区域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两牛一猪”、禽类等特色养殖基地建设,通过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培训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拓展民族食品加工、民族药材种植,采取“边学、边干、边受益”的培训方式,把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劳动力培养成能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才,使之脱贫致富。同时,也让企业分享通过职业教育传播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

3.4 构建体制机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系

“院政企融合,政府牵头”。完善民族地区职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科学整合资源,完善民族县、乡、村三级职业培训体系。制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适龄学生进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专业学习政策,构建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费用财政支撑计划,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4 职业教育服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案例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项目工作路径,通过2~3年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预计总结出以下六个案例:

4.1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农牧民养牛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应用研究案例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农牧民具有悠久的牧业传统,养牛业发展基础较好。利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医学省级重点专业、动物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专业),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技术优势,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农牧民养牛业培育人才和提供技术指导。

4.2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制药专业扶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蒙药职业人才培养研究案例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在长期的疾病防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与医药配方,发挥民族医药的传统优势,校企合作加快相关药品药材研发,助推实现蒙医药产业化,既能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又能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发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制药类(生物制药技术国家级重点专业、药物制剂技术省级重点专业、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四个专业优势,可以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蒙药的传承与发展、产业化运作培育大量的药物研发与生产的合格人才,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4.3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电商物流专业在服务黑龙江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互联网+”的实践与应用案例

好的产业发展、产品的销售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物流专业立足于具有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管理技能,具备采购师、助理物流师、助理物流职业经理人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以为黑龙江省西部民族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培育人才,推动该地区市场体系建设。电子商务大量发展的前提下,农村也具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农村淘宝网”等电商平台的建设,可以将民族地区的绿色特色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增加农牧民收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立足培养具有良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各类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及管理工作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以为我省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淘宝”等电子商务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

4.4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专业扶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食品加工技术职业人才培养研究案例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畜牧产业发展具有优势,通过对牛奶、牛羊肉等牧业产品深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利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专业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国家级重点专业)、食品检测技术(省级重点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优势。可以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食品加工培养大量的人才,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4.5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民族风味食品加工推广研究案例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历史上,鄂伦春族的肉食品加工别具风味,该乡的野猪、鹿等野生动物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品牌。利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优势,依托鄂伦春族的资源,一定能够促进新生鄂伦春族乡民族风味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4.6 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研究案例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艺术设计、鱼皮制作、陶瓷设计、工艺品设计、剪纸艺术、民族风情策划、鱼骨工艺设计、礼品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民族语言与教育系的朝鲜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黑龙江省唯一的高等师范朝鲜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之一,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学院首批设置的专业之一,是全省独一无二的特色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这两个专业为我省民族中小学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双语(民汉)师资的主要专业。充分发挥上述两个院系的专业优势,一定能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培训。

[1]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汇编[M].2012,(5).

[2]舒展.黑龙江省民族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5).

[3]都永浩.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边际增长效应——黑龙江省边境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

[4]左岫仙.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反思[J].满语研究,2012,(1).

[5]左岫仙.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与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为例[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1).

[6]左岫仙.突出特点发挥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对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

[7]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

[8]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意见(黑族发〔2016〕96号).2016,(11):2.

[责任编辑 宝 玉]

2016-12-20

都永浩,1960-,男,朝鲜族,黑龙江延寿人,院长,研究员,民族理论与民族学研究;丁岚峰,1957-,男,哈尔滨市人,高等教育究室主任、教授,高职教育、制药技术研究;左岫仙,1976-,男,辽宁彰武人,副研究员,民族学研究。

猜你喜欢
黑龙江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弃风博弈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