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与中学历史教学

2017-03-08 07:01王剑湘
湖南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会战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文︳王剑湘

“史德”与中学历史教学

文︳王剑湘

清乾嘉时代,浙东史学代表章学诚在其著作《文史通义》中提到“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把“史德”排在治史第一位。从史学大师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史德”对于治史者的重要性。那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史德”呢?教书十余年后,通过仔细体会、感悟,我认为以下“史德”对于历史教学有着积极意义。

一、敢言之精神

司马迁写《史记》,班固说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在《史记》里,司马迁既客观地歌颂了汉初七十年休养生息、国家繁荣昌盛的情景,也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大搞封禅和求仙巡游的迷信行为。这种忠于职守、不畏权贵、据事直书之举,是崇高史德的表现。

为使历史真相不隐没、历史学科不迷失,师者应该具有敢言之精神。如:在讲授明清历史的时候,我就直言那时候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教材观点有误。思想家顾准曾说过:“我们奢谈什么中国也可以从内部自然生长出资本主义来,忘掉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法权体系是上层建筑。并不是只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出来或生产不出来。”在今天的史学界,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是公认的“伪命题”,教师批判其有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我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认为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不是事实;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灵感来自从树上落下的一只苹果也是荒谬,牛顿还是位神学家,其孜孜以求的科学研究却是为了证明上帝之存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中国最后只得到7110名战俘,1.4万名志愿军“拒绝遣返”,归国的战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对学生的这些质疑和好奇心,我非常欣喜,并通过查阅资料,支持他们的观点。

二、气平情正之态度

“气平情正,是史学家走向客观忠实的坦途。自诩客观忠实,而血气沸腾,情感激动,结果是不客观不忠实。天下绝少以欺骗为矢志的史学家,多半有君子之心,而气不能平,情不能正,以致丧失历史的真实”。所以在讲授历史的时候,我要求自己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尊重历史事实,决不能将自身的主观因素掺杂到客观的历史事实中去。

比如三元里抗英斗争,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将之提升为人民群众(或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展示。但是抹去情感因素仔细分析,这场斗争只不过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并不是保卫祖国的战争。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还只是传统的“天下”观念、“夷夏观念”,所以将这场斗争提升至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高度来展示,则脱离当时的时代。中国近现代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战争、卫国战争,实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

再如对蒋介石的评价,对于他在抗日战争中组织的淞沪抗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应该给以实事求是的尊重。

(作者单位: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

猜你喜欢
会战民族主义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库尔斯克会战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