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与教育公平

2017-03-08 07:01左重元
湖南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强校衡水集团化

文︳左重元

超级中学与教育公平

文︳左重元

近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对河北衡水中学挺进浙江创办分校的报道,激发了社会对中国当前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其中,对中学超级化和教育集团化“垄断式”发展的争论尤其让人瞩目。

在中国教育缓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中低等教育的滞后性和不均衡性发展过程中,因为受教育学生人数多,学校的资源配置紧缺,国内底层学子的上升渠道普遍狭窄等诸多基本国情的制约,各地政府主导创建“重点学校”,力推“强校带动、帮扶、捆绑弱校发展”的模式,希望通过“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达到“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快速发展”的近期目标。但这一切,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作用下,越来越体现出“应试教育”色彩。升学率成为评判学校“重点”与否的标准,成为超级中学的通用标签,成为教育集团的永恒光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高要求愈发显得功利化。他们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优质学校需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使得先前的强校变成重点校,重点校变成名校,名校发展成为超级学校,直至变成对当地优质生源极具“垄断”性质的集团校。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学生资源,都被这些学校“吸引”和“掠夺”,于是这些学校的教学成绩、升学率始终红旗飘扬,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神话。

这股盲目的择校热,夹着某些媒体对教育成效的片面宣传,以及各地政府对快速发展教育的欲求,使得各地的超级学校和教育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从对衡水中学的口诛笔伐,可以看出社会对中国教育的集团化办学及其快速膨胀的趋势,表现出的担忧和不满。

各大名校如此大动作的“膨胀式扩张”,难道仅仅是为了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之所以对衡水中学大加指责,就是因为它同黄冈中学等名校一样,是“考试机器”、“考试工厂”的“样板工程”。毫无疑问,在教育目标日趋多元化的当下,政府还沿用先前的单一策略“利用超级中学和教育集团的‘垄断’优势来带动教育发展”,这其实是对剩下的大量普通学校变相的摧残和戕害。虽然,这依然可以短期见到标杆学校的教育成效,但却忽略了大量“选剩”孩子的发展,是一种新的、且是被动接受的“新教育差距”。这不应当是当今教育改革下的“教育公平”,更不会是提高全社会“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和方式。

(作者单位: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肖伍铺学校)

猜你喜欢
强校衡水集团化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静安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中期评估会顺利举行
衡水专场(二)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改革创新 特色创优——东北石油大学发展纪实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